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决定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决定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决定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 目的 探讨内隐成就动机、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的关系及自我确定的中介作用,为高校生心理健康促进探讨供应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78名高校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同时填答了成就动机量表、自我确定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结果 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1),而内隐成就动机与抑郁无相关性。内隐成就动机调整了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的关系。在高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对抑郁有显著负向预料作用(=-0.626,t=-4.127,P0.01);在低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对抑郁的预料作用不显著(=-0.115,t=-
2、0.760,P=0.450)。自我确定在成就动机不一样对抑郁的预料效应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内隐成就动机调整了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的关系,自我确定在成就动机不一样与抑郁的关系中有着部分中介效应。 成就;动机;自我;抑郁;学生 G 444 R 395.6 A 1000-9817(2010)11-1284-03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Ex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 Self-determination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Jian-feng,ZHENG Yong. Sch
3、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ex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s and depression, and also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determination,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ental health. MethodsSeventy-eight college students we
4、re asked to complet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 Self-determination Scale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Their im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 was measured b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Results Ex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 correlated negatively significantly to depression(r=-0.371, P 1.2.3 自我确
5、定量表 由Sheldon和Deci8编制,包括自我意识(awareness of self)和知觉的行为选择感(perceived of choice)2个重量表,每个重量表包括5道题,5点计分。2个重量表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联合测量。由于本探讨主要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否是自己的自主选择,因此采纳知觉的行为选择感重量表,其内部一样性系数为0.78。 1.2.4 Zung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目前最常用的抑郁量表。本探讨中其内部一样性系数为0.929。 1.2.5 动机不一样测量 依据动机不一样测量的常用处理方法4,将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的分
6、数标准化,两者之间的肯定差异即为动机不一样的指标。分数越高,表示内隐和外显动机的差异越大。 首先进行外显成就动机、自我确定和抑郁的测量,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内隐成就动机测量。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纳SPSS 16.0进行相关分析、多元分层回来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2 结果 2.1 高校生内隐/外显成就动机、自我确定、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1可见,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呈负相关,与自我确定呈正相关,动机不一样与抑郁呈正相关,自我确定与动机不一样、抑郁均呈负相关;动机不一样、自我确定和抑郁两两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内隐/外显成就动机对抑郁水平的预料 为进一步了解内
7、隐/外显成就动机对抑郁的预料,以抑郁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分层回来分析。第1步,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进入回来方程;第2步,两者交互作用进入回来方程。表2表明,外显成就动机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料作用,而内隐成就动机对抑郁没有显著预料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内隐与外显成就动机的交互作用显著。为了更具体地探究交互作用,遵循Cohen10的建议进行简洁斜率检验(simple slope test)。内隐成就动机调整了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的关系,在高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呈负相关(=-0.626,t=-4.127,P0.01);在低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相关不显著(=-0.1
8、15,t=-0.760,P=0.450)。也就是说,相对于内隐与外显成就动机一样的个体,成就动机不一样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水平。 2.3 自我确定在动机不一样与抑郁中的中介作用 对于中介效应的检验,采纳温忠麟等11介绍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来估计干脆效应、间接效应及相应的t值,检验结果为:首先,动机不一样对抑郁的预料效应显著(系数c,=0.25,t=3.07,P=0.003),这为中介效应分析供应了前提条件。其次,动机不一样对自我确定(系数a,=-0.19,t=-2.29,P=0.03)以及自我确定对抑郁(系数b,=-0.37,t=-3.20,P=0.002)均有显著影响。第三,自我确定进入回来
