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短评与一段昆山腔历史.docx
《一则短评与一段昆山腔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则短评与一段昆山腔历史.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T 崎褥T照山月醐史1960年,文化部访书专员路工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已失踪400多年的由昆曲曲圣魏良辅撰写的南词 引正。其中,有一段有关昆山腔如何形成的史料失而复得,文中披露了“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的信息和顾坚“三善一精” 的重要贡献,引起了昆曲界的浓厚兴趣。长期以来,众多学者都对这段史料评语进行了探索性的解读,读后深受启发。笔者通过多年研读和思考,似有新 得,现将南词引正中的这段史料评语分层解读,就教于广大读者。魏良辅的概况由于缺少正史记载,只能从当时文人的一些评介文字中梳理出他的活动轨迹:魏良辅(1489-1566 年),江西豫章(今南昌)人,别号尚泉,生活在明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
2、。魏良辅原是当地乡医,由于酷爱昆山腔,而 弃医从艺,投奔千里之外的昆山怀抱,立志改良还有些美中缺乏的昆山腔。魏良辅奔赴昆山以后,就拜当地名家为师,还慕名到邻县太仓,向过云适学习南曲,向张野塘学习北曲,以卧薪 尝胆的毅力完成了改良昆山腔的大业一通过多年打磨,终将稚嫩的昆山腔改良成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昆山腔,后被称为 “昆曲”。由于新调流丽,似水委婉,新昆山腔也被俗称为“水磨腔”。从此,昆曲闻名遐迩,领潮戏坛,直至被后世捧为“百 戏之祖”,魏良辅也因此成为众望所归的“曲圣”。魏良辅在50余岁功成名就之时,写就了一篇名为南词引正的经验之谈,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围绕演唱发论, 言简意赅,后来成为曲坛经典。
3、文名中的“南词”为“南戏”别称,可能作者要强调昆山腔属于南戏范畴的缘故,而将“南词”嵌进了篇名。当时的南戏 诸腔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超越胜出,都在改良唱法,蔚然成风。为了纠正当时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演唱理念,魏良辅再 用“引正”作为篇名中的另一关键词。南词引正一经诞生,由于观点新颖而振聋发喷,引起了昆曲界的顶礼膜拜,因 此同行蜂拥抄录,曲人争相传阅。但是不知何故,南词引正长期以来却被改名为曲律而流传,两者大同小异,只是曲律少了一段有关 昆山腔如何形成的文字。可是,写有昆山腔史料的南词引正却失踪了 400多年,直至1960年才被当时文化部的访 书专员路工先生发现,比拟完整的昆山腔开展历史才浮出了水面
4、。经专家考证,南词引正是早于曲律形成的,且是最接近魏良辅原作的版本。后来由于得到文徵明、张丑 等名家的接力保护,南词引证才有幸将那段鲜为人知的昆山腔史料保存至今,成为昆曲姓“昆”的重要证据。南词 引正中说: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 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埠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 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 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5、这段不到200字的介绍,勾勒出昆山腔形成过程中的一段漫长历史,现将这段史料评语分割成七个层次,分别解 读如下:一、“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北宋皇室南迁后,将深受北方人喜欢的北曲带到了南方,于是南方各地在融会贯通北曲的基础上,再入乡随俗地 对北曲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改造。到了元末明初,就形成了南戏诸腔并存的局面,但态势纷繁杂乱,原因是当时的南曲唱 腔大多采用乡音俚曲作为编创素材,并用本地方言演唱。当时影响较大的南戏唱腔有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 弋阳腔这五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唱腔。明初学者就将这些群芳争艳的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称作南戏
6、“四大声腔”(由于杭州腔影响较小而略去 不计),在这之中还进行着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虽然,当时的海盐腔历史较长,弋阳腔影响较大,但魏良辅却把属于 后起之秀的昆山腔排序在数腔之首,可见作者对昆山腔情有独钟。在他眼里,昆山腔最有开展潜力,这也许就是他离开 弋阳腔、亲近昆山腔的理由。这段文字中的“纷纭不类”和“风气所限二是魏良辅对当时包括昆山腔在内的南戏诸腔不太满意的共性批评,并且已 找到了“纷纭不类”的原因一t“风气所限所影响,这成为魏良辅后来改良昆山腔的重要切入点。二、“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根据这段文字的介绍,可知在当时曲坛,弋阳腔的传播范围非
7、常广泛,魏良辅列举了它曾流行于安徽、江西、福 建、云南、贵州五个省份的事实,可见在明代初期的永乐年间,弋阳腔颇受欢迎,十分风光。但是,魏良辅将笔锋一转,认为只有掌握正确的唱法后,弋阳腔才会悦耳动听。言下之意,魏良辅认为那时的弋 阳腔及包括昆山腔在内的南戏诸腔都存在难以入耳的错误唱法,大有拨乱反正的必要,因此就有了撰写南词引正的 动机。这段评语反映出那时曲坛上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背景:元末明初时弋阳腔独领风骚、一花独放,昆山腔想要“出乎 三腔之上”谈何容易。虽然,那时“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和余姚腔已难与昆山腔抗衡,但强劲的弋阳腔仍在与昆山腔作生 死争斗,说明当时魏良辅改良昆山腔的任务是相当繁重、艰
8、难的。三、“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这句话是顺着前文后的转折,意思是:在受到“风气所限”的“纷纭不类”的南戏诸腔中,虽然弋阳腔还在广泛流行, 但在魏良辅眼里,唯有昆山腔最有开展潜力、最有改良价值,因此为昆山腔戴上“正声桂冠。用现代的话讲,这是魏良 辅具有科学开展观的慧眼独识。至于“正声”的含义,曾有三种不同解释:从正声和偏声的角度去分析: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为正声,清角、变宫为偏声,由于昆山腔大多为柔美的五 声音阶,所以被称为“正声”。从正声和淫声的角度去分析:正声是弘扬正气的音乐,相反,淫声是背离大雅的音乐,无疑,昆山腔属于弘扬正 气的“正声”。从正声和俗声的角度去分析:来自
9、文人群体的高雅音乐称为正声,来自民间反映百姓心声的音乐称为俗声,昆山 腔应为属于前者的“正声”。笔者认为,这三种解释都缺少让人信服的根据和有望文生义的嫌疑。如果对照前后文去理解这句话一由于南戏诸 腔除昆山腔外都受到各地风气习气所影响,如最常见的弊端是都用方言演唱,因此限制了大范围传播,魏良辅发现唯有 昆山腔不用方言演唱,而是采用了当时宫廷流行的官话(中州韵)在演唱。在魏良辅的眼中,那是名正言顺的“正声”, 如要追根溯源,那是唐玄宗时黄幡绰“传”来的咬字发声方法。于是,魏良辅将昆山腔的形成时间前移到了唐玄宗时代, 并且定格在黄幡绰的传教功劳上,这是鲜为人知的观点。他说的这两个人都与戏曲有关,听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则 短评 一段 昆山 历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