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医疗器械行业机会与风险分析报告(下册).doc
《2005年医疗器械行业机会与风险分析报告(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年医疗器械行业机会与风险分析报告(下册).doc(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下册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风险评估目 录下册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风险评估1第八章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环境风险分析1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开展周期风险分析1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增长的弹性分析1二、宏观经济在未来几年将适度减速3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判断4第二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环境变化风险分析6一、采购政策7二、监管加强8三、行业标准化壁垒10第三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管理体制风险分析11一、政府监管加强风险11二、相关政策不平等风险12三、信息不完全风险14四、地方保护风险14第九章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系统风险分析15第一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生命周期及成长性分析16一、产业生命周期分析1
2、6二、产业根本走势评价17三、产业2005年开展预测18第二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稳定性分析及风险评估21一、医疗器械产业扩张性分析21二、医疗器械产业稳定性分析22第十章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供给风险分析23第一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生产要素变化及相关风险分析25一、产业资本要素变化及相关风险分析25二、产业技术要素变化及相关风险27第二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管理要素变化及相关风险31一、质量与标准31二、企业管理能力风险32三、管理体制风险35第三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态势及相关的时机与风险38一、企业竞争模式变化带来的时机与风险38二、合作过程中引发的风险39三、企业并购风险40第十一章 中国医
3、疗器械产业需求风险分析42第一节 中国产业需求潜力分析43第二节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影响分析45第三节 中国医疗机构大型设备配置控制及相关风险46第十二章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财务风险分析48第一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经济效益风险分析49一、反映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的选择49二、跨年度波动性分析49三、医疗器械产业经济效益风险定位50第二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资产平安风险分析53一、反映资产平安的财务指标的选择53二、跨年度波动性分析53三、医疗器械产业资产平安风险定位54第三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增值能力风险分析56一、反映增值的财务指标的选择56二、跨年度波动性分析57三、医疗器械产业增值能力风险
4、定位57第十三章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时机与风险总结60第一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风险总结60第二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投资时机及建议63一、投资需求64二、投资效益64三、投资方向65附 表表8.1 不同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1表8.2 1980年至今中国国民经济开展的三个阶段4表8.3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的风险定位5表8.4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受政策环境变化影响的风险定位6表8.5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管理体制风险分析11表9.1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系统风险评定15表9.2 行业生命周期的判断16表9.3 “十五期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销售增长率16表9.4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2005年统计口径
5、内产值预测值19表9.5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扩张系数21表9.6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波动系数22表10.1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供给风险分析24表10.2 2004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竞争动态模式一览表38表10.3 企业并购风险41表11.1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需求潜力风险评估42表12.1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2004年财务风险评价48表12.2 “十五期间医疗器械产业效益指标50表12.3 2004年8个代表性行业经济效益指标比拟50表12.4 “十五期间医疗器械产业资产平安指标53表12.5 2004年8个代表性行业资产平安指标比拟54表12.6 “十五期间医疗器械产业增值能力指标57表12.7
6、2004年8个代表性行业增值能力指标比拟57表13.1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2005年投资和经营风险60表13.2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2005年投资分析63表13.3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2005年投资建议63表13.4 2004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地区财务能力分析67附 图图8.1 19932003年中国医疗器械总量与GDP运行曲线2图8.2 中国1981-2003年GDP变化3图8.3 中国1981-2003年GDP增长率变化3图12.1 2004年8个代表性行业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指标比拟51图12.2 2004年8个代表性行业本钱费用利润率和企业亏损率指标比拟51图12.3 2004年8个代
7、表性行业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比率指标54图12.4 2004年8个代表性行业已获利息倍数指标55图12.5 2004年8个代表性行业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58图12.6 2004年8个代表性行业资本增值率指标比拟58图12.7 2004年8个代表性行业人均销售率指标比拟59第八章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环境风险分析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开展周期风险分析本节分析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增长的弹性系数及其变化,判断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几年开展及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影响。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增长的弹性分析1定性分析:医疗器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低等,即与国民经济总体开展的相关性比拟小,不会随着国民经济的波动性而出
