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卷--高三历史一轮复习.docx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卷--高三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卷--高三历史一轮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单选题11918年5月初,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除粮食所有者的田地所必需留的种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到下次收获前所必需的口粮以外,一普特粮食也不应该留在他们手中”,国家要“对全部存粮实行最严格的核算和平均主义的分配”。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A苏俄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衡B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C苏俄集中力量保证战争胜利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2日本学者不破哲三认为:1917年至1920年,是列宁理论活动中“荒废的时代”,称1920年11月之后是列宁的“最后三年”,在这一时期,列宁的理论活动精彩地复活了,或者说恢复了活力。列宁理论的“复活”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B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践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守3有学者指出,赫鲁晓夫在工业上没有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管死了经济,也管死了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都缺乏积极性,而把中央在物资、生产、工资等方面的很多权力直接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使改革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赫鲁晓夫改革的()A滞后性B高度集中性C盲目性D内容僵硬化41921年之后的三年时间,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从10家增加到了50家。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俄罗斯人喝到了自己酿造了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废除农奴制的改革B十月革命的爆发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D推行新经济政策5苏俄(联)的
3、某一政策规定,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这一政策的实施()A调整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B损害了农民利益C动摇了国有企业的地位D形成了苏联模式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靠下达大量指令性指标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表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A旨在计划经济体制B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C取得巨大经济成效D导致了农业发展缓慢7在第二次世果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苏制C-2坦克超过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农业集体化的实行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4、D苏联社会主义改革819541956年,苏联各部和主管部门撤销了一半以上的处、司、局和总管理局,下放了1万多个企业,国家指令性指标减少52%左右,扩大了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这些举措()A加强了对企业的领导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提高了企业职工工资D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91920年至1921年的苏俄农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村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于是“红军和工人征粮队员往往被农民打死,而农民也因暴力抗征而遭枪杀”。这表明当时苏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功大于过B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C余粮收集制造成了国家分裂D农村经
5、济十分衰败和凋敝101990年,苏联学者波罗霍夫斯基指出: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存在道路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很多工厂,但却从来不去关注工厂的运转情况。苏联国营企业规定,企业的活动一切为了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见,当时苏联()A传统产业升级动力不足B存在经济运转不灵的问题C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D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111961年,赫鲁晓夫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197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位领导人的认识()A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C脱离了苏联基本国情D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乱12有学者形容某个苏联领导人“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
6、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列宁主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体制C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旧体制D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失败13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前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A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B苏联的经济体制落后于美国的经济体制C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D苏联的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14
7、“这一政策是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的”“政策使部分外资企业得以管理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了苏俄小农经济的优势”“有力地化解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危机”。上述“政策”()A是苏俄长期的经济建设方针B运用强制手段管理国民经济C为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所继承D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51919年,苏俄纺织业因缺少原料而几乎完全停顿,棉纺织业产能仅为一战前的4.7,亚麻工业的产量为战前的29。在重工业方面,1919年全部高炉熄火,其他行业所需钢铁均靠存货维持;1920年,有15座高炉投产,产量为沙俄全盛时期的3。基于此,苏俄()A建立起斯大林模式B制定工业发展战略C实施实物配给制度D调整经济发展政策16列宁指出
8、:“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他甚至认为,合作社和国家资本主义“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恢复资本主义制度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C取消商品货币贸易D引入市场调节机制17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在人均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做法()A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B严重脱离苏联社会实际C充分调动劳动积极性D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18“我们必须懂得,在大生产彻底胜利和恢复以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些为商品流转而生产的小农、小业主、小生产者。而大生
9、产是不可能在旧的基础上恢复起来的,这需要很多年,在这以前,我们还要同这样的一些小生产者打好多年的交道。”列宁的这一番话()A主张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B旨在利用自由贸易来发展经济C是在内忧外患情况下做的决定D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191926年,列宁格勒一半以上的居民参与到房屋的租赁和买卖中去。没有单独房间或住宅可供租赁的住户,往往将自己的住处用柜子、窗帘、屏风等隔成些角落出租。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租让制政策得到民众普遍认同B农业集体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C社会生活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D人民为实现工业化做出了奉献20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私人副业税收,有限制地鼓励发展私人副
10、业,给农庄、农场以较大的自主权。这些举措()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B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C利于农业落后局面的改观D使国民经济比例达到协调211953年9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在他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大规模种植玉米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捷径。该倡议()A解决了苏联农业发展的问题B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D显示出领导人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22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
