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东安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湖南省东安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东安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期末测试卷必考(重点基础题)含解析考前须知: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o.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2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 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3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
2、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我愿做一棵树李国华村庄西边那棵大柏树枯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那是因为这棵古柏树偷听了村里太多太多的故事。说到这棵古树,记忆的闸门总也关不住,似有凶猛的洪水不停地在撞击。我的家乡下竹中村史载已有1700年的历 史,往上推算一下就到了东晋时期,我脑子里时常闪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描绘的最正确幸福生活。我多么祈盼 那粒桃花源的种子在故乡的泥土里长成参天大树。有树的地方就有绿,绿色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表达。听奶奶说,树,是家乡曾经的骄傲。这个骄傲却在两 次疯狂的砍伐中逝去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家乡也曾有一番桃源美景。那时,
3、你顺着村前的溪水行走三四百 步,也有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中间还有梨树和李子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穿过桃林,呈现在眼前的 也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村庄东西南北各有一条路,路的两边是田, 田的两边是山,山的两坡全被松树、杉树、香樟树包裹着。一山连着一山,一峰接着一峰,一沟环着一沟,放眼望去 满坡堆着烟雨,尽是满眼的绿。奶奶讲,不知什么时候老虎也迷恋上了这里的美景。那会儿村里谁家孩子夜晚啼哭, 大人们常说:“你再哭,等下老虎来了。”这确实不是吓唬人的,村里的伍叔公就在村后头打死了一只老虎。伍叔公 是个拳师,很有招式,七八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侪子很难拢他
4、的身。那天黄昏,伍叔公从后山那片松树林下来,走在半 路突然听到一丝异样的声音。凭着自己的功夫,他知道这是一只野兽。伍叔公警觉地回头观望,这一望不打紧,把他 惊出了一身冷汗,不远处站着一只吊睛白额虎。第二天,政府给他颁了块“打虎英雄”的匾。奶奶说,四乡八镇的高 音喇叭那几天连着响个不停,直喊得圈栏里的猪失了眠,捣鼓得村里村外无人不晓得“伍叔公打虎”,那架势,犹似 当年武松打虎威镇阳谷县。很快,伍叔公的故事成了传说。不仅老虎没有了藏身栖息的美景,而且树上的飞鸟也无处做窝了。1958年,村民 们疯狂砍树,不管大树小树,见树就砍,全部抛进了炼钢铁的火炉里,全村只有几花大古树是幸免者,后来这几棵树 成了
5、村里的“风水树”。长在村西的这几死大古柏,树腰粗,当时村民想把它锯掉去炼钢铁,结果锯子没那么长,锯 不了。于是,叫黑牛哥拿斧头去砍,斧头下去却把黑牛两手的虎口震裂了,只绷出一小片木屑,树口还往外流着水。 与活力连同那些铁炉灰飞烟灭,风光不再”“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村边四周的山依然杂草丛生,零星点点地站着几棵 树,多少让人揪心”“当我听到村西那棵古柏树枯了,心情极为难过,我知道它的心思”可知,面对树在两次疯狂的砍 伐中逝去的民运,作者是痛心的;“结构”方面,“我愿是一棵树”照应标题“我愿做一棵树”,同时结尾使用省 略号的,给人留下了回味和想象的余地,韵味十足;“主题”方面,结合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
6、态度的语句“我想,树的 生命难道只是枝、是叶?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肉、是血”“也许,空巢注定是飞鸟的宿命,还有村庄的宿命”“山空了,村 子空了,在我的记忆中,乡亲们砍下了树,种下了风,收获了暴风雨。那一年村里的大人吃了亏,老人吃了亏,妇女 也吃了亏,就是小孩没有吃亏。老天爷说,小孩子还不懂事,大人怎么就糊涂了呢”“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村边四周 的山依然杂草丛生,零星点点地站着几棵树,多少让人揪心”,联系结尾“当我听到村西那棵古柏树枯了,心情极为 难过,我知道它的心思。树没了,我愿是一棵树”,推究答题。答题时至少答出两点,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1.在文中渲染出一种凝滞、萧条的气氛,形象地流露出作
7、者对“古渡”逝去的感伤心情,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2 .起到强调作用。加强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不舍之情和对现实的反思效果。3 .作者对时代的进步是肯定的,人们不用再去经历惊险和危机;但是人们也不再经历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活,而只能成 为生活的旁观者,透露了遗憾之情。4 . AC.胡同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5 .矛盾。社会转型时期新事物与旧事物的难免冲突。“向前的生活”必定是以牺牲旧事物中的美好因素作为代价的, 就如文中桥的建成,必然使“古渡”及其美好的东西消亡。不矛盾,“古渡”只是一种形式,形式消亡了,现代文明中只要坚守“朴化的韵味”,保持一份质朴,“向前的生活” 依旧是美好的。【解析】.此题考
8、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作者本类题型,学生需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 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 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开展等中间,过渡照 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由“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说明, 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中“静静的”、“最后的”、“纹丝不动”写出了古渡的寂静、萧 索。并联系第一段古渡的“喧哗与生机
9、”。可知结构上与文章开头处渡口的“喧哗与生机”形成比照。内容上,表达了对 过去的事物、生活消逝的怅惘之情。1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的赏析能力。作者本类题型,学生需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 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 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开展等中间,过渡照 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文章(5)段,独句成段,“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内容上,把生活的流逝比作“书页”翻过去了,生动形象 的强调了时间、生
10、活一去不返,也对作者表达对“已被翻了过去”的一页的怅然留恋、对现实的反思加强了效果。同 时结合下文“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可知,引出对下文对现实的反思。2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探究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第2段、第4段在写到洪峰来临, 人们表现的态度时运用了比照的手法,说出其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然后回到文章中去通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勾 画答题区间,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由第2段“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操向前,这时的 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十分”可知,以前
11、人们面对洪峰来临是惊险、慌乱,特别是是 暮归十分。由第4段“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案。那指指点点的沉着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 子”可知,多年以后人们面对洪峰来临是沉着、欣赏的样子。由“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和“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可知,人们 不再依赖木船来回渡河,有了桥,人们不用再经历惊险和危机就可以过河,这是作者对时代的进步是肯定的。由“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和“一切都说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 渐老去”可知,人们也不再经历惊险的自然生活,但也只能成为“全然是欣赏的样子”的生活的旁观
12、者,对此作者在 字里行间透出遗憾之情。3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 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反映了他们快乐、纯朴却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错误。第2段通过乡人渡河的众多细节,是为了反响他们总 是充满生机和喧哗。C项,“黑白片在追忆往事,表现人物上效果可能比彩色片更好一些”错误。由第7段“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 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 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
