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的生活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墙内的生活公开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萨特短篇小说“存在”观中文021班沈灵英内容摘要:萨特于1939年推出短篇小说集墙,并获得民众小说奖。在这个集子,我 们看到萨特用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方法来说明他的哲学观点。本文将通过分析 作品中主人公在对待自由选择整个过程的态度,同时探讨萨特在对于人与社 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等关系以及人性等方面的认识上的独特之处,其中 比拟其它现代派作家的观点,最终说明萨特存在主义的中心观点一存在。关键词:萨特短篇小说存在引言我们都知道存在主义是西方现代派中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而且它的观点影响了 后来的许多流派,包括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以及黑色幽默等。在存在主义的代表人 物,而且也是最长时间地坚持存在
2、主义的观点的哲学家之一,兼哲学家和文学家的萨特 (不管他成认与否,至少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充分看到这一点)的哲学著作以及文学 作品中我们更看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流派的观点,有的甚至是适应于任何一个时代的。 所以即使“萨特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许多观点对于现世纪而言仍是具有重要研究意 义的。萨特的哲学观点既不同于无政府主义,也有别于共产主义,更与宗教有着天壤之别, 关于这些在众多的萨特传中已经论及到其中产生的原因(从小免受父权的约束,深 受外祖父的宠爱等),同时这些也影响着他的整个人生历程,包括介入现实,参与各类 抗战组织以及他的人生态度一一和波伏娃的终身未婚以及不尴不尬的数次“三人集团”, 当然
3、后者是私人问题,和我们谈论的文学无关。但一直以来世人对于萨特的观点是存在 很大的误解的,关于这点萨特本人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对各派别的误解和 责难进行了驳斥:存在绝非丑恶或邪恶的代名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 与自身四种基本关系的扭曲和异化是存在主义以及所有现代派流派的典型特征,我们通 过对萨特作品的分析并结合其哲学观点,总结出萨特的中心观点就是“存在”。存在先 于本质所以人是人自己,人有各种选择的自由,并在选择中逐渐形成完整的人,因为人 在形成人的过程中,是孤单的,”是需要寻找到一个能解放自己的或者表达特殊理想的目标,才 能表达自己是真正的人”于是众多的个人选择导致社会的混乱
4、,各种偶然各种荒谬随之而 来,各种责任各种成败就需要人来承当,因而笔者认为萨特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体 现了他积极入世的态度,这在他的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中可以比拟清晰地感受到。而 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墙中,我们将看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表现,或许那也是一种面对 世界的荒谬的无奈吧。墙发表于1939年,正是二战爆发时期,通过这个集子,萨特获得了较高的荣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第二页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而吕西安最终也是不敢逃脱命运的安排,选择了一个企业主的命运。而这一切的 产生都是他自己不敢正视现实的缘故。人存在于世界本来就是荒谬的,但人有绝对的自由。而自由的表现并不在于到达 某种
5、结果,获得某种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决定,没有任何东西能限制这种自由。 但同时由于人的选择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所以责任也就更大,因而只有正视现实和存 在,防止自欺,才能到达满意的结局。但在这个步骤中,我们不难看出主人公在理智和 情感面前倾向了情感,因为他们对现实没有多大的把握,也不知道结局是如何的,所以 只能按照自己的意识行动。这便是他们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从开头到结局,最刺激我们的一个字眼就是:存在。在创造这些主人公的遭遇的 过程中,萨特用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方法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在自由之路及恶心 等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主人公们都是自身在选择过程中由忽视现实到正视了存在,并感受 到世界的荒谬性和偶
