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第一讲,福利经济学、效率及外部性.docx
《公共经济学,第一讲,福利经济学、效率及外部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第一讲,福利经济学、效率及外部性.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共经济学,第一讲,福利经济学、效率及外部性第一讲 福利经济学、 效率及外部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增进社会经济福利,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增进经济福利的道路选择 :1.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使资源配置符合个人的偏好,从而也就自然实现了经济福利的最大化。2.市场失灵条件下的选择:政府作为 福利经济学及基本原理:福利经济学探讨的主要内容:1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2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安排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 新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提出在收入安排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最大的社会福利,生产资料的配置所必需达到的状态,这种
2、状态称为“帕累托最适度” l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提要、一般社会学、社会主义体系 l 帕累托法则(20/80法则):视察到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后概括为帕累托分布 l 帕累托指数-对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 福利经济学的价值推断标准 l 帕累托最优 (Pareto Optimality,或: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指资源安排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状况下,不行能再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 l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指一种改变,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状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3、消费效率 (Consumption efficient):资源在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合理配置;生产效率 (Production efficient):资源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合理配置;配置效率 (Allocation efficient):资源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合理配置 新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推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全部个人的福利;假如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末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新福利经济学强调:经济效率: 探讨效率而不是探讨福利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 (勒纳、霍特林)补偿原则 (卡尔多, Compens
4、ation principle , Kaldor-Hicks compensation tests) 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l 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批判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福利经济理论 l 伯格森于1938年发表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的重新论述一文,提出探讨社会福利函数的“新方向”,认为新福利经济学把实证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把效率问题和公允等问题分开的企图完全失败 l 萨缪尔森等人对社会福利函数作了进一步论述,形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l 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很多个;要达到唯一最优状态,除了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还要求福利在个人间进行合理安排。经济效率是最大的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安
5、排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l 依据假定存在的社会福利函数作出一组表示社会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并依据契约曲线作出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的切点,代表受到限制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值 l 社会福利是社会全部个人购买的商品和供应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包括全部家庭或个人消费的全部商品的数量,全部个人从事的每一种劳动的数量,全部资本投入的数量,等等,常用多元函数来表示 阿罗: 社会福利函数必需在已知社会全部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状况下,通过肯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 *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偏好
6、次序,必需满意一系列必要条件:无约束域; 完备性; 忠实反映个人的偏好:偏好稳定; 传递性; 独立性:不受无关备选方案的影响;没有独裁 ; 外部经济理论(Externality theory)探讨外部经济性活动对福利的影响以及如何限制或利用这些影响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私人生产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私人经济福利和社会经济福利并不完全吻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消退外部不经济现象,政府必需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1970s由奈特、杜生贝、鲍莫尔、西托夫斯基和米德等福利经济学家发展完善的;:内容和特点:外部经济的定义、类型,认为外部经济是生产函数相关依靠的结果;普遍实行比较静态的、局
7、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并运用了帕累托一般均衡分析中的最佳概念;外部性与财产权的关系,认为财产权确定对解决外部性有重大意义;以某种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和个人影响之差来计算外部性;1970s后的外部经济理论提出了非稳定状况下外部性问题和一些与生产力发展有关的问题,特殊是有关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及其补偿费用的计算问题,丰富了外部性理论。次优理论The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理查德李普西 (Richard Lipsey,加拿大)和 凯尔文兰卡斯特 (Kelvin Lancaster,美国) 1956年提出;If one optimality condition in an ec
