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docx
《[漫谈《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漫谈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详细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主动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假如能够解除斗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苦痛,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
2、”,强调斗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爱护人民,推行仁政,在肯定程度上,照看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动身,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复原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事实上是不行能实现的。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切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
3、表怜悯的。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化的机会。这些志向,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肯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出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雄辩的才能,犀利的笔锋,在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中,也可略见一斑。本文的艺术特点,在于孟子擅长驾驭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相识,这就
4、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化与跌宕生姿。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情愿听的。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而和他讲王道,而且能够使他情愿听下去,这实在是件不简单的事。假如不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启发他的相识活动,而空谈一番王天下的大道理,那确定是要失败的。孟子不但使齐宣王情愿听下去,而且最终接受了保民行仁政的主见(不过在事实上,宣王后来并没有实行孟子的主见),就可看出孟子是怎样的擅长辩论了。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劝服齐宣王的呢?当齐宣王发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后,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保民而王”的话,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但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霸天下则比
5、较简单,所以接着又问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正说明白他怕难的心理。下面孟子就从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宣王虽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对于这个不忍之心,相识还是模糊的,因此有启发他的必要,否则后面要说的“推恩”“制产”等等都要落空了。所以宣王的“以羊易牛”,原委是不忍,还是吝啬,这是必需搞清晰的。孟子以“百姓皆以王为爱”“牛羊何择”“见牛未见羊”的话,替宣王发觉解决相识上的冲突。他不用注入式,而是经过宣王心理的疑难、冲突,用启发式给以解决的。难怪宣王要说出“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的诚心悦服的话了。宣王相识上的曲折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漫谈【齐桓晋文之事 漫谈 齐桓晋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