6、然性,最终感到人面对世界的无奈和恶心,如果把这种创作手法叫 做正常;那么在墙等短篇小说中,作者先将主人公置于荒谬的世界里,让他们自由 地选择,可是结局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敢正视存在,而在墙上撞的头破血流,这便是一种 反常。两者的区别是我们在主人公的成功结局中总结出原因在于他们正视了 “存在”, 而后者那么让我们在主人公的失败中更体会到“存在”的深刻含义。虽然这是两种截然不 同的创作手法,但对于说明萨特的哲学观点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因而我认为这也不失 为一种成功的创作方法。参考书目:中国检察出版社秦天玲子编上海译文出版社周煦良汤永宽译 1988年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周煦良译 2003年版尚杰著 20
7、02年版萨特文集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人就是地狱归隐之路一一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江苏人民出版社 誉。小说共包括墙、卧室、厄罗斯忒拉特、闺房秘事和一个企业主的童年, 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人,可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选择,他们同样在 徘徊着萨特传萨特传存在主义的大师们萨特哲思录存在与虚无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拟研究新世界出版社吴岳添著2003年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杨深著2002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王念产译2003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张秀章解灵芝选编2003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袁可嘉等选编1981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宁著2000年版荒谬一一境遇世界是荒谬的,这是存在主义的重要
8、观点之一,也是萨特的重要观点。恶心让 我们看到了一种无理的荒谬,墙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无奈的荒谬。而这种荒谬在萨 特笔下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的扭曲和严重异化上:人与 社会的矛盾冲突导致境遇的产生;人与他人的隔阂那么导致境遇的无奈和难以摆脱;人与 自身内心的矛盾那么导致境遇的更加荒谬;人不敢正视存在,结果就碰得头破血流。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依赖社会 同时改造社会,社会养育人类同时又限制人类,是一种很紧密的鱼水关系。因而对待社 会和个人我们都持比拟“中庸”的观点。而西方现代派在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与传 统作家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9、他们自居于社会的对立面,以特殊身份向传统价值观念进 行全面的攻击,完全性地否认社会,反对社会。虽然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比拟特殊的,而 且他们的理论对于现实而言也有一定的揭露作用,但我们认为他们的这种否认还是带有 个人的、抽象的、无目地的、全面的特征的,所以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具体不理性的, 同时带有很大的破坏性。存在主义当然也带有一定的痕迹,如认为世界的荒谬,人生的 痛苦等,然而不同的是在理论上要充实完整得多,甚至可以说独树一帜带有一定的道理 的。萨特认为人被抛到世界上来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荒诞。对于这种荒诞人们是无从 选择的,也是无法对抗的;但是人一旦降临到这个社会,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自由,
