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对策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对策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I蛤对策分析摘要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低于预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创新能力培养并未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体系。 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辅以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教育范 式改革、三位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创融合教学体系重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和教学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提 出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的实施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创融合涧题与对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大力推
2、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训练、 教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但局部学校仍然存在口号多于行动的问题,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专业 教育的有机融合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脱节的主要原因,着 力促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大势所趋,也是迫在眉睫。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界定及测评目前,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界定及测评,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 学者们对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定义虽然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创新精神是在实践开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创造新 的活动方法和构建新的理论的科学精
3、神、心理特征,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1。创新能力是一种创造 新事物的能力,创新精神那么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关于创新能力的测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 多种测评体系模型,按照测评维度划分,主要可分为三元观以及多元观。三元观是指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评维度划分 为三个方面,即创新思维和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多元观是指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素划分为三个以上的 具体能力要素,如陆静丹、陈培玲(2011)提出的包括信息处理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方法技能、创新成果物 化技能、观察力、想象力、探究力等在内的基于SEM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2;徐昊翔、魏彬(20
4、17)提出了大学 生创新能力的测评维度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3。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对创新知识储藏、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 能力的培养,这三者为递进关系,由此构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测评模型(见图1) o创新知识储藏能力包括专业知识、 创新知识和交叉知识,并以信息检索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为支撑,培养大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的能力,以实现知识 的活力化;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标新立异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那么是将创意转化成现实的重要一步,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
5、应变适应能力等。二、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为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状,基于以上所构建的学生创新能力三维度模型,笔者于2020 年3月通过问卷星对广州大学的局部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44份。其中有362人来自商科类学院, 82人来自其他学院;男生133人,女生311人。调查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测评以及专创教育融合实施现状两大局部 展开,创新创业能力测评包含了创新知识储藏、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三大核心要素,其二级评价指标得分如表1所 示(数据以李克特五分量表计算平均分)。从调查结果来看,广州大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创新思维方面
6、,理解能力得分最高,逻 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得分并列最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理解能力通过多年的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整体上偏差不大,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更具综合性,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还要求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由表及里。因此这两种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创新知识储藏能力方面,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分最高,交叉知识和创新知识并列到达了二级指标的最低分。 由于专业知识是本科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且广州大学提高了补考、重修的门槛和条件,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 加重视,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由于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各学科的交叉性
7、相对较低, 交叉的内容分散,知识融合的程度不高,导致学生的跨学科交叉知识和创新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团队合作能力到达了该方面二级指标中的最高分,表达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相对较 低,得分较为接近。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广州大学商科类课程的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作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得到了很好地训练和提升,同时学校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对于“三创”能力教育类那么要求至少修 够2个学分方能毕业。该规定使学生对实践类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高,调查中有57.65%的学生有参加1次以上的创新 创业比赛活动的经历。但同时学生参赛的目的多具有功利性,调查显示有80.47%的
8、学生参赛是为了获取第二课堂学分, 因此参赛的质量并不高,其中仅有35.94%的学生有获奖经历。上述调研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专业教育范式不利于学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创融合教育范式尚需改进和完善。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指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 创新能力培养依托科学的专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也要通过变革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在大学生专创融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
9、个方面。(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理解有误一些高校错误地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等同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把培养“小老板”型创业者等同于创新创业教 育,由此产生一种运动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随着经济开展所带来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潮,也 导致局部学生为了完成学校对学生成长规划的要求或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二课堂学分,盲目地选修一些创业课程,参加 各种创新创业比赛,这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解4。(二)把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等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本次问卷调查中,约有76.35%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是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选修 课程。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
10、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全方位、多层次和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创 业大赛仅仅只是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一局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开办一个创新创业学院、创业管理专业或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更重要的是教育范式的大变革,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三)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范式在高校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63.06%的 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培养的创新能力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然而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后,并没有机会将其运用到 实践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实践的积累和领悟
11、,过度强调课堂教学而缺乏与现实环境的融合,往 往只是“坐而论道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范式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以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范式的重点在于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四)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已不适应专创融合教育目前,局部高校课程的评价体系仍以考核“记忆类”知识点为主,考核难度不高,但这种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关 注的是学生的低阶思维能力。而专创融合教育旨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考核内容更加重视学习者的 高阶思维能力的开展,其评价体系应充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创新 能力 培养 专业教育 融合 对策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