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与针对性分层训练第1章 机械运动(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与针对性分层训练第1章 机械运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与针对性分层训练第1章 机械运动(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与针对性分层训练第1章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2)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j_000m, 1 m=J O dm= 100 cm= 103 mm= 106 im= 109nm.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估测:指甲宽度1cm、手掌宽1dm、铅笔芯直径1mm、黑板长2.5 m、课桌高0.7 m、新铅笔长1.75 dm.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1)累积法(1)累积法(2)(3).刻度尺的使用规那么(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2)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
2、刻线、量程、分度值。(3)“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长度时,要从整刻度开始)(4)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5) “读Z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一分度值的下一位。(6) “记工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14 .同学们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 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1)该实验是利用公式 丫=旦 进行测量的。为了方便计时,t(1)该实验是利用公式 丫=旦 进行测量的。为了方便计时,t应使斜面的坡
3、度较小(选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 便于准确定位、计时。(2)以下图像中能较准确地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C o(3)同学们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停表分别测量了小车经过B、C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如下所示的表格中,B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 1.7 m/s, AB、BC、AC三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他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他判断该猜测是正确的。请你指出该同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是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拟运动快慢)。【解析】(1)该实验是根据v=二原理进行测量的;t为了方便计时,实验中,斜面应尽
4、量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听到撞击金属片的声音便于准确定位、计时;(2) A中,通过的距离不变;B中,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D中,速度不变,故ABD错误,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后做加速运动,速度变大,图C中,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变大,如下所示;只有C正确,故应选C;(3)由图一可矢口,SBC=5.50dm - 0.50drn=5.00dm=0.5m,B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vbc= SBC=,O. 5niui.7m/s;tgQ 0.3s由图一和表格可知,sac=9.50dm - 0.50dm=9.00dm = 0.9m, tAC=0.45s+0
5、.3s=0.75s,A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vac9m = 1.2m/s,tAC 0.75s比拟可知,VBCVACVAB;(4)研究物体从斜面上下滑的快慢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有关,要控制控制斜面的长度一定,故实 验过程存在的问题: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拟运动快 慢)。【答案】(1) v=旦;小;便于准确定位、计时;(2) C; (3) 1.7; vbcvacvab;(4)改变高 t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拟运动快慢)。15 .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 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
6、通过的路程,照片如下图:(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加速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 sbc= 15cm,那么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0.75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0.50 m/s;(3)如下图,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i,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那么 vi V V2 (选填“”、V”或“=”)。【解析】(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
