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龙湖中学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龙湖中学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龙湖中学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龙湖中学高一(下)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 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 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 继承和开展。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 潮。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 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
2、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 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 “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那么昌,淫 佚那么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 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 证足以说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 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 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 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
3、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 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 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 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管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 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 几千年的。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 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 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
4、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 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A.寿终正寝B.无疾而终A.寿终正寝B.无疾而终名垂青史名垂青史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照猫画虎按图索骥C.寿终正寝D.无疾而终名噪一时名噪一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照猫画虎按图索骥.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当代戏曲的开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B.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开展C.当代戏曲开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开展起了制约作用.文中画波浪线的局部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
5、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 受的创新之路来。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 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 接受的创新之路来。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 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 .窦娥临刑前发的哪三桩誓愿?20 .哈姆雷特性格中有哪些犹豫的表现?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按照什么逻辑思路写作?第10页,共24页答案和解析15.【答案】C、B、D、材料一侧重阐述“俭”德的传承开展过程,材料二侧重于阐
6、述 当今社会如何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论证思路:先提出“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 开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开展”的观点,然后从“社会思潮”和“育人功能” 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引证法,以大量的名言警句 对观点加以论证。【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 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 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解答】A. “受儒家思想影响”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说的是“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 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B. “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
7、用”说法不当,材 料一原文“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由此可 知“俭”的育人作用不是诸葛亮明确指出后才有的。D. “为了节俭而节俭”说法错误, 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崇俭抑奢绝不是否认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应选C。1 .【分析】此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拟得出正误。【解答】8. “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说的是“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 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应选B。2 .【分析】此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 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起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解答
8、】D.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意思:对于自然界的物产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 制地使用。这里强调的“俭”德是对财物的节俭,而不是从“俭”德的育人功能出发的。 应选D o.此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与原文相关的信息, 然后再进行整合、梳理。从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 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 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 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 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等信息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
9、俭”德的传承开展过程; 从材料二“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可知,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当今社会如何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4 .从论证思路看:第一段提出观点“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 分的继承和开展”;第二段主要论述的是“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 种普遍的社会思潮”;第三段主要论述的是“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 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第四段主要说的是“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从论证方法看:“
10、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等运用了引证 法,而且文中多处采用引证法。68.【答案】A、【解析】(1) A. “而恶劣天气描写不就是预兆吗?两者显然是自相矛盾的”错误。依 据“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 雨将至的迹象”,恶劣天气和霍乱没有必然的联系。应选A。(2)为下文埋下伏笔。依据“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 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正因为闻达平时的不懈努力, 才有在霍乱发生时沉着不迫的表现。暗示相关情节。依据“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
11、之 后写他的报告”,闻达如此痴迷流行病研究,暗示他不太重视外在的东西,不修边幅。 设置悬念。依据“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J第12页,共24页 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同一个单位,闻达为什么 会如此痴迷流行病学研究?(3)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屡次年底气象的描写,屡次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小说这样 安排,一般有以下的作用,通过屡次环境描写,正衬或反衬故事的发生。如本文,依 据“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 雨将至的迹象”,恶
12、劣天气的描写,暗示霍乱的发生;祝福年底喜庆氛的描写,反 衬祥林嫂的悲剧的发生。屡次情节的描写,可以起到前后比照的作用。依据“闻达的 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 话”“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 笑”,人们两次对闻达的不同的鞋的不同态度,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明显是在比照表现 变化。答案:(1) A(2)为下文埋下伏笔。正因为闻达平时的不懈努力,才有在霍乱发生时沉着不迫的 表现。暗示相关情节。闻达如此痴迷流行病研究,暗示他不太重视外在的东西,不修边幅。设置悬念。同一个单位,闻达为什么会如此痴迷流行病学研究?(3
13、)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屡次年底气象的描写,屡次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小说这样 安排,一般有以下的作用,通过屡次环境描写,正衬或反衬故事的发生。如本文,恶 劣天气的描写,暗示霍乱的发生;祝福年底喜庆氛的描写,反衬祥林嫂的悲剧的发 生。屡次情节的描写,可以起到前后比照的作用。人们两次对闻达的不同的鞋的不同 态度,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明显是在比照表现变化。(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此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 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 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 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
14、出准确判断。(2)此题考查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的基本能力。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 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开展过程。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 的开展史,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 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 明确探究方向。“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那么:(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910.【答案】C、【
15、解析】(1) C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与今天的含义不一样。应选:Co(2) “乃”,竟然;“黔首”,平民,百姓;“资”,资助;“却”,拒绝;“业 使成就霸业。译文:现在竟然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答案:(1) C(2)现在竟然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参考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 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 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管异国 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
16、三王无可匹敌的 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西进,停止脚步不进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1)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2)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 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
17、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第14页,共24页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
18、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113.【答案】B、B、【解析】(1)翻译: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 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起叛徒” 译为“因叛乱起兵”,根据句意,不可断开,排除CD, “一败不振”固有词语,不可 断开,应选:Bo(2) B.起居舍人,官名。隋炀帝时始置,属内史省。唐贞观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废 舍人,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3)蚤:通“早”;不死今日之祸:被动句;直:直率。句意:太子早听我的话, 就不会有今天被杀的灾祸。皇上看重他的直率,没有记恨他。第:府邸,家;辄:就;缀道:不绝于道。译文:
19、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 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出”;非常:意外变故。译文:之所以派 将领把守函谷关,是因为担忧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答案:(1) B(2) B(3)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被杀的灾祸。皇上看重他的直率,没有记恨他。 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 不绝于道。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因为担忧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译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 志,学贯古今。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
20、让魏征典 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臧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 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知名。 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当时李勃 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 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 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方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 ”李第J 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 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
21、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 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 ”魏 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 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 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 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 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异吗? ”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 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 祸缠身
22、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 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 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那么照实处理, 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容许,魏征恳切 请求,屡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 制度,由他参议得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 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 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
23、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 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第16页,共
24、24页 后果,谁说了什么话,读懂个大概即可。第二部,细读文章,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读中,要结合选项的内容一一落实, 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简单的题目。 第三部,在读文章,加深理解。这一步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415.【答案】D、【解析】(1)D.“客观再现”有误。“等闲挥袂客天涯”,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 远走做客他乡。“家在江南海尽头”,我思念的故乡,在江南天涯海角的地方。其实为 夸张手法,极言别家之远,以衬乡愁之浓。应选D。(2) “惆怅起来山月斜”,心情惆怅,起身出屋,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福建省 漳州市 漳浦县 中学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239299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