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doc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6小石潭记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
2、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
3、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那么,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3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
4、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l(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以下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
5、石潭的?请用译文答复。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似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似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
6、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
7、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
8、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
9、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突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泼,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似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似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
10、,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
11、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竭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
12、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
13、结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
14、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认“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奉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锋利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27岳阳楼记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荣。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那么等虚词和“然那么“得无的用法
15、。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准备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根底上启发引导。3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方我
16、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17、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鼓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18、。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1)积累词语: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那么、然那么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吾谁与归?(变序句) 那么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
19、何?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根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局部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
20、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认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认之否认之否认,亦即三重否认,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
21、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假设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假设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假设,像。按:这里把“至跟“假设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备课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