8、onomic model is not satisfie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next-best solution involved changing other variables away from the ones that are usually assumed to be optimal.;假如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状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全部的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得到满意,结果也未必是令人满足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意,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全部这些得不到满意的条件之后才
9、能达到 相对福利学说1960s发展起来的, 认为福利或人的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内心感受,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福利的评价标准亦不相同;相对福利学说坚决否定福利在人际之间广义的可比性,特殊地强调福利的标准不能跨过人的内心感受范围 福利经济学的第肯定理;假如每个商品都有个市场,而且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即每个厂商和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他们都面对同一价格,那么这个经济的均衡的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率的。政府的作用:福利经济学基本原理表明,运行良好的市场竞争制度,会导致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的某种资源配置,但是,没有理由认为,这种配置恰好使社会福利最大。于是,有理由找寻使社会经济福利得到提高的其它方
10、式,这里,其它方式至少包含着选择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所以,即使市场机制能实现帕累托有效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对于实现效用的“公正”安排,也仍旧可能是必要的。福利经济学其次定理 l 在肯定有前提条件下,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在通过适当地在消费者之间安排初始禀赋后,可以由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来达到 福利补偿原则一项财政措施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改变,会使一部分人效用提高,而使另一些人效用降低。这时如何推断?“帕累托潜在改进标准”:当某项公共预算措施发生变动,某些人得到利益而另一些人受到损失,通过把一部分利益的转移,使受损者得到充分的补偿,那么就可以说福利增加是存在的。社会福利测度的单位不能用主观效用来
11、度量,而采纳货币价值;在获得同样数量的货币,穷人所得到的效用大于富人所得到的满意程度。称穷人的货币价值高于富人的货币价值;在资源运用的可选择的对象中,货币价值高的对象(穷人),比货币价值低的对象(富人)所产生的满意水平较大,那么选择货币价值高的对象,会在经济福利中产生净利益,这个净利益就是货币价值高的对象的得利,减去货币价值低的对象的损失所得的差额 效率与公允的冲突;以货币价值标准作为效用标准的客观表达,虽然有肯定的合理性,但是,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经济福利这个总目标,并不是单一的,这是由产量和安排两个因素构成的。一种安排方式可能是公正的,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但是,又可能会使下一次的福利下降。
12、福利标准应当分成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收入安排的“公允”两个相互联系的分目标。效率效率的标准:总净社会效益(TNSR)非负数 TNSR=TSR-TSC>0 其中:TSR:总社会效益; TSC:总社会成本;总社会效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TNSR。当边际社会效益(MSR)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SC)时,TNSR。 完全竞争与高效率完全竞争的市场必需假设具备下列条件:市场是由人数众多的小规模的买者和卖者组成;全体厂商都供应同质的商品;全体消费者和销售者都能驾驭充分的学问和信息;全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充分利用价格规模;全部资源完全可流淌(进货与出货、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的成本相当低);不存在规
13、模酬劳递增。 S(MSC) D(MSR) E P* Q* P Q 0 不完全竞争与低效率 在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市场竞争一般并不完全。不完全的市场必定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例如:垄断 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某种资源的运用影响到另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如环境),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某种交换手段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外部性分为两类: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叫外在效益,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资源的运用给他人带来好处;负的外部性也叫外在成本,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资源的运用给他人带来害处 负的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三种不同的成本: 边际社会成本(MSC): 是指为了生产一个增加单位的某
14、种商品而牺牲的全部社会价值 边际私人成本(MPC):是指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或相应的消费者)付出的代价(成本);边际外在成本(MEC):是指不属于生产者(或消费者)所付的因增加一个单位某商品的代价,而是与这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无关的个人或人们在其它方面牺牲的代价 商品生产的外部成本 0 Qe Qm 产量Q M E MSC(=MPC+MEC) MPC(=S) MEC D(=MSR) Pe Pm 价格P 三者的关系是:MSC=MPC+MEC,三种成本都大于0,从而有MSC>MPC。 当个人的边际成本小于社会的边际成本时,实际产量会超过无外部性时的均衡产量。使资源流向这种产生外部性的
15、商品的生产,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肯定扭曲,进而影响到效率的发挥。 正的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三种不同的效益 边际社会效益(MSR): 是指因供应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而受益的全体个人的总估值 边际私人效益(MPR):是指因购买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而干脆受益的个人估值的总和 边际外在效益(MER):即因购买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而间接受益的个人估值的总和 商品生产的外部效益 MSC(=MPC) MPR MSR 0 Qm Qe 产量Q M E MER Pe Pm 价格P 三者的关系是:MSR=MPR+MER,且MSR>MPR 当个人效益小于社会效益时,这种商品倾向于少生产,于是也会产生相应的资源配置
