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城的诗歌传播.docx
《唐代长安城的诗歌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长安城的诗歌传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代长安城的诗歌传播演讲人:魏景波演讲地点:陕西省社科联“长安讲坛”演讲时间:二。二一年H-一月魏景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 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兼任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国 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陕西师范大学基地专家,陕西文化 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著有宋比之太宗朝,高宗武后两朝对文艺的重视程度,有过之而无 不及。宫廷文化沙龙的人数规模、热度气氛也远远超过贞观时期。 其时沈宋等往往在这种诗歌沙龙中一举夺魁,在宫廷气氛中成长 为当时一流诗人。至中宗朝,君臣之间,游宴赋诗,几乎到了疯 狂程度。中宗景龙年间,据考证,从景龙二年至四年
2、,大型诗歌 活动到达七十余次。臣子在君王眼中,不仅是僚属,更是诗友, 这些游宴活动为诗歌传播和近体诗的成熟提供了最正确的平台。玄宗是文艺全才,加以开元年间政通人和,尤重文士,因此 其在位时期是长安诗坛的黄金时期。在玄宗的倡导下,君臣共同 参与的大型诗歌活动屡有出现,长安的唐诗传播亦可为“一时之 盛”。中唐之后,代宗有感于安史之乱大乱底定,开始有意识重用 文臣。其后德宗亦好文,史载“每年征四方学术直言极谏之士, 至者萃于阙下,上亲自考试,绝请托之路。是时文学相高,当途 者咸以推贤进善为意。上试制科于宣德殿,或下等者,即以笔抹 之至尾。其称旨者,必吟诵嗟叹;翊日,遍示宰相学士,曰:此 皆朕之门生。
3、公卿无不服上精鉴”(唐语林赏誉),得 意之情,溢于言表,俨然诗坛盟主。唐才子传载:德宗时,制诰缺人,中书两进除同,御笔不点,再请之,批 曰:“与韩姗”。时有与那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宰相请孰与, 上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潮也”,俄以驾部郎中知制诰。此条实为因诗得官的佳话。韩翔此诗经德宗金口玉言的“钦点”,辅以本领之传播,遂致身价倍增。元白的诗歌都曾为帝王所激赏,元稹去世时,白居易为其所 作墓志铭序说:“公凡为文,无不臻极,尤工诗。在翰林时,穆 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白居 易去世时,当时唐宣宗李忱刚刚即位,作吊白居易诗:“缀 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
4、易,造化无为字 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 度思卿一怆然。”诗歌充分表达了对白居易诗歌的欣赏与喜爱。 尤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一联,说明白居易诗 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土人交游与唐诗传播诗歌是最为简约而精粹的文学样式,在某种意义上,作诗是 一种对阅读的期待。唐代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光时刻,诗人创 作之时,多有寻觅知音的迫切愿望,存有对潜在读者的期待,因 而,唐朝文人多具有强烈的传播意识与传播动机。宋之问祭杨 盈川文宣称:“自古皆死,不朽者文。”杜甫对自己的诗歌传 播也颇为自信,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韦济“每于百 僚上,猥颂佳句新”。白居易在江州
5、时编辑自己诗集,有诗宣称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都对诗名远播充满了期 待。唐代长安拥有百万人口,是唐帝国最大的城市。对唐诗而言, 长安的社会空间云集了文化素质较高的读者群,是唐代诗人猎取 功名与诗酒雅集的双重舞台,也是诗歌最为理想的传播空间。长 安分布着众多的佛寺、道观、园林、亭台,乃至于街衢坊里等, 是文人活动的公共社会空间。以文化景观为中心,构成了诗酒唱 和的雅集空间和传播平台。文人雅集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 属于点对点的精准传播,传播效果非常显著。比方大慈恩寺作为当时的长安城东南名胜,是土人雅集的文 化空间,当时除了在塔上题诗,寺里还提供“诗板”供人题诗, 并加以收藏。在
6、科举文化中,“雁塔题名”是新科进士的荣耀, 白居易就曾有两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写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那一年考中了十七位进士,他是其中 最年轻的,感觉无比自豪。其实白居易是772年出生,那一年已 经二十九岁了。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的说法。二 十九岁在唐代士人进土及第年龄中,仍是非常年轻的。再比方天 宝H一载(752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高适、岑参、储光羲、 薛据和杜甫五位诗人同时登上大雁塔,看到风景如画,关中风光 尽收眼底,就分别写下诗歌。流传至今的有四首,除了薛据的诗 失传了,其余四个人的诗都流传至今。我们比拟这四首诗,杜甫 的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写得最
7、好。其中“秦山忽破碎,泾渭 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几句通过登临高塔的见闻 与感想,委婉地折射出当时在歌舞升平掩盖之下的政治危机,表 达了诗人对政治时局的忧虑和感慨,其他三人的诗都缺乏这种思 想深度。所以虽然五个人同时登上塔顶赏景作诗,虽然他们站在 同一个“地理高度”上,但他们并非站在同一 “心理高度”上, 杜甫在精神高度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次五位诗人同登慈恩寺赋诗,是长安城文人日常雅集一个 代表性个案。这样的雅集不仅发生在公共园林,也出现在皇宫与 朝堂之上。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的一次四人雅集,这次 杜甫也参加了。贾至、王维、岑参与杜甫在大明宫同朝为官,四 人互为酬唱,同
