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pdf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根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开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根底。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开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历和
2、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表达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展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根本知识。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根本技能。情感目标:明确并承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与法律法规。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z.-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开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历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
3、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到达终极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 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展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展学习、开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
4、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二、教学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容附后教学容分为根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根本模块是对.z.-学生的根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根本模块容的根底上,适中选取拓展模块的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 68 学时,建议 102 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 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开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展。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响,评价的方式要
5、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察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四、课程教学容小学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根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机、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根本组成和作用。3比拟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根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z.-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
6、件夹目录的根本操作。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根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根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根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根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学会收发电子。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 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z.-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 绘图1学会用 LOGO 根本绘图命令绘制根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学会用
7、 LOGO 音乐命令演奏乐曲。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4了解 LOGO 简单编程。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开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根底上,在课程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
8、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稳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立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z.-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开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稳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安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
9、、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解读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容设置和选择原则解读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根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z.-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容。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
10、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表达“双价值。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四、适应地区差异,表达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到达要求的根底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
11、自主权;教师在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表达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表达“四地立足地方现实,表达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表达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开展需求;.z.-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容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容分为根底性容和拓展性容。根底性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
12、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根底,这是必修容。拓展性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开展。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 LOGO 语言。中学的选修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解读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容及目标要求解读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容及目标要求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根本能力。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探究计算机的根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根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
13、历;观察学习间接经历。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根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3能在实际操作的根底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根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历,体验计算机.z.-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安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历,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 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 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上下、共享交流
14、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安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2 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创造创造信息技术的根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3 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
15、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平安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z.-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适宜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展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 如数码相机、探
16、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展必要的数字转换。3 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展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存储的信息;通过比拟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展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4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 如、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满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的需要。5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四、学会使用
17、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z.-1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并绘制图形。例如根据表达意图确定图画的主题和大体构思;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能使用常用的电脑绘画工具画出点、线、面;能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电脑特用的功能对点、线、面进展组合、编辑,构成符合表达意图的完整图画;能给图画上色,能对图画的整体或*个局部进展修改,或设置必要的效果。2学会使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处理文字信息写作,在学会常用文字处理功能的根底上,学会通过文字编辑、版面设置、剪贴画、艺术字、绘制图形、插入图片、制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档的表现力。3 熟悉信息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常用工具,
18、比拟不同软件界面的异同,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积累技术应用经历。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1 能根据容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进而根据表达意图,比拟图画、文字、表格、声音等不同信息表达形式的优缺点,选择组合适宜的表达方式,对作品的制作过程进展初步的思考和规划。2学会运用适宜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 如文字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并进展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的效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z.-3学会使用一种简单的多媒
19、体制作软件,集成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适宜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4 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适宜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5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展评议,并在评议根底上对电脑作品进展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比拟利用电脑制作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制作过程的异同。6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良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展合作学习,开展安康的社会交往。1学会使用电子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2 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
20、已有的学习,讨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3学会使用同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通过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4能观察和讨论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平安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z.-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根本过程。该局部容为选修。1能识别是建议机器人的根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
21、、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局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流程。2 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开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响,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3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机器人迎宾、灭火、踢足球、走迷宫等),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使用流程图方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或使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如 LOGO)编制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简单动作或解决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信息技术课程 标准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