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干食品公司内部控制方案.docx
《冻干食品公司内部控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冻干食品公司内部控制方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冻干食品公司内部控制方案目录一、工程基本情况3二、产业环境分析8三、必要性分析10四、公司治理模式趋同论11五、公司治理模式差异论17六、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20七、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评价24八、风险的概念及其分类25九、风险的分类和评估28十、企业识别风险关注的因素30十一、风险识别的概念和内容31十二、风险分析方法的选择33十三、风险分析的定义和目的34十四、公司简介35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36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36十五、工程风险分析37十六、工程风险对策39十七、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41 数品类中国都可以进行加工生产,但是受消费习惯以及市场认可度低 的影响,中国冻干食品产品
2、消费主要集中在冻干水果、冻干蔬菜、冻 干肉类及冻干水产方面,以上四类产品消费合计为95%左右。中国冻干 食品行业开展还有较多的利好因素:其一,人们对冻干食品的关注度 提升。冻干食品具有良好的复水性,而且不含任何添加剂,是理想的 天然卫生食品,随着经济的持续开展,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健康、营养、便携的冻干食品的关注度日益 提升。其二,我国冻干食品生产能力日渐提升,这不仅仅表现在生产 能力的扩大,更表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种类的丰富,可供人们 选择的冻干食品种类越来越多,有利于促进市场消费增加。其三,临 沂大林食品股份、山东苏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三和(烟 台)食
3、品有限责任公司、好想你枣业股份等国内重点企业不 断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产品宣传力度,促使人们对冻干食品的认知度 日益提升。由于价格较高,冻干食品产品在国内的普及度不高,消费 规模远低于欧美等兴旺国家,但是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和产品价 格的下降,国内冻干食品行业将步入快速开展期。三、必要性分析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工程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 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 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开展。同时资金补充流 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开展战略提供坚实支 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四、公司治理模式趋
4、同论一国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公司的获利性和增长性、获取资本的能 力以及资本本钱具有重要影响,治理程度越好的公司就越有竞争力, 就能以较低的资本本钱更方便地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因此,在全球 化背景下,迫于竞争压力,公司会采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方式,这就促 使全球公司治理最后趋向于单一的最有效的模式。从当前世界经济发 展和各国公司治理实践来看,几种公司治理模式内在的体制缺陷日益 3 3影响了相关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从而各国纷纷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最终以美英等普通法系国家和德 日等大陆法系国家两种主要治理模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东亚国家 和转轨经济国家不断向此两种模式靠拢为标志,出
5、现一个公司治理国 际趋同的迹象。(一)美英公司治理模式开始重视“用手投票”的内部治理机制美英公司治理模式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放松对银行持股的限制、 机构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且日趋稳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逐渐 被重视以及强化非执行董事的监控权等方面。1、放松对银行持股的限制由于银行双重身份所赋予的“相机治理”功能能够在公司治理中 发挥证券市场所难以到达的直接监督作用,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 以来,美英开始重视银行的作用,并逐渐放松对银行的限制。以美国 为例,1933年对银行法的改革突破了银行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 而1987年银行公平竞争法案的实施,那么使商业银行可以直接涉足 证券投资等非传统