7、次,并测得SAB = 5cm, SBC=15cm,那么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15m = q 75m/s;tpc 0.2sAC段的距离:SAC = SAB+sBC=5cm+l 5cm=20cm=0.2m,AC段所用的时间:tAC = tAB+tBC = 0.2s+0.2s = 0.4s,那么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 士竺=区里=0.5m/s ;达。4s(3)由(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故能说
8、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Co(4)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 球的速度越来越大,那么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那么V1VV2。【答案】(1)加速;(2) 0.75; 0.50; (3) C; (4) V。【培优题目训练】16.甲运发动的速度是6m/s,乙运发动的速度是5m/s,从400m环形跑道的同一起点同时同向起跑, 假设他们跑步的速度保持不变,那么经过多少时间他们第一次相遇()A. 4minB. 6min40sC. 14min20sD.任何0寸间都不会相遇【解析】如果同向而行,设经过t秒两人第一次相遇,根据题意得:由丫=且
9、可得,v甲t - v乙t=400m, t即 6m/sxt - 5m/sxt=400m,解得:t=400s=6min40s。【答案】Bo17.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甲所示,初始时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下3,甲乙A.在。ti时间内,两车速度vavbB.在30s40s内,两车速度vavbC.在t2t3时间内,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东运动D.在t2t3时间内,以地面为参照物,A车向西运动va=-= GO。111=20m/s; vb =tA 30s【解析】A、0ti时间内,A车和B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JB,=840m _ 12m/s,所以 vavb,A 错误;tB 70sB、30
10、s-40s内,A车静止,速度为0, B车速度为12m/s, B车速度大,故B正确;C、在t2t3时间内,A车向西运动,速度大小为20m/s, B车也是向西运动,速度大小为12m/s, VAVBo所以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东运动,C正确。D、在t2t3时间内,以地面为参照物,A车向西运动,D正确。【答案】Ao18 ,位于P、Q两点的甲、乙两小车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下图。经过5秒甲、 乙两小车正好相遇,那么()A. P、Q两点距离一定是15米B. P、Q两点距离可能是20米C.继续行驶20秒,两车还能相遇D.继续行驶2秒,甲、乙两车可能相距10米【解析】A、由图象可知:两车均做匀
11、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v甲=且=至L=lm/s;乙车 t 6s的速度为:v乙=二=23=4m/s。t 6s5s后,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v甲1=1向$义5s=5m, s乙=v乙1=435乂5s = 20m。假设两车相向行驶,那么PQ间距离为:s=s甲+s乙= 5m+20m=25m;假设两车同向行驶,那么PQ间距离为:s = s 乙-s 甲= 20m - 5m= 15m。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v甲=旦=空l=lm/s;乙车的速度为:t 6sv乙=巨=2=4向$。t 6s5s后,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v甲1=1向*5s=5m, s乙=v乙t=
12、4m/sx5s = 20m。假设两车同向行驶,那么PQ间距离为:s=s甲+s乙= 5m+20m=25m;假设两车相向行驶,那么PQ间距离为:s = s 乙一 s 甲= 20m - 5m= 15mo故B错误。C、假设两车同向行驶,相遇后再行驶20s,那么乙车始终在甲车的前方;假设两车相向行驶,相遇后再 行驶20s,那么两车的距离会越来越大。故C错误。D、继续行驶2s,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v甲1=1向5*2s=2m, s乙=v乙t=4m/sx2s = 8m。假设两车相向行驶,相遇后继续行驶2s,两车间的距离为:s = s甲+s乙= 2m+8m=10m;假设两车同 向行驶,相遇后继续行驶2s
13、, s = s乙-s甲=8m - 2m=6m。故D正确。【答案】Do.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大小是vi,同步通讯卫星绕地心转动的速度大小是V2,比拟这两个速度的大小,正确的选项是()A. V1V2D.无法比拟【解析】同步通讯卫星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由于地面的房屋随地 球自转绕地心转动的半径比同步通讯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半径小,因此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短,故房屋随地球自转的速度VI小于同步通讯卫星绕地心转动的速度V2o【答案】Ao.小名和张伟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名都要比张伟提前10m到达终点,假设让小名将起点向后远离 原起点1
14、0m,张伟仍在起点处与小名同时起跑,按原来的平均速度,那么()A.小名先到终点B.张伟先到终点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D.条件缺乏,无法判断【解析】设小名用的时间为3那么速度为vi=也迎,t张伟的速度为V2=100ni-10in=9gmt t第 2 次比赛时,s/= 100m+10m= 110m, S2= 100m,因为速度不变,由v =因为速度不变,由v =且可知,Si小名用时:tlA=-V1Si小名用时:tlA=-V1110m11100mt张伟用时:t2 = E=喟型=也y 90m9tt,因为因为109所以因此小名先到达终点。【答案】Ao.列车以相同的速度匀速通过甲、乙两桥。通过1.5km的甲
