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让学生“做”数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让学生“做”数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课让学生“做”数学 内容提要: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认识、理解。通过操作,探求新知,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体验、感受,让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重视操作,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地获取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操作、兴趣、体验、探索、交流、创新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尖上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动手实践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性好动,因
2、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化静为动,以动促思,以思导动,进行动手实践符合学生的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涂一涂,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比较狭窄的知识面,决定了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易忽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操作。操作是思维的源泉,操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外显的内部智力活动的过程,随着操作的进行,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发展,各种形式的操作能使各种感觉器官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从而
3、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分数,还不能完全理解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我就让学生用折纸、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1/4、3/4、5/8等分数,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发现:要想表示出1/4、3/4、5/8等分数,就必须把纸平均分成4分或8份而且要根据分子在纸上分别是1份、3份或5份涂上颜色,这样才能表示出要折的分数。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时化抽象为具体,很快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这种动手实践简单有趣且通俗易懂,学生学得开心,数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由于学生刚接触这部分知
4、识,头脑中还没有面积这个概念,这时就可以出示大小悬殊的两个长方形,让男生、女生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涂的快。由于男生涂的图形大,女生涂得小,学生通过涂色比赛很快发现,图形很大,涂的越多,速度越慢。这个时候教师再揭示面积这个概念,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很快在头脑中建立这方面的表象。 二、摸一摸,在活动中增强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就是教师创设机会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提供条件,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认识的发展要经历动作感知表现概念这样的一个过程,喜欢动手操作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5、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教学“角”的时候,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摸角 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角的特征后,我问:红领巾上有角吗?有几个角?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三角板的角,并且手比划一下三角板上的角,然后再摸一摸,使学生再次感受到角的“尖口”(顶点)是平滑的,并有直直的两条边,这样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对角有了一个直观点的感知。 2、找角 在学生积极性很高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提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请你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更高,个个都想露一手,从书本上、讲台上、教室里的黑板上等地方找出了许多角,我适时表扬,学生脸上都
6、露出了笑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剪角 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每人分别剪出一个角,其他三人对剪出的角进行判断。这样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上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学生轻松愉快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三、分一分,在操作中感受新知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新知进行估计、猜想,但学生的猜想往往是一种直觉思维,有时可能是正确的,有时可能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进行检验,克服盲目猜想,进行合理猜想,去探求新知。 传统的教学,学生的新知的获得由教师直接传授,
7、很少有自我体验,学生只能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这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自我体验经验,适度安排自学,让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 在小学生刚开始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思考:把一木块平均分成两份(如下图),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2厘米5厘米1厘米 这无疑是一道难题,而问题的关键是究竟增加了几个面。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让学生根据题意猜一猜,估计一下,提出自己看法,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进行操作,来进行验证。每人找一个小泡沫块(易于操作),再平均分成两份,观察究竟增加了几个面,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易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8、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只提出通过剪、移、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这个猜想。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引导学生动手剪、移、拼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结果学生发现了自己猜想中的不足,心中充满疑惑,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重新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探索最佳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折一折、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让学生用纸折出1/4,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是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把一部分涂上颜色,来
9、表示1/4,只有极少数学生折的方法比较新颖,有的把它平均分成了四个三角形,有的把它对折后又反过来对折,这都是一种创新。我对他们表示了表扬,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折1/8时,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想出了七种折法。 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先请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很快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回忆了出来。我又用抽拉片投影片来配合学生的回答,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加深了认识。紧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出示梯形,问:你能应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剪、移、拼或旋转、平移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由于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有的把它切割成长方形,有的把它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转化成三角形等,发现了多种转化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乐于创新,善于创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