6、银行业务,1997年进一步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 业的经营限制,使银行的能量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从而放松了对银行 持股的严格限制。2、机构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且其持股日趋稳定由于机构投资者手中持有股份过多,难以在短期内找到足以买进 这些股份的买主,因而要想全部卖出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将手中持有 的巨额股票抛售会引起股市大跌,并因此累及其他股票,又会使机构 投资者自身蒙受更大损失。这就在客观上迫使机构投资者长期持有股 票,逐渐向长期投资者转化,并借助投票表决机制直接参与公司决策以保证权益不受损害。这说明英美的投资机构比过去更多地关注其持 有股权公司的长远开展,开始较多地介入公司经营活动,监督公司
7、经 理的经营行为,促使经理从长远角度进行决策和管理,谋求长期利润 最大化目标。3、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逐渐被重视近年来,传统的英、美公司治理强调股东至上的原那么有所改变开 始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1989年,宾夕法尼亚州议会提出了新 的公司法议案,该法案一反传统公司法中“股东至上”的准那么对股东 的权力和利益做了限制,对工人利益予以保护,并授予公司经理对 “利益相关者”负责的权力。它包括四条新条款:任何股东,不管拥 有多少股票,最多只能享有20%的投票权;作为被收购对象的公司有权 在敌意接管计划宣告后18个月之内占有股东出售股票给敌意接管者所 获的利润;成功了的敌意接管者必须保证26周的工人转
8、业费用,在收 购计划处于谈判期间,劳动合同不得终止;最引人注目的是赋予公司 经理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的权力,而不像传统公司法那样只对股东一方 负责。此后美国其他州也竞相修改了公司法,允许(甚至要求)经理 比照股东更广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客户、供应商、社区等)负 责。4、强化对非执行董事的监控权为了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美英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对非执行董事 的监控权。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公司为了增强对经营者的 监控,开始借鉴德国模式,试图引进董事会内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 的角色分工,以期非执行董事能将更多精力放在替股东监督经理上。(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开始重视“用脚投票”的外部市场机制 德日
9、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主要表达在强调个人股东的利益、银企 关系发生变化和法人交叉持股的比例降低等方面。1、强调个人股东的利益,加快证券市场的开展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开展,德国和日本公司的直接融资在企业的资 金来源中占有日趋重要的地位,间接融资的地位那么相对下降。在 1975-1985年,德国和日本两国企业直接融资总额占对外融资总额的 比重分别为12. 5%和14. 6%,在19861990年,其比重分别上升为 18.2%和30.4%。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个人股东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 的健康开展,德日两国对有关股份公司法律做了屡次重大修改,进一 步放宽或取消了对证券市场的限制。2、银企关系发生变化,银行作
10、用弱化长期以来,高负债经营是德日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从20世纪 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证券市场开展的明显加 快,直接融资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加上工商企业自我 积累能力的增强,使德日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减弱,公司负债率 呈下降趋势。以日本为例,80年代初,日本主要大公司的平均债务股 本比为2. 75: 1,其中64%的外部融资来自银行贷款,但到1990年, 总的债务股本比大致为1: lo与此同时,银行与企业在信贷上的合作, 由银行的单向选择变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银行不得不放松 对企业贷款的审查和监督,从而开始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控制。与此 同时,日本银行
11、对工商企业的持股比例也逐渐降低。在2004年3月份 以前,日本银行必须将其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额降到与其资本金额 相当的水平上,之后日本银行持有上市公司价值在25万亿日元左右, 而其资本金约为17万亿日元。但是,到2012年下半年,日本金融厅 计划将银行机构对非金融企业的持股比例上限提高至10%20%,此举 将鼓励银行机构(特别是地区性银行)帮助陷入困境的企业恢复正常。3、法人交叉持股的比例降低法人交叉持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对德日企业的开展与壮 大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两国经济的衰退,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正在减少,银行和工商业公司彼此 抛售了对方的局部股票,对持
12、股结构进行重组。仍以日本为例,1993 年东京股票交易所上市股票(包括人寿保险公司所持股票)交叉持股 占的比例已从1988年的43%下降到40%o美英模式与德日模式近年来发生的上述变化说明,德日两国长期 以来一直较为稳固的法人相互持股关系正在发生松动和进行新的银企 关系调整,股票流动性增大;与此同时,美英两国的机构投资者那么比 过去更多地关注其持有股权的工商业公司的长远开展,较多地对公司 运转进行干预,使股票的流动性趋于稳定化。两种公司治理模式正在 相互靠近、相互补充,大有趋同之势,即美英公司收敛股票的过度流 动性,力求股票的稳定性,以利于公司的长远开展;而德日公司收敛 股票的过度安定性,借助
