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室财政制度沿革:轨迹、规律与启示—基于公权私有化分析视角朱云飞.docx
《中国古代皇室财政制度沿革:轨迹、规律与启示—基于公权私有化分析视角朱云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皇室财政制度沿革:轨迹、规律与启示—基于公权私有化分析视角朱云飞.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皇室财政制度沿革:轨迹、规律与启示基于公权私有化分析视角朱云飞中国古代皇室财政制度的沿革:轨迹、规律与启示基于公权私有化的分析视角朱云飞论文导读::中国封建时代始终存在皇室财政和政府财政两大平行的财政收支系统。皇室财政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也是以皇权追求财权的重要手段,历代皇室财政的变迁突出体现了皇权这一最大化私权的无约束扩张。我国当前的小金库现象与皇室私财有着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分,但同样源于一个体制缺憾,即国家机构中私权的存在与扩展,这种私权以国家公权力为依托,并且未受到制度的有效规避。从源头上铲除小金库滋生的土壤,须要建立制度化的财权关系、深化财税收支体制改革和完善全方位监督体系,以
2、规范公权力的行为边界遏制部门私权的形成。论文关键词:皇室财政,国家财政,小金库,公权私有化在我国封建时代,皇帝与政府、皇帝专制与封建统治并非简洁的同义语,因为尽管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钱穆,2001 年)。事实上,自秦代起,下逮晚清,在帝制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始终存在着皇室和政府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作为国家统治经济基础的财政也存在两种类似的运行模式,即私奉养的皇室财政系统和公赋税的政府财政系统。从历史沿革看,我国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制度的关系大致经验了一个从明确分野(秦汉)到分合离聚、通融互用(隋唐宋明),再到重建制度性划分(清代)的循环过程。一、历代皇室财政制度的沿
3、革轨迹 (一)秦汉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明确分野,两者各有收入来源、支出用途、分置机构和属官管理。秦汉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正式成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收支系统。国家财政由治粟内史(汉称大司农)管理,主要收入为田赋、徭役、口赋(汉为算赋)、官田屯田和均输平准收入;主要支出为官吏俸禄、军事及各类经济社会性支出。皇室财政由少府和水衡都尉管理,主要收入为山泽税、关市税、口赋(汉代)、户赋和贡纳酎金;主要支出为皇室日常所需及赏赐费用。两者的详细构成时有变动,如汉武帝将原属皇室的盐铁税改为专卖,归国家全部;东汉灵帝将原属国家财政的赀选卖爵收入归于皇室。总体看,两者规模相当、斐然可观,汉元帝时都内钱(大司农
4、掌管)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汉书王嘉传)水衡钱和少府钱同属皇帝私产,其总额比国库的钱还多。东汉建立后,为复原战乱后的国家经济,将皇室财政交于大司农管理,少府渐渐成为单纯的宫廷事务性机构,水衡也随之取消,皇室财政在制度上一度不复存在。(二)隋唐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合离聚毕业论文 ppt,国家资财时常纳入皇室内库,公私收入不分相互干扰。隋唐时期主要的政府财政机构为户部,此外司农寺、太府寺分别执掌粮谷和钱帛收支;国库有左藏、右藏和太仓,分别纳贮钱币布帛、金玉宝货和粮食。皇室管理机构为殿中省(隋为殿内省)和内侍省,皇室仓库为大盈库和琼林库,前者主贮钱帛,后者主贮宝货。唐初
5、,天下财赋统归户部掌管,全部公私收支皆仰于左藏库。玄宗时设立大盈库,凡租庸正额纳入国库外,其它杂项收入归大盈库以供私用,但皇室日常支出仍由国家财政支付,大盈库实际是截取了部分国库收入。安史之乱后,由于京师豪将随意侵吞国库财物,为干脆限制财权,皇帝将国家租赋都收贮于大盈库,由宦官负责管理,自此皇室私财与国家公财不分,天下财赋尽为人君私藏。德宗时,杨炎以基本满意皇室消费集团的私欲为前提,复原政府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分管制度,将财政管理权重归户部,皇室收入除皇庄园囿收入外,主要依靠国库的定期按数调拨,政府对全部赋税得以进行统一管理。(三)两宋时期:财政国库与皇室内库通融互用,皇室资财多用于国家特别之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皇室 财政 制度 沿革 轨迹 规律 启示 基于 公权 私有化 分析 视角 朱云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