13、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可知,作者并不 是“黑白片在追忆往事,表现人物上效果可能比彩色片更好一些”而是重拍片”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 “没有时代特征”、“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应选A、Co.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及对课内文章的掌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本文与教材 中汪曾祺的 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而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那么有 、 的特征。然后回到文章中去通读文 章,梳理文章内容。 文章虽是写古渡,其实是表达对以“古渡”为代表的带有“朴化”韵味的事物的怀念。本文与教材中汪曾祺的胡同 文化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而在汪曾祺笔下的
14、人物那么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等的特征。4 .此题考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此题虽然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但作答时要立足文 本,依据原文的内容作答,作答时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此题答矛盾或不矛盾均可。如谈矛盾,需点出社会转型时 期,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冲突在所难免。就如文中长桥的建成“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 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必然使“古渡”及其美好的东西 消亡,”向前的生活”必定是以牺牲旧事物中的美好因素作为代价的。如谈不矛盾,需强调的是“古渡”只是一种形式,形式消亡了,然在
15、现代文明中只要坚守“朴化的韵味”,像文中“有 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保持一份质朴,“向前的生活“依旧是美好的。3、1. B.用小母马“一动不动”“呆呆不动的姿势”“瘦骨嶙峋的身架”等,营造寒冷死寂的环境。衬托在雪天“动也 不动,身子往前低着”约纳呆滞的形象以及孤独“苦恼”的心情。描写小母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睁着“发 亮的眼睛”,“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表现约纳无处倾诉的深重的“苦恼”,反衬人与人之间的 冷漠无情。2 .语言简练。小说用词简洁精炼,短句多,而寓意丰富,到达言简意赅效果。环境烘托。用昏暗的暮色和大片的湿雪 来烘托约纳所处的社会环
16、境之冷漠。挖苦手法。约纳渴望诉说失子之痛,却无人愿意倾听,只好对马进行诉说。【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 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并不看重金钱”错,只是约纳当时渴望倾诉才这样的。应选B。1 .此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鉴赏人物描写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为主 要人物服务: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开展;烘托气氛等。文中描写小母马主要有两处,分别在开篇和结尾
17、:“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 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那匹瘦马也伸长 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 “那 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开篇局部对小母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的描写,衬托车夫约纳的处 境、神态和遭遇,暗示出约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结尾局部对小母马的描写 运用了比照手法,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比照,没有人听约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这强烈 的比照,突出了人
18、物内心的孤独无助。有深化主题的作用,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2 .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紧扣题目强调的“艺术特点”这一关键词,联系小说的“人物、情 节、环境”三要素进行分析即可。分析艺术特点常见的角度有:人物描写的手法、情节构思的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 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等。“赶车的,到维堡区去!” “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声明说,谢天谢地, 他们终于到了”“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不管是表达还是语言描写都多用短句,语意丰富,简洁生动;“暮色昏 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
19、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开头的环 境描写既是自然环境,也暗含社会环境,用环境烘托人物的处境和遭遇,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小说反复描写的一个 重要情节就是车夫向乘客和同行表达自己的失子之痛:“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他就再次回过头去, 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 ”“老弟,我的儿子 死了你听说了吗? ”“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在大家都对他的诉说不感兴趣之后,他 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
20、,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 统统对它讲了。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比照,没有人听约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这强烈 的比照,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独无助,具有强烈的挖苦效果。据此分条概括即可。【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 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 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 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
21、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 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 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 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 外表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4、1. D2. B3.B4. (1)及至周朝之师南征淮河一带,任命李谷为将,率军以攻取淮南,而韩熙载却不能有所作为。(2)宋太祖派
22、使者 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宋朝大军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奉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 事进攻,宋太祖不答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 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留从效听说李景迁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 基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于是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洪州” 是地名,作“迁”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C; “
23、泉人”指泉州人,作下一句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应选D。1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 分析,比照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 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此题中,B项,大赦,一般不在皇帝驾崩之后进行,选项说法错 误。应选B。2 .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正是把握全文的关
24、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此题中,B项,“李煜刚把韩熙载的妓女遣散”错误,由文段可知, 不是李煜把韩熙载的妓女遣散,而是韩熙载自己做的这件事。应选B。3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 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 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以,率领;有所为,有所作为。(2)阙,京城;称疾,推托有病; 缓师,暂缓军事进攻;答,答复。【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日、“云”、“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东安 一中 第三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解析 docx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