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制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制订).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制订)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 标准制修订工程之一,工程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 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汗证“汗病自汗”“盗汗”“多汗”“虚汗”或/和“小儿”“儿童”“诊断”“治疗”等作为 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6年3月。以“hyperhi drosis in childrendiagnosisChinese me
2、dicinejjrr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 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Clinical Trial 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NGC)等。检索 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对于来自同一单位、 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那么选择其中 1篇作为目标文献。手工检索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 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根据以上检索策略,工程工作
3、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779篇。1.2 文献评价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1.4 指南工作组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组长:汪受传。副组长:马融、沈同、俞景 茂。成员:丁樱、王孟清、王素梅、艾军、闫慧敏、李新民、李燕宁、赵琼、赵霞、胡思 源、俞建、虞舜、虞坚尔。秘书:王雷。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制订)2015年工作组组长:颜鹏飞。副组长: 万力生。成员:丁伟、王秀英、帅粉荣、李国芳、杨俊波、位军义、宋才好、张宇、周静 冬、
4、郝宏文、侯效峰、顾敏勇、葛标、鲁艳芳、薛飞。秘书:张翔。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制订)(草稿)专家论证会组长:尚莉丽。成员: 万英、王雪峰、刘竹云、刘光辉、李庆海、杨燕、宋才好、陈名武、周静冬、侯树平、桂 金贵、顾敏勇、殷勤。1.5 起草和评审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制订)在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 总结后,按照德尔菲法筛选专家,起草问卷,进行了 3轮专家问卷调查,分别对答卷进行 了统计分析总结,形成了指南草稿。草稿完成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成员认真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形成了指南初稿。 撰写初稿形成推荐建议时考虑了推荐的治疗、预防方案对健康的益处、不良反响以及危险。工作组
5、将指南初稿向行业内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专家反响意见进行了集中整理、讨 论,确定是否采纳并提出理由,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南评价稿。指南评价稿再向儿科专家指导组组织4人组成的评估小组(工程工作组以外成员),包 括临床领域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初稿、编制说明等材料进行评价,提出所属学科 专家评估小组评价意见,专家评估小组对指南总体质量的评分为7-6-7-7分,4位专家均 表示“愿意推荐使用该指南”同时选取不同地域11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以三级医院 为主,包括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完成了 200例指南一致性评价,中医疾病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证候分类、证候诊断依据及治那么一致
6、率均为100%,西 医疾病诊断依据、主方、主要药物组成与用法、中成药与用法、其他治法与治疗方案、预防与调护一致率为99%, 99%, 97%, 97%, 99%, 99%,说明评价稿与中医临床一致性高, 符合临床实际。本指南形成推荐治疗方案过程中,工作组成员及参与论证的有关专家通过医保政策、 临床经验、随访调研等考虑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观点和选择意愿,兼顾有效性、平安性和经 济性。本指南通过审评发布后,将通过发布会、指南应用推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学 术会议、学术期刊等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并编制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 证临床应用参考手册供推广实施用。本指南计划定期更新。由本指南工作组
7、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讨论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更新。本指南研制经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资助单位的观点或利益不会影响最终推荐 建议的形成。参与本指南开发小组的所有成员声明:他们与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利益冲突。2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汗证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本指南适用于18周 岁以下人群汗证的诊断和防治;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3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小儿汗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临床以安静状 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为主要表现U-2。小儿汗证多见于体质虚弱儿童,又名“多汗”。一般包括“自汗”与“盗汗”两大类。
8、寐那么 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而汗出过多者称为自汗。4诊断4.1 病史本病多见于26岁儿童,发病与体质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4.2 临床表现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及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那么大汗淋漓。排除因环境、 活动等客观因素及疾病引起的出汗。4.3 实验室检查”本病依靠相关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行血常规、微量元素测定、结核菌素试验、 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抗“0”、血沉、甲状腺功能、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工程以鉴别引起小儿 多汗的因素。4.4 需与小儿汗证鉴别的病种脱汗、战汗、黄汗。止匕外,小儿多汗可作为某些疾病(如结核病、风湿热活动期、佝偻 病活动期、病毒性