8、现增长的大起大落。不同行业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不同:表8.1 不同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对应行业高汽车、房地产等周期性消费品,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等资本品,以及交通运输业中能源行业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行业;原材料行业中的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行业低金融效劳业、城市公用设施、农业、食品、零售业以及医药行业等2定量分析:医疗器械产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分析分析医疗器械产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我们选用了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值和GDP这两个指标。下列图是1998年以来这两个指标的运行曲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以上图8.1 19932003年中国医疗器械总量与GDP运行曲线
9、从曲线可以看出,医疗器械总量与GDP的关系相对密切,1998-2004年医疗器械产业与GDP的相关系数仅为0.960。但是,2002年以后同步性更强,说明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使医疗卫生总投入根本处于社会局部为主、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市场依赖度很高。同时随着入世的进程,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高端局部根本处在跨国公司的垄断状态下,尽管近年来,国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渐提高,但是总体而言,跨国企业的垄断程度仍然很高。因此,行业的开展与宏观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不断增强。虽然医疗器械是人们的医疗保健和康复的必需品,本身的需求弹性相对小,但是随着医疗保障体制的变迁,行业市场与人们的就医水
10、平、疾病救治习惯、医疗卫生行业的机制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不断密切,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关联不断增强。由此可见,医疗器械产业的开展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关联度不断提高,近几年呈现同步正相关态势。二、宏观经济在未来几年将适度减速图8.2 中国1981-2003年GDP变化图8.3 中国1981-2003年GDP增长率变化由上图可以看出,自从198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表8.2 1980年至今中国国民经济开展的三个阶段阶段时间跨度总量增长特点增长率波动特点11980-1990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总量增长呈一条平滑的,斜率向上曲线曾经出现过两个小周期,分别为1980-1986,198
11、7-199121991-2000总量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先快后慢1990年为波底,在1992年到达顶峰,1999年为波底32001-根据截止到2005年4月掌握到的信息分析,总量保持一个向上增长的态势,未出现周期的拐点和波形增长率表现出调整中上升的态势按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上一轮经济周期在1999年到达低谷,之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推动整体经济向上上升。预计2005-2006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仍然将保持在适度较高水平。2004年,中国GDP增长逐季回落。针对9月份出现的投资增长有所抬头的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更为市场化,力度更大的提高利率等措施,预计今后三个月或半年内利率还将上调。如果国家宏
12、观调控措施到位,国民经济局部过热的局面将被控制,这对于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根据截止到2005年4月掌握到的信息分析,由于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已形成的市场需求以及行业供给的特点等又决定了需求具有一定刚性,所以这种影响不会很大。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判断从医疗器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以及宏观经济走势两方面综合判断,未来医疗器械产业的开展不会因为宏观经济开展的适度减速而减速,而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入世进程的推进、农村医疗体制完善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而呈现出巨大的开展商机,同时,也会出现上升中的徘徊。表8.
13、3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的风险定位序号宏观经济波动行业特性风险级别风险定位1上升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高低风险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中低风险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低低风险2平稳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高高风险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中中等风险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低低风险3下降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高高风险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中高风险对国民经济的敏感性为低中等风险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医疗器械产业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评价为低等风险。第二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环境变化风险分析医疗器械产业政策环境变化风险评价如下表:表8.4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受政策环境变化影响的风险定位政策当前状况可能的调整方向风险评级采
14、购政策以“区域卫生规划和招标采购为核心资源配置进一步合理化、招标采购标准化。总的来看,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开展,推动市场化,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风险评级为低监管加强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行闭环式管理再评价政策1提高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加强监管的力度。2国际标准的提高和认证的提倡。风险评级为中高3从再评价入手保障持续质量平安控制。行业标准2005年开始进行GMP认证试点,2006年全面展开。进一步推进医疗器械的行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升级,引入各种资本整合提升行业资源。风险评级为中高风险综合评价1除以上的说明之外,医疗器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医疗 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医疗保障政策等的影响
15、。2在现存管理体制下,医疗器械产业受到政府多方面政策的影响。医疗器械产业正经历国际化、标准化、平安化进程的深入,根据截止到2005年4月掌握到的信息分析,实行的一些重大政策有助于提高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优化行业结构。3医疗器械产业的投资和技术要求将不断增大,行业竞争愈加剧烈,高收益的稳定性将有所收敛,但是市场非常广阔。4综合评价,医疗器械产业政策风险评级为中。 投资者需要时时重点关行业监管的相关政策、采购政策、准入和标准化以及认证等方面的开展环境变化。以下重点分析几项重要政策及变化趋势:一、采购政策近年来,大型医疗设备增长率居高不下。其结果,一方面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卫生效
