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仞、岳” 2个生字,会写“仞、岳、摩、遗” 4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默写两首古诗。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 爱国情怀。【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第四单元篇章页上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引导:林则徐是我们所熟知的禁毒功臣、民族英雄,这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预设:告诉我们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
2、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 受到祸害而躲开。过渡:每一个深爱自己国家的人,永远将国家兴衰当成自己的责任。这是多么高尚的爱 国情怀啊!像这样的爱国诗人、爱国诗句还有许许多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 首,先学习前两首。(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爱国情怀这一特点,借助篇章页,营造爱国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感情基础。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 初步感知诗文内容。(相机板书: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2,诵
3、读正音(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3)随机点名朗读。朗读点拨:注意读准生字“仞(馆n)” “岳(yue)的读音。3 .集中识字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点拨:(1) “仞二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2)“岳”,指华山。出示华山图片,感受华山的高大巍峨,从而理解“五千仞岳”就 是指华山高耸入云。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两首古诗的作者吧!4 .知人论世教师请学生介绍自己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4、一些关键信息。王昌龄(?约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 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 要介绍、交流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5 .探究任务结合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 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6 .
5、探究过程(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 的大意。(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7 .探究活动(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 题目和诗歌的大意。(2)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说一说,从军行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吧!小组派代表回答。(3)引导:你能说一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插图画了什么吗?预设:一个秋天的夜晚,即将天亮时分,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出家门,望 着远方丢失的大好河山,悲痛不已。追问: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
6、意。小组派代表回答。8 .成果展示(1)从军行字词梳理:长云:漫天的浓云。暗:使昏暗不明、使黯淡。遥望:遥遥相望。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戍边时间之漫长。诗意梳理:题目大意: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诗歌大意: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 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字词梳理: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泪尽:眼泪都流完了。南望:远眺南方。诗意梳理:题目大意:一个秋天的夜晚,即将天亮时分,诗人走出门,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凉意, 有感而发,
7、写下了这首诗。“秋夜将晓”是写诗的时间,“出篱门”是作诗的地点,“迎凉有 感”交代了写诗的原因。读这个题目的时候,可以把时间、地点、原因分开强调,以此来准 确断句。(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歌大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二)合作探究1 .探究任务结合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诗歌。2 .探究过程(1)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2)结合补充资料,小组交流。(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
8、机指导。3 .探究活动(1)引导:我们先来探究从军行这首诗吧。读前两行诗,圈出其中描写景物名称的词语。王昌龄用这几个词语构成了一幅边塞风 光图,你在这幅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青海湖上漫天的浓云,阴云密 布,烽烟滚滚,使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读到“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时,仿佛看到 了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点拨:用“暗”“遥望”与五个描写景物名称的词连缀成的画面,给人以荒凉、孤寂、 辽阔的感受。在一、二两句中特别提到了青海和玉门关这两个地点,结合资料说一说雪山为什么是 黯淡的?又为什么是孤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 课时 示范 公开 教学 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