10、没有上帝没有神灵也没有他人可以限制人的自由,人就是人自身,社会只是一种虚像罢 了。在这一点上,荒诞派和垮掉的一代等流派继承了存在主义的观点同时进一步深化为 “人与世界处于一个冷漠、隔绝的状态”“外部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观点给世人的 印象就是完全的“绝望”,所以主人公对于荒谬的世界只能是迷茫,如等待戈多,剧 中的弗拉基米尔和艾斯特拉贡无论怎样等待都是无法等到那缥缈的希望一一戈多,因而 可以说是消极的出世哲学。但在萨特的观点中我们还是能找到许多激励世人的东西。虽 然人是处于这个荒谬的世界中的,而且世界往往又会为每个人制造一个难堪的境遇,让 人的需要同社会现状存在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同时把人隔离在
11、“墙”内。可是萨特还提 到人是自由人,每个人都有获得自由获得选择的权利,面对荒谬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选 择“使自己成为完整的人”。无论社会环境是怎样的,选择和沉默都是自己的自由。但 我们不能否认这也反映了萨特观点中存在的主观性,更让我们看到了阿Q的影子。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人与他人的隔阂逼迫他们孤独地在墙内挣扎。在封闭 的墙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扇窗,但他们偏偏只盯住别人的窗同时害怕自己成为别人 意识的对象。要维护自己的自由,他们只有相互猜忌,勾心斗角,守住自己的一方地盘。最终只能导致自己在墙内撞的头破血流。只要翻开各自的那扇窗,相互坦明,模糊的世 界就会晴朗一片。世界太荒谬,让人们产生怀疑
12、:这个世界有多少是值得信任的?既然连客观社会 都是那么变幻不定甚至恐怖的,那么主观的人心更是难以揣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到达了荒诞的地步。表现主义戏剧中把人与人的关系描写为完全的隔绝,他们否认了 人之间交往的可能性甚至必要性,在他们看来人和人只存在互相的欺骗,即使是我们一 直视为最珍贵的亲情在他们眼中也成为垃圾,其它的更不用谈及价值问题。但在萨特的 观点中没有那么绝对,他认为个人意识是最重要的,所以当每个人都强调个人意识时, 相互间只会是矛盾冲突的关系。“他人就是地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观点,但值得一提 的是他所指的是只有当人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的时候,他人才是地狱,所以 人与人之
13、间还是存在着交流的可能性,只不过人缺少这种认识罢了。所以一旦一个人过 于强调个人时,交流就会失去可能,逃脱境遇也就失去希望。人与自我的关系同样导致境遇的荒谬。几千年来,社会飞速开展,但在认识自我 的问题上,人类永远处于探索阶段。从人的发现到人的价值的表达,自我永远是最难认 识的对象。而前两者关系的扭曲,更促使人在认识自我的问题上产生许多误区。因而在 荒谬的世界面前,在“他人就是地狱”的观念面前,人无法认清自己,在处理问题时往 往表现出无意识和本能反响,最终将失去自我,失去本性成为非人,而在境遇中也就越 陷越深,终将禁锢在“墙”内。欲望产生了战争,成就了政治家们的阴谋,也造成了世界的混乱。墙中的
14、巴布 洛、汤姆、茹安等就是因为这种可恶的政治偶然地陷入敌人之手。他们被关在通风的医 院地下室,不能做任何事,唯一等待着他们的是“明早执行死刑”的通知。外表上他们 是不能选择自己死的方式和时间的,而且还得面对一个晚上的恐惧心理,听着外面时不 时传来的枪声和叫喊声。但是他们生也好死也罢,其实是可以坦然面对的,他们也可以 从这个荒谬的境遇中找到自我需求。可三个人都要维护自己内心的那份自由,或者说怕 对方看穿自己的恐惧,所以相互之间都掩藏了内心的真实看法。面对茹安的不安和恐惧 另外两个人的态度是冷淡的;巴布洛讨厌汤姆也不喜欢茹安,可他却附和汤姆对茹安的 同情;巴布洛同样恐惧死亡(而我一直在流汗,我的屁
15、股也在流汗,我的湿漉漉的裤子粘 在凳子上),可在别人面前却装得假设无其事,视死如归。就这样,他们面对的就是永无 止尽的内心的对“墙”的恐惧。艾罗斯特拉特里的主人公是一个住在七层楼高的 青年,每天他从窗口往下看窥视别人。青年喜欢这种在高处窥视一切的感觉,因为他觉 得人类不懂得和他们的大敌一一俯瞰进行斗争,于是俯瞰成为天下最受人恐惧的对象,可 他不满足于仅仅的俯瞰,他要千古留名,于是他就崇拜艾罗斯特拉特,并效仿他。这种 心理就把他陷入境遇一一对成名的渴望。所以他不去了解别人也不让别人了解自己,除 了侮辱妓女,还随便上街开枪杀人,而这便是他所需求的“自由”,最终他就走上了一摘自萨特文集第248页摘自
16、萨特文集第296页条不归路,在“墙”内挣扎、挣扎而卧室中的女主人公爱娃也同样:丈夫离 奇的病的出现,使她从过去美好的生活中一下子陷入“境遇”,除了装作假设无其事外还 要抵挡外来的压力。她尝试自己去了解彼埃尔的思想,把自己和彼埃尔封闭在没有阳光 的卧室里,不与任何人接触,就好像封闭的墙。在闺房秘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 个面对现实而矛盾的人一一露露,她在朋友的劝戒和自己的真实想法里形成了矛盾,可 她的本能显示她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她是一个性冷淡者可却有着一个性欲极 强的情人。所以这种故意和无意识的隐瞒最终注定她必须在矛盾中挣扎,过着一个人的 “墙”内生活。在一个企业主的童年中我们见识到吕西
