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施蜇存 《唐诗百话》之宋之问诗歌理论研究.docx
《2022年施蜇存 《唐诗百话》之宋之问诗歌理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施蜇存 《唐诗百话》之宋之问诗歌理论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施蜇存 唐诗百话之宋之问诗歌理论研究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不过比一般的“五律”多二联四句,也就是比四十字的五言律诗多二十字,全诗共六十字。这一类型的五言诗,唐代人就称之为“五言六韵律诗”。元人杨士弘,选了一部唐诗,名曰唐音。在这部唐诗选集中,他把这一类型的律诗称为“排律”。从六韵起先,始终可以多到百韵,甚至一百二十韵,一对一对的联句,一排一排地延长下去。明代高棅编的唐诗品汇,也跟着杨士弘运用这个名词,于是
2、,排律作为律诗的一种体式,这个名词便普遍被承认了。到了清代初期,有不少人反对这个名词,例如冯班以为这个“排”字简单使诗成为呆板的对句堆砌,所以他曾说;“此一字大有害于诗。” 在唐代人的观念里,从二韵到一百二十韵的五言或七言诗,只要平仄粘缀,词性、句法都成对仗,就都是律诗,一概称为五律或七律。二韵四句的称为绝句。绝句也是律诗,故又称“小律诗”。六韵以上的称为大律诗。宋元以后,绝句不属于律诗。“五律”、“七律”这两个名词仅指四韵八句的诗。于是,有必要绐六韵以上的律诗另外定一个名目,“排律”这个名词是在这样的须要下产生的。它有便利处,也未必“有害于诗”。 唐中宗李显,在一个正月三十日到昆明池去游玩,
3、兴奋地做了一首诗,吩咐随从的官员们大家和他一首。当时有一百多人做了诗。宋之问这首诗是被评为最好的作品。题目“奉和”,这个“奉”字,假如根据它的本义来讲,就是“捧”字。意思是双手捧了皇帝的原作,照样也做一首,但现在,它已成为尊敬的礼貌词,如“奉答”、“奉命”、“奉询”等等。 很多人用同一题目做诗,第一个人做的第一首诗,称为“首唱”;大家跟着做,称为“和”。这整个赛诗的行动,称为“唱和”。和诗也有几种不同的状况。用同样的题目,同样的诗体,但不用同样的韵脚,这是“和诗”。题目、诗体、韵脚,全都与原唱一样,这是“和韵”。在唐代,“和”与“和韵”,意义不同。宋元以后,凡是和诗都必需用原韵,于是“和”与“
4、和韵”就没有区分了。 晦日是每月最终一日。大月是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前面不标明月份,就是正月晦日。唐代的礼俗,以正月晦日、上巳和重阳定为三大节日。在这三天,公私休假,官吏和人民都郊游宴乐。到了宋代,这种风俗已不行了,所以宋代以后的诗中,见不到晦日游宴的题目。 “幸”是一个封建政治动词。皇帝到了什么地方,就说是“幸某处”,因为这是某处的荣幸。皇帝在某一位妃子的屋里歇宿,就说是“幸某妃”,因为这是某妃的荣幸。 昆明池在长安东南,原是汉武帝所开,以训练水军的。在唐代,成为一个名胜的巡游区。 “应制”也是一个封建政治语词。皇帝的吩咐,称为“制”或“诏”。其书面文件称为“制书”或“诏书”。唐初几位皇
5、帝都能作诗,他经常在令节宴会的时候作诗首唱,命诸大臣和作,因此,初唐诗人集中有不少“应制”或“应诏”的诗。题目用“奉和”或“奉和圣制”的,表示皇帝自己先作了一首,有“和”当然必需先有“唱”。题目有“应制”而没有“奉和”的,表示奉皇帝之命而作,但皇帝自己并没有作。例如宋之问有一首幸少林寺应制,是他随从武后游幸少林寺,奉命而作。因为武后没有作诗,故只有“应制”而不是“和”。应制诗也有限制定韵脚的,例如宋之问有九月晦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一诗,是九月晦日武后在上阳宫设宴,命大臣各作一诗,每人安排到一个韵脚,宋之问得到“林”字,他的诗就必需用“林”字韵。 “应诏”和“应制”原来没有区分,但武则天规定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百话 2022年施蜇存 唐诗百话之宋之问诗歌理论研究 2022 年施蜇存 唐诗 诗歌 理论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