北京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docx
《北京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docx(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养教化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依据简洁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实力训练点 培育学生分析、综合的实力和操作实力。 (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学问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驾驭“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
2、平均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打算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 (38+52)3(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
3、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果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果、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日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要细致体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
4、)、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探讨: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探讨结果,老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状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老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打算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
5、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其次种:干脆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干脆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老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老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改变,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改变。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求平均数的
6、状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干脆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许多状况下,是行不通的。假如我们不通过操作,干脆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便利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 (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7、=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 、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肯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改变。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探讨: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干脆比较出哪一组
8、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依据探讨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其次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其次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干脆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9、、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果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果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果,再求平均数。 75+(4+42+43十44)5。 75+4+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 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七、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
10、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相识条形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洁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状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学问,不仅是为了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课的起先我借助刚刚考试的语文其次单元成果,比较黄鑫雨小组和张鸣一小组的成果,看哪个小组的成果好一些,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
11、学生。引发学生思索,此时比总数明显不合理,又由于一组人数多,一组人数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须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揭示本节课的课题。接下来通过问学生今日是什么日子,给出一个收集废旧塑料瓶情境,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也将统计学问渗透到教学当中。哪个组成果好?还不知道呢?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合作、展示点拨 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在学生请出平均数之后,首先出示简洁明白的学习提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指明白方向,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先学。然后再小组合作学习平均数的求法、意义、
12、特征,达成共识。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老师在辅导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面的沟通展示做好打算。学生会画图用圆圈代表塑料瓶,然后用箭头表示移动多的补给另外几个,此时我设问: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他们就得出:移多补少。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接下来学生又沟通另一种计算的方法(先合再分),并总结出是计算的方法,依据沟通板书:总数除以总份数。 针对平均数的意义,学生在讲解后,我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事实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设问:小明下去游
13、泳会有危急吗?此时许多学生出现困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解平均数的例子,还能对学生进行平安教化。这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探讨平均数这一概念。这一环节中,通过我的手势学生理解的较好,感知了平均数的范围,使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相识。 三、总结反思 整节课着眼于相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感知平均数的范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索,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给孩子供应大量的探讨合作、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挚友的身份参加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
14、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学问,形成了实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沟通。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好玩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后接着回来课始,让学生计算哪个小组的成果好,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成果好坏问题、小明会不会有危急,无一不是孩子们熟识的而感爱好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学问胜利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胜利的欢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但是本节课老师在学生展示时指导太多,以致于学生展示时太过胆小,思维不够清楚,再有就是时间把握不太好,课末打算回到课前让学生来看看哪个小组成果好,形成首尾呼
15、应,结果这一任务却没有完成。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验用平均数学问解决简洁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打算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老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
16、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索,想象移动的过程。 (2)老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老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挚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究新知。 老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学问?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爱护环境,学
17、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细致视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依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沟通。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纳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通过解
18、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驾驭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状况。 老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19、(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学问应用 1推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肯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肯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
20、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学问,依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起先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评课材料 听了邓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 1、选材丰富多样 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
21、虚拟的数,学生不易理解,老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驾驭平均数的含义。老师课前搜集了许多资料:本班学生考试成果、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年龄等等,选取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识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能体会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2、方法引导精确 出示了表格后,让学生视察,说说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通过学生发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谁收集的水瓶最多、谁最少。老师还激励学生说:用比较的方法获得了新信息。学生的表达得到了赞许,思索更加主动了。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提一个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将学生引导了本节课的学问上,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在沟通汇报中,从而引出什么叫平均数,以及求平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均数 北京 小学 数学四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