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我国基础教化课程改革(一)改革的背景1.参加国际竞争的客观须要21世纪是学问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化作为参加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搞好高质量的基础教化看成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化的竞争。”教化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养,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美国2000年教化战略提出,要使学生在中学毕业时有实力在英语、
2、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方面能应付挑战,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驾驭必备的学问和技能,“帮助他们参加广泛经济领域的竞争,使他们成为享有尊严和满足生活的公民”。英国1999年颁布的基础教化课程标准,提出四项发展目标(精神、道德、社会、文化),六项基本技能(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日本2002年即将实行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参加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索和学习的实力,为学生驾驭本质的基本内容和特性发展创建宜人的教化环境,激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独树一帜。韩国1997年起先的基础教化课程改革,强调试验、学
3、习、探讨、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1)调整培育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养。(2)变更人才培育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将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3)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阅历,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意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4)发挥评价在促进发展学生潜能、特性、创建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实力。2.提高国民素养的迫切要求我国确定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对于培育和造就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要实施科教兴国
4、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育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养劳动者和特地人才,就必需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化,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须要。中国共产党中心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化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化的确定面对21世纪教化振兴行动安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化改革与发展的确定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的接连出台,标记着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基础教化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养教化要求的新的基础教化课程体系。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1)面对全体面对全体,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和欢乐。由“精英教化”向“大众教化”转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关注少数“尖子生”。有
5、人曾经问哈佛高校的校长,哈佛高校建校350年来,最值得傲慢的是什么?哈佛高校校长回答说:最值得傲慢的,不是培育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我们哈佛的学子,最值得傲慢的是哈佛的教化: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建胜利。(2)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教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不仅仅学习和驾驭科学文化学问,而且在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也获得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各方面充分发展而又有独创性、独立、自由的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3)主动发展主动发展,就是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促
6、进学生发展自己的特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亲身实践、独立思索、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爱好和阅历,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3.基础教化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国基础教化的现行课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繁、难、偏、旧”。“繁”,就是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导致课程内容繁多、重复,有些内容甚至带有深厚的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色调,不必要地加上一些形容词、名词,使简洁的问题困难化,难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难”,就是课程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的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偏”,就是偏
7、于学问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化广而博的特征。“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不能刚好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学问和新进展。纵观国际性的新一轮基础教化课程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殊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一实际动身,必需通过基础教化课程改革,实现培育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育模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改革的目标1.总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化方针,全面推动素养教化,体现时代精神,使学生成为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8、族的优秀文化传统。(3)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4)社会责任感。(5)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实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学问、基本技能和方法。(7)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8)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2.详细目标(1)培育目标的转变:变更课程过于注意学问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主动的学习看法,使学生在获得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爱因斯坦说:“什么叫素养?当我们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养。”(2)课程结构的变更:变更课程结构过于强调
9、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基础教化小学、初中、中学各学段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可选择性。(3)教学内容的改革:变更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意书本学问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阅历,促使学生把学问转化为实力。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美国国际教化中心主任萨达特说:“我们应当教我们七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都来问老师一句话,现在教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将来哪一天还有用?”(4)教学方法的改革:变更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10、练的状况,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实力、获得新学问的实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与别人沟通与合作的实力。多数事实证明,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过的才真正学得会。(5)评价制度的改革:变更评价制度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老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作用。(6)课程管理的改革:变更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过于死板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改革的进展1.现行课程安排和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课程安排(试验修订
11、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部制订,人民教化出版社,2000。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部制订,人民教化出版社,2000。九年义务教化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部制订,人民教化出版社,2000。2.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中学语文新教材,1997年秋季起先在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开展试验,2000年在原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修订后的中学语文教材已于2000年秋季起在全国推广运用,目前正在逐册替换过去的中学语文教材。初中教材是在原人民教化出版社1995年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修订后的教材已于2000年秋季起在全国
12、多数地区推广运用,目前正在逐册替换过去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3.新课程方案的制订与试验(1)基础教化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2)全日制义务教化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教化部制订)。中学123下一页 语文课程标准正在研制之中,安排于2002年正式出台。(3)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编写。初中语文有人民教化出版社、江苏教化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套试验教材。2000至2004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订、试验和修订;2004至2010年:逐步在全国推行新课程方案。二、语文学科的特别性和困难性(一)历史的回顾我国的语文教化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汉民族语文教化,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古代
13、的语文教化基本上是经学和科举的工具和附庸,并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实行改革。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但并没有实行。直到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才正式推行,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较为系统完备的学制。从今,语文才成为学科意义上的独立学科。语文学科成立百年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文文学”“语言文化”等多种理解,这源于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相识,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从相识到实践总是左右摇摆不定的老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工具论、人文论、素养论、语感论。“工具论”认为语文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进行语言学问教学,培育听、说、读、写的实力,课文只是例子。“人文论”认为语文这个工具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生活工具,它是人们思想、情意、社会文化的负载工具,人文性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育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素养论”认为语文不仅有工具性,123下一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