9、心肌炎)的临床病症出现,应注意原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辨证口25915.1 肺卫不固证自汗为主,汗出频繁,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那么尤甚,或伴盗汗,神疲乏力, 面色少华,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指纹淡。5.2 营卫失调证自汗为主,汗出遍身,恶风,或伴盗汗,可伴低热,四肢不温,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指纹淡红。5.3 气阴两虚证盗汗为主,常伴自汗,形体偏瘦,汗出较多,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 手、足心灼热,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脉细弱或细数,指纹淡。5.4 阴虚火旺证盗汗为主,头身汗出较多,甚那么淋漓不止,形体消瘦,口渴颔红,烦躁易怒,夜寐不 宁,
10、唇燥口干,便秘尿赤,舌尖红起刺,苔少、光或剥苔,脉细数,指纹紫。5.5 湿热迫蒸证自汗、盗汗并见,以额、心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 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6治疗6.1 治疗原那么小儿汗证分虚实论治,但以虚证居多,治疗原那么为虚那么补之、实那么泻之。肺卫不固者 益气固表,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两虚者益气养阴,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湿热迫蒸 者清热泻脾。本病还常结合其他治法,如中成药、贴敷疗法、药浴疗法、膳食疗法等。6.2 分证论治6.2.1 肺卫不固证治法:益气固表。主方:玉屏风散(究原方)合牡蛎散(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推荐级别:D)l-2,8常
11、用药:黄芭、防风、白术、帽牡蛎(先煎)、 浮小麦、麻黄根。加减:纳呆便澹者,加山药、白扁豆、砂仁(后下);心悸气短、神疲乏 力者,加桂枝、党参、五味子;畏寒肢冷者,加炮姜、枸杞子。6.2.2 营卫失调证 治法:调和营卫。主方:黄黄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 (推荐级别:D)2,9常用药:黄黄、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浮小麦、烟牡蛎(先煎)。 加减: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者,加党参、山药;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 酸枣仁、石斛、柏子仁;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6.2.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主方: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味。(推荐级别: D)129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
12、、黄芭、茯苓、北沙参、浮小麦。加减:低热口干、 手足心灼热者,加白芍、地骨皮、牡丹皮;精神困顿、不时汗出、面色无华者,去麦冬, 加白术、益智仁、碧桃干;睡眠汗出、醒那么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者,可 用归脾汤加煨龙骨(先煎)、煨牡蛎(先煎)。6.2.4 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主方: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加减。(推荐 级别:D)1,9常用药:当归、黄芭、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苓、黄柏。加减:食欲不 振者,加炒谷芽、砂仁(后下)、焦山楂;自汗者,加白术、防风;舌苔厚腻者,去生地黄、 熟地黄,加陈皮、茯苓、泽泻。6.2.5 湿热迫蒸证 治法:清热泻脾。主方: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加
13、减。(推荐 级别:D)2常用药:石膏(先煎)、桅子、防风、蕾香(后下)、甘草。加减:口臭、大便干 燥、舌苔黄腻者,加槟榔、枳实、胡黄连;小便短黄者,加滑石(先煎)、车前草;汗渍色 黄者,加茵陈、佩兰。6.2.6 药1)玉屏风颗粒黄芭、白术(炒)、防风:每袋5g。口服,每服剂量:V6岁2.5g, 6岁5g,每日3次。用于肺卫不固证。(推荐级别:D)】02)虚汗停颗粒黄黄、浮小麦、大枣、糯稻根须、牡蛎(炒):每袋10g。口服,每服 剂量:4岁5g,每日2次;24岁5g,每日3次。用于气阴两虚证。(推荐级别:D)”3)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每支10mL。口服,每服剂量:6岁5mL, 26岁1
14、 0mL,每日3次。用于气阴两虚证。(推荐级别:D)M4)麦味地黄口服液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 泻:每支10mL。口服,每服剂量:V6岁5mL, 26岁10mL,每日2次。用于阴虚火旺 证。(推荐级别:D)m6.2.7 外治6.4.1 敷贴疗法 以五倍子、煨牡蛎为基本方。偏于自汗者,可加入防风、白术、黄 芭、白矶、郁金等;偏于盗汗者,可加入五味子、丁香等。以上诸药各适量,粉碎,用温 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或涌泉穴,纱布固定,晚敷晨取。(推荐级别:C)12-146.4.2 药浴疗法 黄芭20g、防风15g、白术15g、麻黄根10g、白矶10g,用于肺卫 不
15、固证;桂枝15g、糯稻根须20g、麻黄根10g,用于营卫失调证;麦冬20g、地骨皮30g、 糯稻根须50g、陈醋30g,用于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苍术30g、滑石(包煎)25g、淡 竹叶20g、冬瓜仁30g,用于湿热迫蒸证。用法:将上药入锅,加水煮40min,去渣取汁, 与42c左右的温水同入泡足器中,泡足30min,每日1次。(推荐级别:D)B-i66.2.8 疗法1)补脾经300次,补肺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肾顶300次,揉中月完300次, 推三关300次,摩脐5min,捏脊35次。每日1次。适用于自汗。(推荐级别:D)W2)补肾经300次,揉肾顶300次,揉肾俞50次,揉二人上马50次,揉小天心50次, 分阴阳100次,运内劳宫100次,清天河水100次。每日1次。适用于盗汗。(推荐级别: D)”7预防和调护7.1 预防1)适度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充足的日照,增强小儿体质;2)注意病后护理,防止复 感外邪;3)做好预防接种;4)防治急、慢性疾病。7.2 调护1)患病期间减少剧烈活动;2)室内温度要适宜,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3)保持皮 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勿用湿冷毛巾,防止受凉;4)多饮开水,合理 喂养,均衡营养,饮食有节,勿食辛辣、煎炸、炙燃、肥腻之品,慎用或忌用辛散之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