16、劳需要;另一方面,也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医疗收费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诱发不合理竞争采购,盲目攀比,过度集中配置或不合理的超前配制,造成资源浪费。国家卫生部公布纳入管理的大型医疗设备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装置(MRI)、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伽玛刀立体定向系统、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超高速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医用直线加速器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诊治效果突出 、检查收费高、技术复杂,与一般常规医疗设备相比,其利用率常成为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管理的重要评价内容。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问题是使用效率不高,医疗机构配置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普遍偏低,配置总量已大于实际需
17、求。适用性针对性不强。由于经费紧缺,大型医疗设备更新周期相对于一般设备,普遍较长,因此,相当一局部中小医院在引进大型设备时没有把适用性针对性与本院的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十分热衷于“超前引进,唯恐落后,其结果必然疏于本级救治任务、医疗后送体系、地区资源利用、院内技术实力等与设备引进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证,造成设备与医院实际条件、承当任务、技术、能力的偏离和脱节。尽管有不少单位一直注意和强调购置设备应“适度超前,但由于当前大型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提升到每年12次,“适度定位难以把握,也造成超前购置,容易使技术“过量或“过度闲置,有的医院到设备更新时,相关技术还未用上,或者到该使用时超前技术已成为滞后
18、技术。?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方法?出台,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由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制定的?管理方法?提出,配置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医疗机构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批。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医疗机构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要接受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严禁医疗机构购置进口二手大型医用设备,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购置其他医疗机构更新替换下来的大型医用设备,必须按本方法规定的程序办理配置审批。据悉,第一批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中甲类有X线正电子发射计
19、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包括正电子发射型断层仪即PET、伽马射线立体定位治疗系统刀、医用电子盘旋加速治疗系统MM50、质子治疗系统、其他未列入管理品目、区域内首次配置的单价在500万元以上的医用设备;乙类有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反映出在采购配置方面虽然配额取消但是审批备案以及系统管理不断加强的趋势。二、监管加强中国开展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行闭环式管理再评价政策,提高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加强监管的力度。提倡国际标准的提高和认证。从再评价入手保
20、障持续质量平安控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部门间协调配合的监管体系,管理力度增强。随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力度的增强,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部门间协调配合的监管体系。医疗器械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所涉及的部门有:药品食品监督管理部门、海关检查部门、国务院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方案生育管理部门及医疗机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产品检验部门、质量认证部门等。医疗器械产业准入的相关机构、审批权限、审查各具重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是医疗器械市场准入的主要审批部门:境内生产的医疗器械:第一、二类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其中,第一类产
21、品可以直接获得准产注册;第二、第三类产品需要经过试产注册和准产注册两个阶段。局部医疗器械品种需要同时获得生产许可证和注册证书,才能进入市场流通。生产许可证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共同发放。试产注册审查主要考察产品的平安性、有效性;准产注册审查主要考察企业的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生产工艺的完善和对产品质量的跟踪。而在欧美日等兴旺国家和地区那么需要同时考察产品的平安性、有效性及质量体系并一次性获得准产注册,这需要企业花费3到4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获得上市许可。中国的试、准产制度表达了中国的产业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开展,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迅速开展和壮大;但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
22、生产中的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的风险。2004年起实施中国第一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对产品生产、注册需要进行实质性审查、作出实质性规定,提出医疗器械临床试用和医疗器械临床验证,给不同的临床试验作出严格界定。同时为了加强市场管理,开展了医疗器械市场准入后监督管理,现已实施国家监督抽查60余次,检查了近千家企业的1千多个产品。同时对进入临床的医疗器械实行再评价制度,再评价不合格的产品将面临退市。总之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尚处于逐步加大执法力度的阶段,行业壁垒不断增高,平安有效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得到有效保护,假冒伪劣的医疗器械不能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加强和加严了对进口产品的监督管理方面的要求
23、。根据截止到2005年4月掌握到的信息分析,中国和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方面尚未实现互认。例如中国医疗器械产品获得在本国的上市批准后,如果要进入美国市场,那么必须重新向美国政府申报,并按照美国的市场准入程序获得批准才能在美国上市。对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的要求比国内生产的产品更为宽松,也使监督管理对进口产品缺乏足够的力度。进口医疗器械的质量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也有局部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无证进入中国市场。无形中使得进口产品在获得国外政府部门的上市批准后,较易进入中国市场而使进口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准入方面获得优势。而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劣势或者起步较晚,在飞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5 医疗器械行业 机会 风险 分析 报告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