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马说》教案设计-教学教案.docx
《2022年《马说》教案设计-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马说》教案设计-教学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马说教案设计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驾驭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要求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激励学生自读,仔细看注释,弄清大意。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1难句译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世上、世间。然后,这以后。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这种。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虽:即使。能:
2、实力,本事。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实力和特长。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一般的马。安:怎么,哪里。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协作运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事,(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足够,(因而)出众的本事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一般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确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缘由,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3、。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其次个缘由运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指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课时支配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闻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经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
4、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很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学问分子都明珠暗投。韩愈本人遭受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三、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方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意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说 2022 教案设计 教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