9、方程后,动机不一样对抑郁的干脆效应(系数c)下降,标准化回来系数由0.25降为0.18,但预料效应仍旧显著(=0.18,t=2.27,P=0.027)。这表明,自我确定在动机不一样和抑郁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8.09%(ab/ab+c)。动机不一样对抑郁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干脆途径引起了个体高水平的抑郁心情,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确定水平而间接实现。 3 探讨 探讨发觉,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没有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相关探讨结论相一样,进一步表明内隐、外显动机可能是2个相互独立的动机系统。内隐动机由个体早期前语言社会化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经验塑造,而外显动机来自于
10、对言语表达出来的社会要求的理解,更依靠于表达实力,这一实力是在以语言为载体的认知结构的发展中获得的。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这与以往探讨结果一样。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把胜利归因于自己的实力强,而把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这种主动归因有助于个体调控各种不良心情,保持心理健康。相反,成就动机低的个体,往往把胜利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实力不足,消极地归因方式对个体心情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有探讨发觉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存在亲密的正相关10。自我效能高的人更乐于付出努力和实行策略应付所遇到的当前问题,并且更主动地解决当前困难;而自我效能低的人自认为缺乏应付生活的实力,简
11、单产生焦虑,面对逆境时也简单抑郁。 本探讨的一个重要发觉是,内隐成就动机调整了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外显成就动机的个体,假如同时具备高水平的内隐成就动机,那么个体会有更低的抑郁水平;相反,假如个体只是外显成就动机高却没有相一样的高内隐成就动机,那么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感受和倾向。也就是说,相对于动机一样的个体,动机不一样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水平。对于动机不一样引起负面心情的缘由,通常认为是这种不一样产生了内部心理冲突或压力。如Baumann等4认为内隐外显动机的不一样会产生心理冲突,而这种心理冲突被体验为一种“隐性应激源”(hidden stressor),引起了高水平的负面
12、心情。郭力平13依据探讨推论,焦虑、抑郁症状与内隐和外显社会认知之间的冲突联系亲密,不仅继时的社会认知不一样是导致心情障碍的缘由,同时性的社会认知不一样,尤其是内隐和外显社会认知之间的冲突,也是导致心情障碍的重要缘由。本探讨拓展了这一探讨结果。探讨发觉,动机不一样一方面通过干脆途径引起高负面心情,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确定水平而间接对抑郁产生影响。自我确定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生命的有机体,具有主动地成长和自我调整倾向。这种倾向促进了人格整合和心理健康。但个体自我调整的程度不同,因而达到自我整合的程度也不相同14。本探讨表明内隐动机和外显动机的一样性与否可能影响了个体自我整合的程度。内隐和外
13、显动机一样的个体所从事的行为或设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内在爱好或价值观是一样的,这些内在的爱好、价值观就是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体的行为由自我所驱动,因此具有更高的自我确定或自主性动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较高。相反,动机不一样的个体,其外显动机或目标更多来源于外界的压力而非自我,个体不能将冲动和社会压力与自我进行有效整合,这些驱力并非与自我须要和爱好是一样的,因此自我确定水平更低,其负面心情也相应较高。 4 参考文献 1 范兴华.高校生成就动机与心情和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75-76. 2 McCLELLAND DC, KOESTNER R, WEINBERGE
14、R J. How do self-attributed and implicit motivesdiffer? Psychol Rev, 1989,96(4):690-702. 3 SCHULTHEISS OC, YANKOVA D, DIRLIKOV B, et al. Are implicit and explicit motive measures statistically independent? A fair and balanced test using the picture story exercise and a cue-and response-matched quest
15、ionnaire measure. J Pers Asse, 2009,91(1):72-81. 4 BAUMANN N, KASCHEL R, KUHL J. Striving for unwanted goals: Stress-dependent discrepancies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chievement motives reduc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ncrease psychosomatic symptoms. J Pers Soc Psychol, 2005,89(5):781-799. 5 李
16、虹,王善慧.高校生的焦虑状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48-149. 6 叶仁敏,KUNT AH.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心理发展与教化,1992,3(2):14-16. 7 BRUNSTEIN JC, SCHMITT CH. Assess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with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 Resea Pers, 2004,38(6):536-555. 8 SHELDON KM, RYAN RM, REIS H. What makes for
17、a good day? Competence and autonomy in the day and in the person. Pers Soc Psychol Bull, 1996,22(12):1270-1279. 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量定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2:194-196. 10COHEN J, COHEN P.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e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3. 11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整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与应用.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2王俊山,祝春兰.高校生自我价值感与成就动机等心理特点的关系探讨.四川心理科学,2001,1:6-10. 13郭力平.焦虑、抑郁症状个体的社会认知特点探讨.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2001. 14DECI EL, RYAN R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7. (收稿日期:2010-04-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