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论语》十二章.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论语》十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论语》十二章.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论语十二章12 论语十二章 精彩开篇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绚丽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日,其精华部分依旧为人们所效法。今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实力。4.联系自身学习经验,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看法,改进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2、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究竟隐藏着多么强大的力气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论语(ln) 说(yu) 愠(yn) 三省(xng) 曾子(zng) 传(chun) 不习乎逾(y) 罔(wng) 殆(di) 一箪食(dn) 曲肱(gng) 笃志(d) 2.文体学问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化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
3、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看法和处世方法等。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问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比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采纳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留意读音和节奏。提示: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精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处理好停顿,限制节奏。把握重读和轻读。留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
4、顿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老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探讨沟通解决。“单”变“双”。如:学学习 朋挚友 乐欢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索 知知道 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
5、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挚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学问)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宠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4)匹夫不行夺志也(变更)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开心)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
6、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学问”“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全部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与挚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温故而知新
7、(表顺承)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兴奋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索,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索而不学习,就会有害。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部编版 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12 十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