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教案模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物理课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课教案模板.docx(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物理课教案模板第1篇:物理课教案 物理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重点: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弹簧秤 勾码 教者:洋思中学唐月华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目标: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几个实验。 (学生演示)甲:把一小球直接丢开 乙:把小球水平方向扔出 丙:把小球水平方向斜向上抛 丁:把小球竖直向上抛 师:有没有发现最终出现什么现象? 生:最终都落到地上 师:为什么呢?好,学了本节课内容,大家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学习。(板书) 学习目标是(投影)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
2、作用点和方向。 3、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二、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请认真自学P122123本节内宾,边看边要求做好实验,在表中填数据,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思考:(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是怎样确定重力大小的?它跟物体质量有什么关系? 2、学生看书、实验。师巡视,适时指出实验中的问题。如实验前弹簧秤调零,实验时弹簧秤的拿法。 3、检测点评:指名回答思考题 第1题:生答后板书。 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追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第2题:指名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汇报实验结果,归纳结论: 可能有下列表述方法: 物体的重力跟质量
3、的比值是相同的。 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追问:谁能用字母式来表达? 指名板演。 =g或G=mg其中g=9.8N/kg表示什么? 师述:在地球附近,质量的1kg的物体所受重力平均为9.8N。粗略计算时用10N。 练习: 1、质量为5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 N。 2、重9.8N的物体质量为 kg。 三、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请认真看书P124的内容,边看边划出重点词句,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画出重力示意图。 2、学生自学 3、检测 出示检测题(投影) 画出下列物体的重力示意图。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4、评点:指名更正。 他们画得是否准呢?谁能想办法检测?若学生想不出,提醒:可用实
4、验的方法。 归纳板书: 重力 作用点:重心 方 向:竖直向下 四、作业:口答: 1、质量为2kg的铅球被推出后,在空中受 力的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 ,作用点在,大小是 ,方 向 。 2、一只母鸡受到的重力可能是( ) A、1N B、20N C、50N D、500N 3、分析、讨论为什么一江春水向东流? 4、判断:物体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互相平行的。() 5、研究与讨论: 1)节后想想议议的内容。 2)若地球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突然消失,将会出现什么情景? 6、课本节后练习 课后实践:做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水平的水平仪。 第2篇:物理复习课教案 第13章 内能复习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5、: 1.进一步理解分子运动论并解释某些热现象; 2.加强对内能、温度、热量概念的理解,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本质。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能解释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4.会运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学习过程: 独立自学 合作互学: 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 地做_ 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 有关, 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_叫扩散,扩散现象是由于_引起的,因此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 内能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能与分子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 。影响物体内能的主
6、要因素:、。 5.改变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发生条件: ,传递方向: 。 (2)做功: 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 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_。 (3)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 比热容: 6.比热容表示各种物质在吸热和放热能力上的差别。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_、_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7.比热容物理量符号: ,单位符号: 。水的比热容 c水= ;物理意义: 。 8.热量的计算公式: 吸:_ ,放_.精讲导学: 使40g、0的冰温度降低到10,能放出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用来给水加热,可使多少质量5的水温度升高10? 展
7、示竞学: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将一块铜的质量减小一半,它的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热量后相接触,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铜传给铝 3.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_; 热现象中的“热”是指:_; 热膨胀中的
8、“热”是指:_; 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_。 4.质量相等的某种物质和水,当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之比为11:50,那么该物质的比热容为 _.当它的质量减少一半时,则剩余物质比热容的为_.5下表列出由实验测定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单位焦/(千克) 阅读上表,你一定能有所发现请填出其中任意三条 _; _; _ 6.右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填字母)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
9、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 C.使用相同的烧杯 7.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比热容,把质量为 100g 的铜块从沸腾的水中 取出(标准大气压下),迅速投入质量为 100g,温度为 10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是 25若不计热量损失,求这 3种液体的比热容为多少铜的 c=0.410J/(kg)? 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检测固学: 见全能学案P11-P12。 第3篇:初中物理复习题课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题课教案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平衡状态。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3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已知平衡状态,求平衡力;已知受平衡力,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0、。 4能联系实际体会二力平衡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重点和难点 1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2区分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一对力。 3 两对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以及三力平衡。 教具和学具木板、钩码、滑轮、细线等。 课前准备 1自主复习知识框架并补充完善,查找自己的问题。 2完成评价手册二力平衡的习题,并自主的订正。 3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片引入(2分钟) 1、总结什么是平衡状态 提问:悬浮的直升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提问:打开伞运动一段时间的跳伞运动员在未着地之前可以近似认为什么运动? 小结
