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在朗读时通过把握节奏、领字停顿、押韵等手段传达诗作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一读:交流预习后的初步认知。二读:自己提出新问题。三读:读出节奏(一)学生交流:1.先独立阅读这首词,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初读感受。(二)教师质疑:结合课本所给材料,了解写作背景,再读诗歌,有何更深的感 受?二、一读诗词,借助所给材料,读出情感基调课本所给材料里交代了写作背景,同学们抓住“胸中豪情激荡”这一关键提示,能更 深地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说明: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初感,作
2、为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之一。以“豪 情激荡”为支点,撬起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三、二读诗词,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一)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提示学生读准感情基调。(二)分别概括上下阕主要内容。(三)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划分内容层次。(四)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指导。预设:(1)上阕主要内容: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2)下阕主要内容: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作者壮志豪情。(3)上阕层次: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 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4)下阕层次:承上启下(前二句)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抒发壮志 豪情(后三句)(说明: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所
3、以划分层 次是分析艺术手法的前提。)四、三读诗词,分析上阕艺术手法(一)教师引导学生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二)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二)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握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 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 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预设:(1)“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 “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 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 “万 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
4、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 写法上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2)“望”一一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 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 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 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可见,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3)“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 的修辞。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长城、黄河是静态。群山好 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沁园春 雪 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 教案 2022 2023 学年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