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docx
《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其次章第一节 分子 第一节分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相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驾驭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改变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育学生抽象思维实力。 【教学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驾驭分子的基本性质,敏捷运用分子的学问。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 【教学用品】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毫升、水毫升。 【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
2、诊测: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b你想知道在一杯水中放一些蔗糖(白糖),过一些时间,蔗糖颗粒消逝,水变甜了是为什么吗? 目标展示:1使学生相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驾驭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改变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育学生抽象思维实力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探讨什么? 化学是探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改变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改变分为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探讨,在初
3、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日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说明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肯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为什么当我们把一块糖放入水中,糖很快不见了,水有了甜味,当我们经过施用氨水的农田时,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
4、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假如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似乎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
5、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肯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特别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改变,其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改变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留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学问说明:物理改变与化学改变的区分,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
6、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试验 引导学生视察未混合,混合后,分别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全部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推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推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其次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肯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探讨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需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
7、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小结】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肯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相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肯定质量,也有肯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自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
8、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14题。 其次章第一节:相识地球教学设计 其次章第一节:相识地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化。2、知道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实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3、娴熟地用经纬网确定随意地点的位置。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相识地球形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化,培育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态的证据;描
9、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改变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人类相识地球形态的过程,能够比较具体的描述地球的形态。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实力目标:培育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实力。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相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爱好,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看法的形成。教学重点:1、相识地球的形态,能够描述地球的形态。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教学难点:1、科学
10、精神的培育。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实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态基本有所了解,详细描述要留意精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详细数据要加强记忆。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找学生讲解并描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解并描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激励那些平常留意积累的学生,教化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激励学生勤于思索,大胆假设。学生分组沟通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相识地球形态
11、的过程”。学生思索、讲故事,探讨,谈看法。 思索,回答、分析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和沟通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觉,须要多方考证,不能简洁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相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态: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留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分(平面、立体)思索、回答沟通让学生正确相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阅历沟通、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分组探讨、达成看法,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把地理学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
12、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实力的培育,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达标反馈出示探讨题:1、人类相识地球的形态主要经验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相识地球形态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态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态的地理现象。探讨、沟通、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问总结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人类对地球的相识是经验长期探究,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常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究,用实践相识真理。要勤思索,常体验,在生活中留意视察地理现象,养成思索、视察的习惯。板书设计球的形态是球体人类逐步相识地球形态的过程对地球形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第一节 多种 物质 组成 空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