17、安作为一个企业主的儿子的 痛苦和矛盾,虽然他讨厌一切人们认为对的东西,包括对父母的热爱对企业主工作的喜 爱,可他还得装作对别人观点的认同;同时他也无法看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中途 他走上了同性恋的道路,虽然他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也试图离开,但行动上却左右摆动, 荒谬也就无法排除。上面我们看到萨特选取了不同角色的主人公以及不同缘由造成的境遇,其实是为 了说明这个世界的荒谬不是仅由战争引起的,还有众多的成因。首先社会是复杂的,而 且它的开展是带有规律性的,它不可能因为某人而改变;人的本质决定人为了自己的自 由,会在重视自己的意识的同时防止别人将自己作为意识的对象,所以相互间就形成了 相争相矛盾的关
18、系,而沟通就受到阻碍;人自身会在众多矛盾中失去自我认识的能力, 甚至失去人性,所以境遇的荒谬就不可能改变。正如前面所述,萨特的认识是带有主观性的,他所带给我们的应该是借鉴和参考, 不能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据。作为客观环境的社会在他们看来是复杂荒谬的,但我们 应该明白它的最初面貌是单纯清晰的,是人类的欲望和争夺致使它成为罪恶的代名词, 所以荒谬不是他的本质,因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不可调和的:首先只要我们抱着一 颗平淡的心对待社会,社会仍是我们认识的最初状况;其次人的自由和需求是可以建立 在整个社会的自由和需求的基础之上,所以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矛盾冲突;最后,自由受 限制有多种因素,比方说处境,所
19、以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只有一种敌对的关系。人可以自 由地选择同一个目标,也可以为了这个目标共同努力,排除一切障碍。比方说在反法西 斯问题上,全人类可以团结在一起,为了人类的和平而共同抗敌;在新世纪,人类为了 维护和平与恐怖分子抗争;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可以同贫困和落后抗争。而且他的这种 敌对关系论对于当时的局势和今后的局势都有消极抵抗作用,因而是站不住脚的;人对 自身的认识,如能处理好前面两种关系,并站在理性的角度就可以较清晰地区分事物, 而人欠缺的正是一份清醒。境遇矛盾萨特曾谈到:“在焦虑中,人意识到他的自由。”(存在与虚无第64页)。在虚 无里,就会“什么都行,所以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面对陌生,
20、也就是说,自由的代 价是痛苦。人被抛到这个荒谬的世界本身就是以自在和自为的方式存在,是自由的代表,所 以当人们生活在封闭的墙内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随之产生焦虑。所以他们总是 尽可能地去争取自由,走出围墙并寻找一条能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人的道路,这便需要选 择,即便痛苦着选择。所以在面对选择时,主人公就会比拟、会权衡、也会矛盾,这便 出现了主人公的内心徘徊期,选择之路就会曲折漫漫,而这更是一种痛苦。墙是典型代表。作品中的三个人物面对死亡时态度截然不同。而巴布洛试图英 勇就义,并装出一副视死如归毫不畏惧的样子,可是听着外面的枪声,看着茹安惊恐的 样子,他也会害怕。于是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
21、“他们拖我到墙那边去,我挣扎,我向他们求饶。我惊醒了,我不愿意像头畜牲那样死掉,我想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我开始回想过去的日子。”可是巴布洛不敢面对自己的恐惧(或许在他眼中作为一个革命党人怕死是可耻的 事情),他甚至害怕自己睡着时叫出来,被别人发现自己的软弱。为了稳定自己的选择, 他又抚慰自己:“我当时带着多么猛烈的一股劲去追求幸福,追求女人,追求自由,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 我想使西班牙获得自由,我崇拜庇依马加尔,我参加了无政府主义运动,仿佛我是永远不会死 亡似的。”在这样的双重选择下,他就在那里一直痛苦着。这是一个不同于我们以往看 到的战士形象,然而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人的形象。不管是谁,总是
