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稽留流产病因分析-肝豆状核变性 病因.docx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稽留流产病因分析-肝豆状核变性 病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稽留流产病因分析-肝豆状核变性 病因.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稽留流产病因分析:肝豆状核变性 病因 我们于2006年1月收治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两次稽留流产患者,27岁,因停经18+1周,发觉胚胎停育1周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停经40天查尿HCG(+),未行产前检查。孕期无服药史,无农药及放射源接触史,1周前查B超示:子宫大小90mm76mm71mm,内见胚胎长17mm,无心管搏动。以“稽留流产”收住院。入院查体:T36.8,P76次/分,BP120/70mmHg。心情易激烈,步态不稳,左上肢不自主运动,双眼角膜色素环。妇科检查:子宫如妊娠12周大小,质软,活动度好,双侧附件未及明显异样。协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4.16109/L。血小
2、板57109/L。血红蛋白120g/L,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4.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8秒,纤维蛋白3.33g/L,血清铜蓝蛋白5.05mg/dl(2563mg/dl)。肝功:血清胆汁酸47.90mmol/L,谷草转氨酶44U/L,血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正常。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于1年前出现全身不自主运动,以左上肢明显,并渐加重。9个月前因妊娠3个月余,胚胎死亡入外院,查血清铜蓝蛋白12mg/dl,B超提示肝硬化,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行清宫术治疗。术后服用青霉胺治疗2个月,神经系统症状明显缓解,遂自行停药。其父母正常,其弟5年前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于入院第2日行清宫术,术中
3、刮出灰白增厚胎盘组织及胚胎。术后2天出院。 探讨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530/100万。发病年龄1025岁,男性多于女性。合并妊娠在临床上较为罕见。HLD患者在诞生后即存在铜代谢障碍,510岁肝内的铜饱和,此后直到出现临床症状仅需数年。因此治疗越早,越可减轻或延缓患者的病情。 妊娠失败缘由分析:两次妊娠期均无服药、农药、放射源接触史及感染等可引起流产的因素,均在同一妊娠中期胎盘形成时出现胚胎死亡,术后检查未见胎盘肿瘤形成,考虑与胎盘因素及铜代谢异样引起流产关系亲密。诊断治疗HLD晚:此病为基因突变造成铜蓝蛋白梅酶活性降低,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及胆道排铜障碍。铜
4、自肠道汲取入血浆后,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或与白蛋白疏松状态,易进入组织沉积,引起以肝、脑、为主的全身病变。此患者在体内出现严峻铜代谢障碍,引起肝功能障碍及神经系统障碍时才诊断,由于诊断治疗较晚,肝脏受损,肝酶灭活功能减弱,反馈性促性腺激素分泌减低,对妊娠有肯定影响。排铜治疗时间短且未坚持治疗及饮食限制。考虑妊娠后雌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及胎儿对铜的需求量增加,胎儿-胎盘单位建立后,孕妇血清铜经主动转运机制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盘对母体铜有聚集作用有关1。有妊娠胜利者产后测胎盘铜含量为正常胎盘的4倍2,3。此例患者体内铜过多,加重铜在胎盘内沉积,加上铜离子可通过脂质作用损害细胞膜,且铜过量对多种酶的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稽留流产病因分析-肝豆状核变性 病因 肝豆状核 变性 合并 稽留 流产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