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清代儒家学士智识主义的兴起.docx





《浅论清代儒家学士智识主义的兴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清代儒家学士智识主义的兴起.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论清代儒家学士智识主义的兴起一、问题的提出在宋代新儒学中,不但学与思的原始儒学矛盾变成了知识与道德的矛盾,而且,从此逐 渐出现了被称为智识主义和反智识主义的形式,一种是突凸问学,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强调 知识的作用;另一种是突凸德性,强调获得知识、甚至包括经典知识是儒家教育基本局部最 次要的。方便起见,把第一种称为智识论者,第二种称反智论者。因而,就广义上看,朱熹 属于智识论者而陆象山属于反智论者。与智识主义和反智识主义的区分相应,为方便,把新儒学的智识论划分为闻见之知和德 性之知。这一理论首先由张载(1020-1077)提出,后来在程颐(1033T107)的著作中有更巧妙 的陈述。程颐说:见
2、闻之知,非常德性之知。物交物那么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 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按照这个理论,德性之知很明显不同于源于感觉层面的闻见之知。它涉及到人德性的内 部世纪。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划分在西方基督传统中也有相应划分。所谓的信仰提供的真 理形成所知的宗教知识,宗教知识不同于涉及更高领域的别的知识,因为这一领域一般的推 理和方法根本无法企及。正如德尔图良关于古典僧侣文化的专文导向西方的反智论,新儒学 把德性之知提升到超出感知范围,同样也不可防止地导向了反智倾向。从张载到王阳明 (1472-1529),许多新儒家在某些程度上都不成认闻见之知,因为它对德性的知识作不出丝 毫的解释。例如
3、,程朱学派在宋代时,就理论定位来说总体上是较知识性的,但在明代早期 ,这一学派在反智方向上来了个转变,导致了学派系统内知识仅仅为附属品的结果。直到明 末清初,这倾向才逐渐慢慢转向另一面。按照这些倾向,我认为把清代思想史看作是儒家智 识主义的兴起或这许更有意义。二、中国思想史上的智识论与反智论中国思想史中按不同的标准可将智识论与反智论分为不同类型。例如,有一个与科举制度 密切相关的可称之为智识论的世俗或庸俗形式的悠久传统。这一世俗的智识论可以追溯到西 汉,遗子黄金满篱不如一经已成谚语。至汉末,经学家们走得更远,他们经常用数千言去解 释一二段经文,或者以百万言注解一部经书。班固讲得很对,正是如官职
4、与报酬这些世俗的 利益才使得儒学家们把世俗的智识论带到一极端。后来智识论沿着这条线继续开展。宋代皇 帝的一首诗暗示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和千钟粟,从而鼓舞无数人转向经学研究97。崇 尚读书,这是朱熹智识论的中心,但在那些以获得俗世的成功而非对道的认知为最终目的的 智识分子那里被世俗地扭曲了。可以说,朱熹及其新儒学的真正追随者坚持认为他们与世俗 的智识论者是不同的。但事实上,这两种智识论者之间的清晰区分并不那么容易做到。相互 影响不可防止,立场不时转变。毕竟智识论这两种类型都源于对同一儒家经典的研究。这或 许能解释为什么是否参加科举考试总是新儒学大师们的难题,特别是从朱熹到王阳明的时 代。现在转
5、向反智论,情况更复杂。反智论的强烈倾向在原始道家以及魏晋新道家那里都明 显呈现出来。老子讲绝圣弃智,就说明了他是一位公开的极具破坏性的反智论者。至庄周, 反智论者至少可分为四种:当论及我们如何获知事物时,他可能被描述为一个不可知论的反 智论都99;当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他似乎是位逻辑的反 智论者;当他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时,他可能是位语言的反智论者;最后,当他论及言外 无意和识外无识时,他又变成了一位先验的反智论者。在新道家那里,智识论与反智论之间的重要争论是在语言层面上展开的。3世纪初的荀 粲对儒家经典有过以下著名的言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那么
6、六籍虽存 ,固圣人之糠枇。103把经典比喻为糟粕在早期道家作品中当然是有迹可寻的,比方庄子 和准南子,但在荀粲的简明陈述中我们发现了经典并不是儒家真理必须的储存器这一点 最早的清晰表达。这一观点后来影响到新儒家的反智论者,特别是陈献章。当然。这一观点 的直接涵义尚局限于新道家关于言意关系的哲学讨论。新道家反智论者普遍相信庄子和 系辞的权威说法106,言不尽意。另一方面,新道家智识论者也根据系辞,认为语 言在思想表达中是彻底充足的。但最后是反智论的观点统治了新道家的思想世界。也正是这 个观点后来与大乘方便法的概念联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佛教反智论的开展。佛教给我们智 识论与反智论的讨论提出了又一个
