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获奖科研报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主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获奖科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主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获奖科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主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获奖科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过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解析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和对学生进行提问,成了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一节语文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然而,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一节节本应
2、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针对这样的课堂现状,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室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决定通过推广“主问题”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改进课堂教学。 二、“主问题”教学模式阐释 主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整堂课能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主线清晰地组织教学和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教材进行整理、提炼,能够关注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落脚点,能够让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主问题”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只是起到一个“保底”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设计。 三、解读误区 (一
3、)不能够带动全篇学习的问题不是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狮子和兔子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用问题“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怎样的狮子”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接下来用问题“你知道它遇到了什么麻烦”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整堂课教师不停地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段学习,像这样不能带动起全篇学习的问题就不是主问题。 (二)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问题不是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南辕北辙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季梁提醒他的朋友几次?每次他的朋友是怎么回答的?”这个问题看似能把全篇串联起来,但这个问题只是对文章表面内容的理解,是初读文章时应该解决的问题,即使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不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
4、不用说完成教学目标。像这样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后,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也不是主问题。 (三)难度不符合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的问题不是好的主问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的时候,三位参赛教师都对教材做了准确的解读,把握了文章的重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主问题。 第一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课文为什么会说张骞是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呢? 第二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张骞在开辟了丝绸之路时都经历了哪些千难万险? 第三位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选择性地读文(第39自然段),勾画出能反映出张骞探险精神和外交能力的句子中的词语,简单地写出批注。 三位老师的主问题提得都对,但问题提出后,只有第二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
5、能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他两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听到老师的问题都无从下手,一言不发或是答非所问,结果老师只好换问题,由一个个小问题牵着学生走,失去了提出主问题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不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即便问题能够带动全篇学习也不会有实效,只会是架空的摆设。 总之,只有在基于学生的理解上,提出一个或几个能够带动全篇学习,并且围绕问题学习后,预定目标基本达成的问题,才是好的主问题。 四、设计好“主问题”的几个建议 建议教师今后在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主问题。 (一)解读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 每位教师都应该准确把握年段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教
6、学每一篇文章的时候准确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然后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读出这篇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最后还要准确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下面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冰灯一课为例,进行详细解读。 1.解读课标 深入研究课标中对中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不难看出,中年段的重点在于词、句、段的训练。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初步把握文章(段)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
7、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解读教材 在对年段目标清楚之后,我们可以进行教材解读。 (1)写什么 冰灯一课,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辛辛苦苦为“我”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伟大、深沉的爱和“我”对父亲的体贴。 文章为读者描绘出以下两个非常感人的画面。 画面1父亲爱儿子 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想要玻璃灯笼的愿望,在找不到玻璃的情况下,一大早,忍受着寒冷,辛苦地磨制冰灯的情景。 画面2儿子爱父亲 看到父亲为自己做冰灯,那么辛苦,还得受冻,知道心疼爸爸,于
8、是让父亲到自己的被子里暖手,同时内心也很后悔和感动,觉得“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2)为什么写 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体会父爱的伟大,父子间的深情,从而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 (3)怎么写 抓住文章明暗两条线索,感受父爱的深沉、伟大 A.以灯笼为线索看灯笼、要灯笼、做灯笼、赞灯笼(情节)。 B.以心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羡慕到后悔(情感)。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把父子间那份浓浓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实、朴素的人物描写 文章通过对人物大量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把人物塑造得真实感人。 以“冷”衬“暖”凸现主题 在写父亲在为儿子做冰灯的时候,作者对父亲进行了一系列
9、的描写:“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就在这“寒冷”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那份暖暖的爱。 3.分析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力强,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可以预测学生会很感兴趣。但文中所写的那个穷苦的年代和父亲亲手做冰灯,这些与现代的学生距离太远,所以,学生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会深刻感受到父亲默默、深沉的爱。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抓词、抓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并没有掌握,这也制约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才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抓住文中人物语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问题 教学 模式 实践 研究 获奖 科研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