13、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来激活公司的活力。(三)东亚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向美英模式与德日模式的靠拢东亚国家向美英模式与德日模式的靠拢表达在不断吸取“外部监 控”和“内部监控”的合理因素,逐渐弱化高度集中的家族控制。一 方面,东亚国家开始重视中小股东及外部股东的作用,其股份结构中 开始放松对家族外股东的限制,出现了明显的股权分散化趋势;另一 方面,政府也减少了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转而更强调银行和其他机构 投资者的监督作用,以期加强对家族股东内部控制的制约。中国及东 欧转轨经济国家在转轨初期就注重吸收工业化国家两种公司治理模式 的一些做法。东欧一些国家又更多地转向以银行持股为特征的德日模 式开展。在东欧,商
14、业银行已成为许多企业的重要所有者,尤其是在 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捷克的银行在认股权证私有化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大局部的投资公司都是由银行组建的,四家最大的投资基金中三 家由银行控制着。银行直接控制着第一轮私有化中40%以上的投资份额。 在波兰,银行持有企业股权虽然直到最近才有所开展,但银行即将积 极参与大规模的私有化计划,以及在建立管理基金和债务重组(债权 转股权)等方面的努力,无疑将大幅增加波兰银行所持有的企业股权。五、公司治理模式差异论根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效率理论可知,不同的公司其治理机制的 效率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经济任务、不同的经济环境必然也将产生不 同的公司治理结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
15、一种公司治理模式被证明放 之四海而皆准,那么,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的差异就必将存在着。 几种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都是与其具体的市场条件和政治、历史因素 密切联系的。治理模式差异论认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 差异以及历史传统和开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世界上很难存在唯一最正确 的公司治理模式。(一)历史传统哈佛大学教授卢西恩伯查克和马克罗伊共同发现路径依赖理 论,即一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可防止地受到先前存在的公司制治理结 构的影响,也不可防止地沿着先前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轨迹与方向 开展,由此导致了各国在先前由于其不同的环境甚至是历史条件而形 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因为:第一,怎样建立有效的公司治
16、理模式 通常是有章可循的;第二,现有的公司治理模式缺陷会随着公司运营 逐渐显现,但公司内部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会阻止对公 司治理模式进行变革,维护其既得利益。由此可知,即使竞争效率的 压力和全球趋同化仍然存在,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不可能消失。(二)经济条件经济条件上,“外部控制型”的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主要依赖于 完善的外部资本市场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监控,而“内部控制型” 的德日公司治理体制,那么依赖于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作用的发挥。如果 德国模式迎接敌意收购和股东导向型董事会,那么,德国就会出现既 没有劳工影响的董事会,也没有契约和劳动力市场的保护监控机制, 这样的治理模式将会是不可想
17、象的。在制度的选择过程之中,国家利 益以及政治选择等因素都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例如,美国政府 对财产权实施了较为充分的保护,所以在美国就形成了外部治理的机 制和市场导向型模式;而韩国政府对公司的监管和对贷款的分配,那么 形成了家族导向型和政治管制型模式。经济条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 各国在对公司治理体制上所做选择的巨大差异。一国经济体制在某一 时点所拥有的规那么依赖于并且反映该经济体制最初拥有的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总之,各种治理模式的存在和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 各国的特色和适应了本国经济的开展,虽然近年来,以英国、美国为 代表的外部控制模式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模式这两种典 型的
18、模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趋同。但是,这种 趋同仅仅是相对的,各种模式在变革的过程中都没有完全偏离各自原 先的轨道。公司治理模式不会因为经济全球化而完全趋同。(三)政治影响哈佛大学教授马克罗伊认为政治因素的主导作用是造成各国公 司治理模式差异性的主要成因。在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美国公司 财务的政治根源中,他指出,政治影响产生了美国大中型公司的不 紧密的股权模式。究其根本原因是美国政府本着政治利益,力主弱化 金融资本的影响力,据此来束缚金融机构的规模和经营范围。接下来 罗伊教授又在公司治理中的政治决定因素这本书中接着提到,欧 洲本土的治理结构与美国公司不同,主要决定于是否存在“社会