22、畏惧死亡的。可巴 布洛没有心死,在他单独一人思考问题时,我们看到他还在想着过去的快乐生活,他的 女人,他的自由。所以萨特对巴布洛及其他几个人的描写不是浪漫主义式的憧憬,他掌 握了人的真实心理,他安排巴布洛在生与死之间徘徊,让他在最接近死亡的那刻表现出 真实的感受。而艾罗斯特拉特里的主人公也在矛盾着,即使他知道开枪杀人能够万世留名, 可毕竟开完枪后要面对的不仅是死还有自己最初的良知。比方在他的信中就反映出他的 矛盾,他屡次谈到人道主义,可屡次碰壁后,他(“不得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从 这里面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变态心理源于他要扬名,可当他走在大街上寻找目标开枪时, 又表现出了犹豫,不敢开枪。从这里
23、我们看到了青年保尔希尔拔在杀人与不杀人之间徘徊,而这就是他的矛盾 心理。他想要千古留名,所以需要通过不一般的举动一一开枪杀人来实现;可同时他也 知道开枪的结果,所以他在开枪的那一刹那犹豫。人区别于动物贵在有意识,有矛盾, 而正因为如此,社会才在矛盾、疑问中前进,所以从这我们看到萨特描写出了一个真实 的人的心理。卧室中的女主人公爱娃也同样受着矛盾的煎熬:一方面希望自己能了解彼埃尔摘自萨特文集第254页摘自萨特文集第255页摘自萨特文集第307页 的思想,坚决地抵抗父母亲对她的劝戒;另一方面她又因为他的病而痛苦着,要在他完 全成为精神病之前杀了他。所以她唯一的方法就是远离人群,把自己和彼埃尔关在不
24、透 阳光的卧室里,过着索居生活。他们讨厌阳光,是因为惧怕阳光会穿透一切,摧毁他们 的自由和梦。所以面对父亲的质问,我们看到爱娃的矛盾。爱娃有多痛苦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但至少我们能体会她的心情。 要在爱人与亲人,梦想与现实间进行选择是痛苦的。可她要获得自己的自由,只能付出 痛苦的代价。于是萨特就把爱娃放进了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墙内,让她在这中间徘徊,让 她在彻底的绝望之下去寻找希望!我想这才是真正属于爱娃的思想生活吧。在闺房秘事中,露露面对利雷特的劝戒觉得假设再和一个阳痿的丈夫待在一起是 一种罪恶,所以她也有意愿离开丈夫;但同时她又必须面对自己也是个性冷淡者的现实, 如果离开丈夫就要
25、和情夫在一起,过着淫欲生活,所以她总是寻找各种借口不离开丈夫, 即使后来离开了也故意让丈夫发现。因为她知道,自己是性冷淡者。“爱,真是肮脏事。我爱亨利是因为他阳痿,没有这种事,我见了就笑,有时还亲亲它, 我不害怕,就像我不害怕一个孩子似的。”可她不会成认自己是个性冷淡者,她要维护自己的“自由”,所以她宁愿接受利雷 特的建议,并把利雷特当作“好朋友”(事实上我们知道她讨厌利雷特并常常作一些肮 脏的想法)。然而她还是要在去留间作出选择,她尝试过离开丈夫,可还是下不了决心:“啊!我不愿意,我不想走。他会整天亲我,我会成为他的,我会讨他欢喜”可见她不是十分心甘情愿地离开丈夫的,只是面对利雷特的劝诫,面
26、对自己不敢 面对的现实,她需要寻找一个借口证明自己是正常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矛盾,让露露左 右徘徊,在墙内想要挣脱现实。在一个企业主的童年中的吕西安同样面对矛盾,一方面他怕脱离贝热尔所在 的群体,一方面又想要结束那种“群体同性恋”的生活,所以他就陷入难堪的境界难以 逃脱并不断地挣扎。另外一点表现在他对于自己是企业主的儿子的身份既恐惧又不敢反 抗,他既爱母亲又不想顺从普通人的观点去爱母亲上面。众多的矛盾,众多的选择使他 痛苦着。加缪局外人、鼠疫中的主人公也有矛盾,但是他们的矛盾持续时间可以说 只是一刹那的,而且他们都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坚决地走 到底,即使受伤即使死也无所谓
27、。而在萨特的短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主人公都是经过矛盾 的挣扎之后才做出选择的,而且它的过程更加长久和痛苦。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这 是萨特与其它现代派作家最大的不同点。从作品比拟中,我们可以发现加缪笔下的世界比萨特的更加荒谬,人与社会的对 立更加严重,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绝对;人与自身的关系更加无奈,因为人完全 随着个人的意愿意识做事,一切按照情感做事,摩尔索也好,里厄也好,都是个人意识 非常强烈的表现。所以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主人公不可能产生理性和情感的斗争,因摘自萨特文集第318页 为不需要也没必要,所以在选择时就会比拟果断。而萨特笔下的主人公就不同,因为萨 特认为人是处于一个有组织的处境
28、中的,所以就没法防止选择,即使他不选择也是一种 选择。同时人在自由行动时是铸造一个“人”的形象,这个形象是所有人类的形象,他 是为所有的人作出示范,所以人在选择时不仅要对行为的后果负责,还要对自己成为怎 样的人承当责任,这就牵涉到整个人类,责任比先前所设想的大得多,所以在选择时人 就会寻找一条比拟合理的道路,如露露,她就需要认真考虑到底是否应该离开丈夫,因 为离开与否都会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当然最重要的是她是个性冷淡者。从这里我们 可以看到萨特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集体形象”的代表,他属于社会人,所以就不会全 盘否认社会,在作选择时也不会全凭情感,虽然最终情感还是占了优势,如吕西安最终 还是做