8、时留下“早朝大明宫”之作,可视为宫廷政治空 间的文人雅集。这四位当朝的士大夫,既是同列,又是诗友,当 时贾至官拜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重要官职,负有“代天下立言” 的重要责任,在四人中官位最高。所以他先写下一首早朝大明 宫呈两省僚友,这是唱和诗中的原唱,继而王维、岑参和杜甫 皆有和作,四位诗人的作品都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来,古代的诗 评家一直热衷于讨论这四首诗的优劣,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便称“右丞擅场,嘉州称亚”,施补华觇佣说诗认为“以岑 参为第一”,尽管诗评家和读者的口味可能有所不同,各有偏爱, 但比拟多的意见认为,王诗和岑诗相对而言略胜一筹,可谓并列 第一,贾诗第三,杜诗垫底。至于唐代文学史
9、上著名的文学流派与文学集团,其形成过程 也离不开长安的社会空间。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吴中四士、大历十才子、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咸通十哲等,多因在长安雅集 唱和而得名。唐代文士干谒成风,地位崇高的政坛与文坛前辈也乐于提携 后辈文人,留下很多佳话,这也可看作特殊形式的文坛雅集与诗 歌传播。晚唐孟启本领诗高逸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住在 旅店。诗坛前辈贺知章知道后去见他,请求李白出示自己的诗文。 李白拿出自己所写的蜀道难,贺知章读了之后,连声赞叹, 并送给李白一个雅号“谪仙人”。所谓“谪仙”,就是说李白其 人其诗不同凡响,乃是天上的神仙下到了凡界。于是,贺知章解 下身上佩带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大醉而归。由
10、于贺知章的影响力, 时间不长,李白就名动京师,他的作品引得“长安纸贵”。举子们为了榜上有名,进京后多方结交名公贵人,向他们投 献诗文以求赏识,谓之行卷。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大 诗人白居易进京赶考时,曾向官拜著作郎的文坛前辈顾况行卷。 顾况生性诙谐,喜开玩笑,由于翻开诗卷时,首先看到的是白居 易的姓名,就和年轻人开玩笑说:“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 长安作为唐代的超一线城市,生活本钱很高,要想“居”住下来 很不容“易”。然而翻开诗卷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两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击节赞叹:“有句如此,居 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于是尽力提携,使白居易很快 名震长安。其实这
11、个材料本身是大有问题的,据专家考证,白居 易初进京的时候,顾况已贬官饶州,在饶州和苏州一带活动,当 时其人并未在长安。不过,这那么故事经过幽闲鼓吹唐摭言 全唐诗话唐语林等书的辗转传抄,细节越来越丰富。“好 事者”在传播这个故事时,把地点放在长安,也说明在当时人眼 中,长安才是发生这类文坛轶事最合适的地方,因为唐代的长安 拥有诗歌的高端读者群,也拥有最具影响力的文坛“舆论领袖”。 按照现在新闻传播学的观点,传播者对信息价值有所谓“增殖效 应”。信息实质上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传播者的社 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传播的力度。唐代长安城云集了社会 等级较高的传播者,对唐诗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增殖
12、效应。唐诗在长安的音乐传播唐诗有很多篇章是所谓声诗,可以和乐而歌。声诗传唱的空 间从宫廷教坊到士大夫阶层,再到市井艺人,涵盖了官方与民间, 传播的层面极其广泛。在唐代长安这种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中,以 娱宾遣兴的娱乐方式传唱诗歌是唐诗传播的重要路径,口耳相传 是庶民阶层传播诗歌的重要方式。在人口密集的特定区域,口头传播是一种更为高效的方式, 通过歌舞等表演活动,让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从书斋走向市井, 可以在人口密集的社会空间传播久远。与书面传播相比,音乐传 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也更为广泛。在抄本时代,书面传播 也许是点对点的传播,而口头传播却可以实现公众场合的一传 多,因而效果特别明显。据辛元
13、房唐才子传记载,康洽“工 乐府诗篇,宫女梨园,皆写于声律。玄宗亦知名,尝叹美之”, 王之涣“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李益“风流有词藻,与 宗人贺相埒,每一篇就,乐工赂求之,被于雅乐,供奉天子”, 即为长安唐诗音乐传播的例子。王维之所以能主盟长安诗坛,除了长期生活于长安,诗风体 现京城诗的趣味外,他的诗以乐章的形式演唱于王公府第,应当 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旧唐书王维传载:“代宗时,缙为宰 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日: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 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可见代宗对 于王维的冠代诗名,印象最深者首先是听闻而来。王维的名作送 元二使安西原为送别之诗,被乐工谱为渭城
14、曲,又名阳 关曲阳关三叠,成为离席祖筵必唱之曲,凡长安送别皆歌 此曲,传唱不衰。至中晚唐更为流行,白居易常听此曲,谓“相 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李商隐也曾经“断肠声里唱 阳关”,其后历元、明、清,一直传唱至今,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的“千古绝唱”。任半塘先生唐声诗云:“盖声诗在唐,不仅表现于自发 之街陌歌谣、边戍唱叹、筵间酒令、柩前挽歌而已,亦不限于在 宫廷仪式或士大夫生活中始于乐舞有制作,有欣赏;犹赖市井廛 中之伎艺人,运其智慧与经验,不断劳动创作,演变出许多新体, 充分流行于民间,以益蔚成此业之繁荣。”可见声诗传唱的空间, 从宫廷到土大夫阶层,再到市井艺人,涵盖了官方与民间,传播 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代 长安城 诗歌 传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