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课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视野课程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视野课程分析语文课程是什么?怎样看语文课程?首先,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在肯定意义上说,教材质量的凹凸,实质上是教材编者文化底蕴厚薄的反映;教学水平的差别,实质上也是老师文化素养凹凸的表现。文化底蕴越深厚,对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相识也越精确、越深刻。精确地把握就是科学性,审美地把握就是艺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新境界。为此,要关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连接,关注中华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可以说,真正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才是真正现代的;真正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一是找准传统文化
2、和现代文化的契合点,活化传统文化,使之为现代服务;二是留意吸纳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导引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沟通。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是特定文化遗产影响下的人,师生亦然。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孤立地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不能离开“文化”去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一次文化活动,一种文化现象。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应着力建构新型的语文课程文化、语文教学文化乃至于语文课堂文化,使语文教学具有肯定的文化品位,体现肯定的文化价值。文化是人的文化,所以要敬重人、信任人,张扬人的特性,发掘人的潜能。要使语文课程成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
3、为本”的课程,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还要关注敬重儿童文化,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化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学课或别的什么课。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化,因此必需了解儿童、探讨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经常在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甚至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线。决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正是这些想人非非的幻想、独树一帜的见解,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显露了儿童的天性,是才智的花蕾,是创新的萌芽。其二,语文课程是生活美国教化家杜威认为,教化即生活。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化过程就是一
4、个连绵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由此,杜威特殊关注儿童的阅历,认为教化就是儿童阅历的改造。我国教化家陶行知把杜威的话倒过来说,认为生活即教化。有生活就有教化,生活含有教化的意义;教化乃生活的改造。生活确定教化,生活教化就是给生活以教化,用生活来教化。上述言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要容纳儿童的生活阅历,还要改造、提炼儿童的生活阅历。要把粗糙、零碎的儿童生活阅历改造为与语文学习相融通的阅历,以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详细性、丰富性的冲突。并把儿童阅历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让儿童感到亲切、亲近。当然也要容纳老师的阅历,并改造老师的阅历,使之和教材贯穿、和儿童
5、靠近。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虚拟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不是戴着面具的人,是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的人。儿童应是本真的儿童,老师应是本色的老师。老师不是“做戏”,教学拒绝“作态”。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话语应是生活化的话语,老师的动作表情应是生活化的动作表情。儿童也应是生活中的儿童,是天真烂漫、无趣可爱的儿童。有的青年老师在课堂上板着面孔,压着嗓子和儿童虚以应对,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威”,其实,所谓权威,正是师生关系的屏障。为什么老师不露本相、显本色,以生活化的形象带给学生真心、真
6、情呢!第三,语文课程是师生的生命和灵魂的一面镜子,师生都可以在“课程”这面镜子里“影镜自我”、相识自我、成长自我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还处在肯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同等的。学生的地位和权利是本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不是老师的施舍和赏赐。老师不是学问的惟一占有者,老师的话不是“清规戒律”,应允许学生怀疑质疑,激励学生对老师的话语进行补充和订正。在某种意义上说,老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兴奋、一起激烈。是同等的对话,是民主的沟通,是自由的探讨。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特定关系之中的存在。须要
7、强调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特性,反映出师生都具有显明的特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特性,形成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困难性。可以说,没有特性就没有独特性,也不会有创建性。张扬特性既是教学新理念,又是教学新策略,有助于解决教学要求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儿童特性的多样性、困难性的冲突。当前,理论上不反对发展特性,但事实上对学生管得很紧,统得太死,没有给学生特性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依旧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全部的学生,用固有模式去规范一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并不是完全按预制的方案行事的,经常因某种意想不到的缘由,使教学过程或停顿、或迁回、或反复、或跳动,因此,老师要擅长和“不确定性”打交道。既要考察教学活动的有序性、规律性、和谐性、一样性,又要考察教学活动中的易变性、反常性、无序性随机性、偶然性。要用有序性的原则、规则、规律,明确的概念武装起来,在不确定性、模糊性、偶然性中进行探究。(参阅埃德加莫兰著困难的思想:自觉的科学)需知,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不确定性”的缘由,主要是“人”的不确定性。学生心理在不同的认知活动中会发生各自不同的改变,老师心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也可能产生新的不确定性。老师的任务,不是去掩盖“不确定性”,而是利用出现的“不确定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语言,活跃学生的心情,调动学生的感情,在有限的时空里开拓无限的时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