29、他的企业主而且非常卖力。当然萨特笔下的主人公还是带有理性的一面的,对于 社会而言他们不是完全的孤立,人和社会之间还是存在联系的;同时人对于自身的认识 也是比拟客观的,他们不会把自己处于完全的非我状态,换句话说无意识和本能并不是 起绝对的作用的,人对于社会的荒谬没有完全的失去理性,堕落不是他们的借口和逃避 方式,而他们永远不会把别人和自己作为手段而是目的,如巴布洛一直到最后还是没有 主动说出队长的下落,因为他们追求人道。当然萨特一直强调“自由选择”,而往往有 些事是无法靠主观意愿就能解决的,可是选择的过程中不管成功与否他还是凭主观地认 为这就是我的自由,所以他的不同之处就在把人刻画成理性和感性的
30、结合体,是一个比 较符合实际的社会人,这与其它流派的观点比拟是一种进步的认识。有选择就有痛苦,所以萨特笔下的主人公总是在痛苦地选择着的,但程度没有其 它现代派深。在其它现代派作家眼里,荒谬世界里的人对于荒谬的现实毫无方法,只能 痛苦地挣扎,如表现主义戏剧,完全把人刻画成社会的牺牲品,特别是人和人之间的关 系上,描写得很肮脏很赤裸,而个人的形象代表的又是整个人类的形象,所以整个人类 都是没有人性的人。但萨特笔下的主人公却没有完全泯灭人性,他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对 于自己的需求还是有比拟明确的态度的。他们知道自己是自由人,应该自由地选择,一 切都不受外界的影响,同时在选择之后还要承当责任。因而在萨特笔
31、下我们更看到人性 的表达。另外一点是虽然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可是那是一种责任,是铸造人类形象的 责任,即便痛苦也是快乐的,因为痛苦中他们找到了自由。当然笔者认为他们的阿Q精 神是比拟强烈的,虽然明知自己在那样的处境中不可能获得我们所认为的自由,但萨特 却在“自由”这个词眼上玩文字游戏,强加自由观念于主人公,展现世人。即使没有获 得自由,还是自我抚慰“这就是我要的自由”,可见在境遇中,人尚未失去人的本质一 一现实和虚幻的结合。另外在这几个短篇中,萨特想要说明的是自由是一种否认,作为自由人首先应该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希望阻碍着人们的自由,阻碍着人们的选择行动,因为它会使人们 对这样或那样的目的产生
32、幻想,而不能义无反顾地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自由行动。希 望意味着我不能采取一项行动而不设想我将使这项行动得到实现,希望是异想天开的幻 想,希望存在于行动的性质本身之中。丢弃一切希望,就意味着永远创造,不断地显 现。绝望就意味着人的意志,而忧虑那么意味着人决心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起责任。所以 萨特就千方百计地陷主人公于没有希望的境遇中去,在那里让他们为了自己的自由而进 行选择,也在选择中寻找生活的希望。如对爱娃形象的刻画,萨特让她完全投入到人无 法解决的困境中,失去一切解决的方法,虽然她尝试过了解彼埃尔。所以最终只能让她 选择绝望中“在他还没变成那样之前杀了他”寻找到新生的希望,而那对于他们而言也
33、是一种比拟好的结局。但笔者认为,萨特这一观点并不正确。虽然他的目的是为了断开一切后路,激励主 人公必须面对现实做出选择,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但是幻想并非阻碍物,也不是不 切实际的想象,更大程度上说它是一种动力,是根据实际而产生的美好的愿望。因为有 了一定的幻想,人们对前途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在行动过程中就会产生动力。 比方说巴布洛,如果他是怀着希望而死,那么他的死就不会成为一种挖苦,最终也不会 出现那样的结局。正如世人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憧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目前它只 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幻想,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个幻想,人类才会不断探索,并努力去实 现它;相反,如果没有任何希望,人们对前
34、途就会一片迷茫,失去斗志,面对成功只有 绝望罢了,毕竟一个人的斗志和信念是有限的,面对绝望他们也只有绝望。破釜沉舟背 水一战只是绝路中的路罢了。如果人们不为自己的将来设计一个“梦”,那么只会做永 远的顺民,受人奴役。众多历史事件就是很好的事例。矛盾一一选择人在自由行动时,他就是为所有的人作出示范,这样就无限度地夸大行为的后果, 也就无限度地加重了行动者的责任,所以行动者只能依靠和他的行动有密切关系的可能 性作出决定。但是他只能尽力而为,因为对现实太没有把握了。,虽然人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但总是要选择一条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道路,否那么的 话,只能在墙内呆一辈子,失去自由。所以,矛盾也好无奈也罢,路