15、桥用时24s,通过3.0km的乙桥用时44s,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是. 75 m/s,列车中一椅上的某位乘客通过乙桥的时间为40 s。【解析】(1)火车过桥时,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由题知v甲=丫乙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丫甲=三上=1500m+Lt 甲 24s列车通过乙桥的速度:、七二 S乙+L_3000m+Lt 乙 44s联立解得:L=300m,那么列车通过甲桥的速度v甲=士_L= 15001n+L = 150m+30in=75m/s;t 甲 24s24s(2)列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通过乙桥的时间为:t=30QQm=40sou乙 75m/s【答案】75; 40o.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工程之一。冰壶
16、被运发动掷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 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 比。假设冰壶以L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 8m,那么冰壶以3.2m/s的速度被掷出,在 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A. 8mB. 16mC. 24mD. 32m【解析】根据速度公式V=9可知,路程的计算公式是s = vt,冰壶以l.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 t冰面上滑行了 8m;由于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 正比,此时速度变为原来的二倍,那么平均速度会变为原来的2倍,运动时间也会变为原来的2倍,
17、根据s = vt可知,路程为原来的4倍,即4x8m=32m。【答案】Do.在农村,夏天的池塘旁,蜻蜓点水是常见现象,蜻蜓点水后在水面上激起波纹。王帅同学研究 了蜻蜓点水过程,他获得一张俯视照片,该照片是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形状如 图。王帅同学利用秒表测得蜻蜓每隔1秒钟点水一次。由图可分析出当时蜻蜓飞行的方向、速度 以及水波传播速度分别是()A.向左、3m/s、2m/sB.向右、3m/s、Im/sC.向左、2.5m/s、Im/sD.向右、2.5m/s、1.5m/s【解析】根据如下图,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假设圆圈越小,那么时间越短,所以 飞行方向那么为从大圆到小圆;因为
18、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小圆在右边,所以蜻蜓向右飞行;蜻蜓第一次点水的位置在xi =0,第三次点水的位置X3 = 5m,所以蜻蜓从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 水通过的路程为s = 5m;因此蜻蜓的飞行速度v=2.5m/so t 2s由图可知,3波次传播速度相同,第一波次与第二波次时间间隔1秒,传播半径差:4m - 2.5m=1.5m,那么水波的传播速度vi = 1.5m/so【答案】D。24.在某次青少年机器人展示活动中,甲、乙、丙三个智能机器人在周长为20米的圆形轨道上进行 速度测试活动。它们同时从同一位置出发,甲率先跑完5圈,此时乙正好落后甲半圈;当乙也跑 完5圈时、丙恰好也落后乙半圈。假设甲、乙、
19、丙沿圆周运动时速度大小均保持不变,按照大赛 的要求,3个机器人都要跑完50圈,那么当甲完成任务时,丙还要跑()A.9圈A.9圈B. 9.5 圈C. 10 圈D. 10.5 圈【解析】设甲跑完5圈用的时间为t那么根据题意可知,v甲= 5X2m=K%, t tv _4. 5X20m_90m v乙-,t t_4,5X20m_81mV 丙一5X20m 一一4.5X20mt那么甲跑完50圈所用的时间:t甲=包4=10t;此时丙通过的路程为:s丙=丫丙xt甲=旦1q*1。1=81。111; 5t剩下的路程为20mx50 - 810m= 190m,因此丙还需要跑的圈数:11=出见=9.5圈。20m【答案】B
20、o【精选真题演练】25 .以下测量时间的工具中,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精确测时的是()A.日号B.沙漏C.电子手表 D.钠原子钟【解析】ABC、古时计时工具能粗略的记时,如:“日署”、“沙漏”等,电子手表是日常生活中的记时工具,不是很准确,故ABC不符合题意;D、导航卫星 的“心脏”是艳原子钟,采用钠原子钟,能准确的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测时,故D符合题意。【答案】Do.如下图,木块的长度为 3.40 cmo-llll|llll|HII|HII|llll|llll|llll|llll|llll|ll0cmi 234【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
21、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3.4cm刻度线上,估读为3.4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3.40cm。【答案】3.40o.如图是某单位组织党日活动时的合影,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出他们所用党旗的规格是(A.长 96cm,宽 64cmB.长 144cm,宽 96cmC.长 192cm,宽 128cmD.长 288cm,宽 192cm【解析】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由图知,党旗的长度略大于身高,宽度略小于身高,所以 分别在192cm,宽128cm左右。【答案】Co.关于误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C.实验中认真
22、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D.采用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解析】A、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操作规那么引起的,二者有本质的区 别,故A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无法防止误差,故B正确;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D、采用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答案】BDo.小强同学在一次测量某物体长度时,正确记录了四次测量结果,即18.12cm, 18.13cm, 18.11cm,18.14cm,那么该物体的长度应为()A. 18.125cmB. 18.1cmC. 18.13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与针对性分层训练第1章 机械运动解析版 中考 一轮 复习 知识点 讲解 针对性 分层 训练 机械运动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