1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回答: 静止 回答:匀速直线运动 回答:平衡状态 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回顾什么是平衡状态 二、习题判断平衡状态(5分钟) 例1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的状态的是( d ) a 从树上下落的树叶b 静止在地球上空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 c 平直轨道上慢慢停下的火车d沉在水底的石头 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d ) a竖直上抛到最高点的小球b荡秋千荡到最高点的同学 c绕圆形花坛匀速跑步的同学d匀速下沉的石块 点评:最高点的小球有一瞬间的静止,但小球只受重力,下一秒小球不再静止。总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回答为什么选d. a 运动轨迹不是直
12、线b 相对静止,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c运动状态发生变化d静止 a c d 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学生回答: 小球在做减速运动b运动轨迹不是直线 虽然速度不变,但方向在变化 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什么是平衡状态 通过拓展题让学生理解瞬间静止不能称为平衡状态。平衡状态要在某 三、二力平衡条件(时间3分钟) 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例3 评价手册第4题拓展e选项 例4 评价手册第13题 动画演示 根据三要素两个完全相同的力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e 作用在2个物体上 学生回答:完全相同的两个力方向不相反 通过拓展的选项,让学生更加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更加
13、直观的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已知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分钟) 例:起重机吊着2t货物,在下列情况下,钢绳所受拉力为210 n,那么此时货物所处状态不可能是( )(g=10n/kg) a 货物停在空中b 货物匀速上升c 货物匀速下降d 货物加速上升 小结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一个学生上黑板对货物受到的力进行分析,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受力分析能力,从而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五、已知运动状态判断是否受平衡力(5分钟) 评价手册第11题 下列物体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正从地面腾空而起的“长征二号
14、”火箭b竖直向上抛的石子 c沿光滑斜面滚下的小球d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评价手册第7题 用绳子把一个重为10n的物体吊在空中,当物体静止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 n,当物体匀速上升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 n。 此题还有一种情况,拉力仍是10n,你能说说是什么情况吗? 学生回答,进行自主评价或互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在学生掌握受平衡力处于平衡在状态后,帮助学生理解逆思维通过拓展的问题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在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六、区分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力(6分钟) 评价手册第5题 一个物体放在地面上时,受到的平衡力是( ) a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b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与物体的重力 c
15、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d物体的重力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4个学生上黑板,分别画出四个选项的力 让学生掌握画图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题一种学法指导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习:某同学说:马拉车,车也在拉马。马给车一个力,车也在给马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应当抵消,所以马应该拉不动车,车也应该拉不动马。而实际情况马能拉动车,请你帮他分析下。 学生进行回答,自行进行如何进行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力的区别。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力 七、二力平衡扩展(15分钟)
16、评价手册第10题 评价手册第15题 评价手册14题 讨论: 评价手册第16题 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厢里不动的人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力吗? 你的依据是什么? 补充习题11题:张宁同学在探究二和平衡的条件时,选用了一个木块、两个滑轮、一些砝码、细线及普通桌面,整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学生自主回答,教师总结。 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若有摩擦力只有一个摩擦力没有2个摩擦力。若摩擦力的存在,水平方向物体受的不是平衡力,不能处于平衡状态,由此推断物体水平方向不受力 1、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状态 2、我的结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可以不等 还有一个摩擦力 物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平衡 3、若
17、想得出正确二力平衡的条件,改进装置? 减小摩擦力 4、为什么选取卡片? 卡片的重力远小于勾码对卡片的拉力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情况,并联系实际情况解决二力平衡应用通过假设的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本实验带动上节课实验的复习。通过选取仪器的不同,回顾上节课为什么要选取卡片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手册17题. 如图所示,一只氢气球下拴着一个小木盒,盒内装有一些物体。当整个装置总重为5n,气球匀速下降,已知空气的阻力为1n且不变。 (1)此时整个装置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方向为_; (2)如果把盒中去掉2n重物,整个装置恰好 匀速上升,则此时整个
18、装置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_,方向为_。 动画演示,气球运动情况。 总结 向上的所有力大小等于向下的所有力的大小 分别理解气球的运动轨迹,对气球进行分析 弄清2次因为运动方向不同,摩擦力的方向不相同 在理解实验3力作用下物体平衡,解决拓展题,已知物体平衡状态,受3个力作用,求其某个力 反馈练习(3分钟) 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在下面举例的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球所受到重力和球所受到的摩擦力b球所受到的重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c 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草地的压力d球对草地的压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 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分析。 注意 不再受脚给足球的力 竖直方向上受平衡力 通过反馈练习检
19、测学生掌握情况引出下节课知识(2分钟) 回到前面的实验,把木块上重物拿去,改变摩擦力的大小,使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引出下节课将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总结本节课的地位,既处于新授课后的复习,又是一节习题课,并为下节知识做铺垫。 第4篇: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平 面 镜 成 像 一 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 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二 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
20、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 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 由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课 教案 模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