35、是要自己走的,所 能做的是承当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一切责任。在墙等短篇小说中,萨特设计让主人 公选择了一条他们自己选择的路,而这条路是代表所有的人的,所以成功也罢,失败也 好,一切都让他们尝到了何为“存在”。有幻想也好,有梦也罢,只有首先正视存在, 才能走好自己的路,否那么只能在墙上碰得头破血流。而所谓的选择,只是“存在”面前 的一些障碍,目的是迷失人的方向,让你在选择中必须选择而又必然失败,这便是荒谬 的现实。在墙中,我们看到巴布洛虽然犹豫过,惊恐过,可他还是在正义和生命之间 选择了他眼中的“正义”,一直熬到最后一刻,他也自认那是他的固执,当然也是情感 的代表。可谁料到,他的开玩笑结果竟丧送了
36、他曾试图保护的格里。一切和他所希望的选自他人就是地狱一一论失败、希望和绝望第96页选自他人就是地狱第28页摘自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第2页两相径庭,面对无奈的结果,巴布洛感觉到这个世界的荒谬。可是荒谬产生的缘由是不 容忽视的。萨特说:“自欺的原始活动是为了逃避人们不能逃避的东西,为了逃避人们所是的东西。” 所以一直以来,巴布洛都在逃避人们同样恐惧的死亡。本来死亡是难免的,可是死亡 的方式是多种的,人们可以选择恐惧地死去,也可以选择英勇地死去。可在作品中,我 们感觉到巴布洛同样对死亡充满恐惧。别人的恐惧通过眼泪、言语是可以发泄出来的(比 如说茹安用眼泪的方式,而汤姆用言语的方式);而巴布洛却把自
37、己的真实感受憋在心 里,还刻意隐瞒。所以结局只能是恐惧的加深和无法排泄。他也明白,他宁愿死也不愿 意出卖格里:我知道得很清楚对于拯救西班牙他比我更有用,这是一种固执。为了这种固执,他没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宁愿在所谓的“正义”和性命里 面选择,所以最终,即使他选择了“正义”还是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事情,而这正是他不 敢面对死亡的最终结局。如果他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就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革命者, 也能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同时,他就会对爱和自由充满希望,那么死又何 惧呢?可是最后,虽然他打算英勇就义,可世界的荒谬再次降临在他身上,他竟在无 意中“出卖” 了格里。结局是悲惨的,而这那么保尔希尔
38、拔呢?他最终也还是选择了变态行为: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而开了 枪,可他不知道人是渺小的,在这个世界上,人所能做的也是很小的一局部。所以最终 在开完五枪后,希尔拔就被人群包围。在那个时候,他或许才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所以 还是“扔掉了手枪,给他们开了门”。最终他没有千古留名,反而成为阶下囚。这种结 局不是他自己想要的,可是他要的“自由”和“荣耀”却是自己一手毁掉的。而爱娃呢,最终还是没有听从父亲的劝诫,仍和彼埃尔住在没有阳光的卧室里。 而且她仍试图去了解丈夫的思想,可是彼埃尔的幻觉越来越严重,已经到达药物无法医 治的地步。长时间的索居生活,致使爱娃也受到感染。可她毕竟是一个正常人,所以她 知道彼埃尔
39、的世界是虚幻的,为了防止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她决定在丈夫变成完全她 无法接受的样子之前,把他杀死。“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我先杀了你。”多么让人震惊的一 句话,可是我们看到了爱娃对自己的选择的无奈接受,因为从一开始她就反对将丈夫送 到精神病院去,而防止丈夫到不堪地步的唯一方法就是中止一切的发生。这也是爱娃的 责任。露露最终还是回到了丈夫身边,即使她使尽方法尝试离开亨利,可她知道,事实 对于她而言,她只能如此选择。因为她是个性冷淡者。如果让她长期地和情人生活在一 起,她肯定要发疯。因为在作品中我们有这样一段话:我真想认识一个漂亮的青年,他 像个姑娘那么纯洁,我们彼此互不接触,我们一起在海边散步,手拉着手,晚上我们睡 在两张相邻的床上,我们像兄妹似的一直谈话到天明。所以最后她仍需要在丈夫和情人 之间徘徊。这种结局相信不是露露想要的,可她的徘徊和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是所有问转摘萨特哲思录第12页之存在与虚无 摘自萨特文集第295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