16、低效率。 公共物品的效率问题 公共物品问题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因素。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这种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大家都可以免费运用。这里,MER=MSR, MPR=0。搭便车行为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产生了低效率。 公允问题 市场确定的收入安排;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下,个人获得的收入,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市场价格,即个人的收入安排,是资源的安排类型和价格作用的结果。资源的价格,是在市场交易水平的基础上由供求平衡确定的,进而由资源的边际生产力来确定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状况下,增加一个单位生产因素所增加的产量。用实物来表示: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用
17、价值来表示:称为边际产品价值-VMP;VMP=MPP*P 支持者的观点:认为市场交易所确定的收入安排是公允的,生产要素按其对国民生产的贡献取得酬劳是合理的,竞争市场价格是公正的。工资是劳动者生产努力的酬劳利息是节俭或放弃现在消费的酬劳;利润则是组织经营和担当风险的酬劳;地租是土地全部者促使自然资源实现高值利用的酬劳 反对者的观点:虽然资源价格的确有重要的社 会经济功能,但是,现实中还有如下问题: 生产要素市场往往为不完全竞争所破坏;市场机构也不能精确测定VMP;由于遗产、教化机会、生态环境等这些与努力贡献无关的因素的普遍存在,人们的挣钱机会并非均等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政府须要为社会公允而努力。
18、政府可以在并不减弱社会生产力并降低经济效率的状况下,通过财政和税收转移方案的再安排,使社会福利有所增加。当然收入再安排的效率代价也是要考虑的。 公共选择中的公允: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最佳的安排是总社会效用的最大化的安排。在这个标准下,只有“接受者”效用的增加超过“赐予者”效用的损失,收入再安排才是相宜的。 1970s 以后经济学家的观点;最佳安排可从政治过程的结果中进行推论。即从探讨政府过去税收和支出的决策入手,发展最佳收入安排的过程;最佳安排可从社会契约理论中找到定义。即可从社会契约缔结条件中演绎出安排标准 政治决策加权方法 这种方法是依据政府过去的曾经推行过的财政经济决策给各阶层人民的利益
19、,作为最佳安排标准的权数。不足之处 -前提上的缺陷;这种权数体系不简单发觉。如个人所得累进税率表暗含有边际效用表,但只能说“包含”,不能说“确定” ;用决策权数作预料工具的前提,既要决策正确,又要政策稳定,但实际并非如此。 不足之处 -运用上的缺陷;政治确定不能代表个人选择或民意 ;政府决策可能是错误的;政策确定往往不能固定不变 社会契约的“最大最小”加权;1970s初,John Rawls(罗尔斯)提出用社会契约的规范来确定适当的安排目标; Rawls首先假设了一种所谓的“原始境况”。在这种原始境况中,每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将来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是富人还是穷人,是统治者还是听从者。
20、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可以避开个人地位造成的偏见,理智地选择他们即将进入的将来社会的安排的方式。 在这种哲学基础上,Rawls建立了他的“最大最小安排”理论。 每一个选择者都知道,由于某种不确定的缘由,他自己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不利的人。在这种地位中,各个人会选择比较公正的社会安排原则。这一原则应当是:只有符合社会中最不利成员的最大期望利益时,经济不同等才允许存在。 Rawls原则的现实意义:允许肯定程度的不同等存在,要求建立一个至少比现行制度同等些的收入安排形式。 其次讲 政府的经济职能 1930s以来,政府的部门不断扩张,经济作用明显扩大。“混合经济”取代了“自由市场经济”,成为发达国家
21、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混合经济是一种市场因素与安排因素并存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介于“自由放任”与“政府管制”两种极端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满意个人的目标,而且要满意某些社会公共的目标;社会的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决策,而且取决于政府的公共决策;由于政府参加经济过程造成个人经济自由的削减或损失,将通过公共选择等政治过程得到补偿。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和个人、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介入或者说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资源配置: 供应公共产品的服务;收入安排: 平
22、衡社会各界层利益;经济稳定: 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分类 地区间的配置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 ;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之间的配置 ;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缺陷;市场机制信息的不完全性;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问题;垄断资源配置;政府调整资源配置的手段 财政措施:公共支出及税收;非财政措施: 金融措施、法令规章 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土地要素:增加土地管理敏捷性,敏捷产业用地方式,敏捷土地安排指标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劳动力要素: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淌,畅通落户渠道,畅通职称评审渠道。资本要素: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制
23、度,完善股市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债券市场统一标准建设。技术要素:激发技术供应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活产权激励,激活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活力。数据要素: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全面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收入安排 l 收入安排的类型 生产要素之间的安排 收入在劳动、土地、资本之间的安排;各收入阶层的家庭之间的安排 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 代际之间的安排 收入安排;市场在收入安排方面的缺陷 ;市场的安排以“生产实力”和所谓“贡献”为标准 ,两者成正比;垄断势力的存在与经济机会的不同等 ;财产全部制 ;市场机制激励了收入差距;收入安排;政府调整收入安排的目标与政策 一般来说,政府总希望
24、达到社会认为“公允”的状态 ;政策: 财政措施 非财政措施 经济稳定经济稳定内涵保持高水平的资源利用,达到充分就业;保持稳定的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缘由 ;消费倾向、流通性偏好、资本边际效益的变动,造成供求总水平的不稳定;各种形式的垄断都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政府实施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1936年Keynes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对就业与物价不稳定的缘由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政府有实力矫正或防止这些波动的结论 Keynes学说的基本原理;有效需求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主要调整因素,而物价与就业是可调整的,物价和就业可以通过政府的调整使之符合总需求的任何水平。在国家干预经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经济学 第一 福利 效率 外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