19、民主” 的政治传统,个人本位和平民思想比拟重。因此,分散的股权结构会 凸显其高效。在欧洲本土根深蒂固的民主传统下,注重整体利益,看 重的是分配,如果出现雇员利益和股东权益相冲突时,高层一般会向 前者倾斜。所以,在政治社会民主前提下,群众公司相较私人公司产 生股东和管理层的代理本钱的风险更大。这种风险的防范措施即是集 中持股一一通过相比照拟保密的会计制度直接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大劳动定员一览表41十八、法人治理结构43十九、SWOT分析52二十、开展规划分析61股东能够防范将公司资源应用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一一这也是欧 洲本土缺少公共公司的原因所在。如假设试图对制度进行改革,那么必须至少考虑到两
20、个因素:一是新 制度必须更加有效率;二是新制度的效率必须足以使制度转型的收益 大于本钱。只有在保证新制度效率和新制度能够取得更大收益的前提 下,才能考虑制度的转型,否那么现有利益控制者就会拒绝这种转型。 因此,转型必须在能够产生相当大的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六、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一)相对集中的法人股东股权结构与英美模式下企业主要依靠向众多个人投资者发行股份筹集公司 资本的传统不同,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公司资本在很大程 度上是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筹集的,形成了以相对集中的 法人股东持股为主的所有制结构。相互持股的现象往往发生在一个企 业集团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这种持股模
21、式能够加强关联企业之间的 联系,并且有利于防止企业被吞并。且由于德日公司有交易关系的公 司之间交叉持股极为普遍,股东持股也较为稳定。与英美模式的博取 股息红利和资本利得等投资收益不同,德日公司中法人股东持有股份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该企业长期维持多方面的交易关系,以企业长期 成长为核心。(二)股权控制弱化,经营管理者拥有极大的经营决策权在股权结构的分布上,由于个人股东的持股比率很低,因此个人股东对公司的影响很小。企业的大股东一般都是企业法人,正是由于 企业法人之间相互持股从而形成了相互控制的局面,所以在企业正常 运行的情况下,大股东是很少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由于法人 股东之间的互不干涉,经
22、营者因此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控制权。日本 商法中关于制衡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并以此来保障股权控 制的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日本,股东大会仅是个简单的 仪式,并没有发挥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据相关统计,75%的 股东大会开会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分钟。股东从不对大会的讨论内容进 行提问,经营者也只是对公司的相关经营问题进行简单的陈述,并未 涉及实质内容。而在行使投票权的过程中,有近半数的股东的选票是 空白的,这就说明他们在投票之前,就以默示的方式同意了股东大会 所讨论的问题了。按照公司治理的要求,董事会是广大股东所选择 的作为代表股东对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机关,它理应对企业的高级管 理人
23、员进行监督,从而维护股东的权益。但现实情况是,在日本公司 之中,公司中的董事会成员几乎都是由“内聘董事”组成,尴尬的是, 这些董事又都是总经理的部下,他们在业务上服从于总经理,并且在 人事方面亦受到总经理的控制。在受“长幼有序”的文化观念深刻影 响下的日本,总经理作为董事的上级但要受到作为下级的董事的监督,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而独立监察机构虽然是与董事会平级的机构,但 它的组织成员绝大多数在公司地位比总经理低得多,他们同样也是公 司总经理的部下,因此监事会的功能是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的。由此 可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分权制衡的治理机制并未真正在日本 公司之中发挥出实质作用。(三)严密的监督机
24、制在此模式下对企业经营者的内部监督主要来自3个方面。1、主银行的监督主银行,即某企业接受贷款中居第一位的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贷 款方,同时也是公司的大股东。当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时,主银行只 是“贷款者”角色,不会轻易地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企业经营状 况恶化时,主银行便会行使其股东权力介入公司的管理中。它会根据 具体情况对公司内部事务进行干预,实施包括债务展期、减免利息、 注入资金等金融援助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在状况进一步恶化的情形下, 甚至会对公司进行接管。2、企业集团内部监督由于企业法人因集团公司持股而存在,企业集团彼此之间持股比例很高,一般会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如向持股公 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 公司内部 控制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