11、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这表明()A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B俄国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农业落后C战时共产主义存在一定的弊端D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2319181928年,苏俄(联)花费近6亿卢布从国外购买用于发展机器制造业和电气化事业的机器设备;而到1937年,苏联90%的机床设备由本国的机床制造业来满足。这一变化表明()A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B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C两大阵营的对峙隔断了国家间的技术交流D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日益凸显24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届代表大会总
12、结说:“1925年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结果对工业的投资就降低了4亿卢布,整体发展速度也被迫降低。”这表明()A农业成为工业资金重要来源B西方对苏联农业经济实行封锁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进行抵制D地主阶级的破坏影响农业生产25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移到苏联寻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一时期的苏联正在()A反对列强武装干涉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进行反法西斯战争D推进市场经济改革26据俄国史:“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
13、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这说明()A苏维埃政权面临反动势力的攻击B西方国家对苏俄实行“和平演变”C理想化的政策在现实中遭受挫折D建立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必要性27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28年的158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底的368亿卢布,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增加到455亿卢布,同一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以上成就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工业化的逐步展开D赫鲁晓夫推行改革28列宁在1921年认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在这里,列宁着
14、重强调()A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B加速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C否定战时共产主义的价值D强调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29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否定苏联共产党领导B以农业为突破口C存在经济决策的失误D重点在工业领域30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这一成就表明A新经济政策具有科学性B斯大林模式具有合理性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效D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31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评价苏联(俄)某一经济政
15、策时说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一政策的施行()A严重损害了农民阶级的利益B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C承认了商品货币的经济职能D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32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等在1961年前将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具有一定的()A盲目性B高度集中性C滞后性D内容僵硬化331954年1月,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中指出,“粮食生产现在还保证不了需求,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全部需要”。1953年的粮食
16、收购量同1948年大体相等,可是消费量却增加了50以上。为了扭转形势,苏联实行()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义务交售制D收购制34苏联(俄)历史上某个时期,中央先后收到农民的来信说道,粮食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耕的种子都吃掉。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苏联(俄)正在推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351920年10月11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某些货币结算的决议,规定:对国有机关和国有企业的职工实行广泛的免费配给制,商品货币关系基本退出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当时()A斯大林模式完全排斥市场经济B苏俄新经济政策顺应了基本国情C苏俄试图直接向社会主
17、义过渡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危机二、材料分析题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不致出现“谷贱伤农”。同时,为解决农业过度开发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采取了如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土地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予以绿化。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材料二: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
18、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4月,政府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中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
19、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意义。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们)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摘编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模式”或“道路”是现代化的执行方式,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
20、区,其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或“道路”与地域、文化背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位于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可能形成类同的“模式”。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措施。此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实行特殊工业化道路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明“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苏联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38阅
21、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虽然还不够勤奋,不够细心,不够刻苦)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材料二过去的一年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条战线上都发生大转变的一年我们在过去这一年内大体上已经顺利解决了重工业基本建筑工程资金积累问题,实行了发展生产资料制造业的加大速度,造成了我国变为五金国的前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转变,由规模狭小的落后的个体农业进到规模巨大的先进的集体农业。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二周年而作)(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2、“新的转变”是如何“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的。(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是如何使小农国家发生改变的。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列宁全集材料二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抹杀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
23、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分别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从苏联改革的失败中国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斯大林逝世的前几年,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高。1954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规定1954年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