7、难题。理论上,佛教依靠辩证而不是平常的逻辑,坚持真 理或现实的可知只有通过直觉或先验智慧而不是理性,全然丢弃了智性智识,因而在我们看 来的是反智论的体系109。但问题没那么简单。因为当这个直觉哲学开展为精细的经院哲学 时,它也会转变为一种智识论,虽然它是更高或我们可以称为最高水平的智识论。在唐代。 唯识宗通过对八种意识的细微分析和心智的精细区别而成为这样的智识论。毫无疑问,这种 哲学只会引起博学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唐代也兴起了佛教反智论的最重要形式-禅宗。胡适博士称禅宗运用是佛教的改 革或革命有道理的。至少禅宗强调直指本心和见性成佛,让我们想到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但禅宗教也许比路德更彻底,因为
8、禅宗不仅放弃了教堂也放弃了文本,而在路德,启示与圣 经的实际文本是不可别离的,因而只有学习以后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典。禅宗智论的一般特点 太显著,不需要进一步说明了。然而对这一历史事实有两点在这里不能完全忽视。第一,禅 宗反智论在有许多大师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被更好地解释。从惠能(638-713)开始大量的禅教徒 来自社会底层,因而如果不是文盲也是非智识分子。在佛教中降低智识因素是很自然的了。 禅宗反智论的这个方面后来巩固了儒家的观点,即所有的人都是潜在的圣人,虽然这一观最 初可能来自别的影响,如禅宗的哲学先驱竺道生(约360-434) o从陆象山和王阳明在白丁中 见圣性的方式可以发现禅宗的影响。第二
9、,禅教徒不用文字传播思想的理论暗示了真理的无 以言表。虽然这个观点毫无疑问有它单独的佛教渊源,但也明显表现出新道家的影响。正如 刚才所言,新道家的哲学论争主要在语言作为思想的媒介的缺乏性问题上。早在4世纪的释 支遁(314-366)就已经将新道家的这个话题引入佛教了。在大小品比照要钞序中他说:宜 明所以寄,宜畅所以言。理冥那么言废,忘觉那么智全。这里要说明,虽然支遁所强调的明显 是原那么和意义,但对语言的功能也不是全部否认的。而这一话题后来在竺道生那里有了反智 论的进一步转变。他说: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鲜见圆义。假设忘筌取鱼,始可 与言道矣。竺道生的语言反智论连同他的顿悟在观念形态上
10、忽定有助于唐代禅宗的兴起。 在儒家内部,反智论也是建立在几个不同基础上的。除了形而上的反智论,其他两种类型的 政治和社会意义可以简要说明。第一种类型源于才和德或才和性的区别,如魏晋时期。这个 区别本身至少与孔子同时,但是在帝国时才取得了实践的重要性。它与官方的征召问题特别 有关。其最早的制度化表达可以在汉政府选拔人材为政府服务的两个主要类别-孝廉和秀才 中找到。然而。中国历史中的一般趋势是重心从德向才逐渐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 标准客观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中国中古时期(大约从3世纪到9世纪)贵族政治对 政府的要求之一就是德。中古时期的贵族们相信政府需要的那种德性只有在好的家庭中培
11、养 出来。到明清,家族背景仍或多或少被强调重视,除非有清楚和明白的家族记录,否那么就不 能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德与才的区分在新儒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司 马光(10191086)以新的激情重新开始了重估儒学原那么这一老问题的讨论,认为作为社会和 政治的价值,德必须先于才。当然,才的涵义要比知识或学术广得多。但无论如何,知识处 于才的中心。妇女教育是这一区分的特别例子。在明清,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很流行的谚语。 它实际上是从识字方面来定义才的。反智论的第二种类型源于对实用性和功利性的重视。这一类型最好的儒家代表人物是颜 元,他大概算是儒学史上最彻底和激进的反智论者了。在现代他有时被看
12、作是中国思想史上 的实用主义者(Pragmatist)。这一模拟有些牵强因而值得质疑。但是,就他反智论的活动以 及坚持思想必须服务于实际事务的观点而言,他与威廉詹姆斯确实可以模拟。二人都是实用 性的哲学家,而颜元更是同时在两个方面与智识论斗争。他以儒家用的观点对形而上的道体 和咬文嚼字的文进行了猛烈的进攻。当然,如果他不能突破儒家的既定限制,他的实用主义 哲学的命运必定要毁灭。因为在方法论上,他既不能与宋明新儒学践履的道德培养明确区分 ,又不能使自由完全远离儒家的经学传播,而后者恰属于他那个时代所兴起的儒家智识论的 精密的考据学。按照怀特(Morton White)所说的有用的区分,我们在颜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儒家 学士 智识 主义 兴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