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16.2 六国论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2 六国论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单元16. 2六国论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各类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对比论证等 方法。3、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 政策。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难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 西
2、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 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 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 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 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二)作者简介:2. CD(1)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 冤情。(2)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 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3. 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
3、会推行缓 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 样的。解析:1 .注意“经术以理为主”“诗赋以文为工”“所根者本也”所逐者末也”等分析, 前后内容是对称的;结合连词“而”分析,不应该放在句末,应该放在句首,所 以“而”前面停顿,排除A项、B项、D项。2 .C项,“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错误。“临御”,结合“务从宽大,为吏者又 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分析,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 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文中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3 .D项,“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 犯法”理解文意错误,结合“
4、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 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 罪,以厉百官”等分析,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确,做宰相的也是蔡确。4 . (1)“引”,安排,带领;“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定语后置句);明,申明。 “间”,空隙、间隙;“惨刻”,严酷苛刻;“趣”,古同“促”,催促、急促; “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5,管理的宽严向来是一对矛盾,要处理好“度”的问题,就像烹饪要处理好火候 的问题,老子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道理就在于此。【参考译文】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 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
5、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 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 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 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窦莘等人最 终被判无罪,天下百姓佩服上官均能主持公正。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 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 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 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 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
6、,别人就会竭力尽忠; 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 大理之外,其他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 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却 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汆粢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 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 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 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 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
7、 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 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 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 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J 皇 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 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 来告诫百官。张垛、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 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 被贬官。上官均说:“御
8、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有利于增长见闻。张舜 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J(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后来退休。七十八岁去世。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 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 利,明快酣畅,纵横牌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 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 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三)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表示所说的
9、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思厥先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一词多义】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律、都、全)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率领,带领)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遵循,沿着)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约、大概)子路率尔而对(轻率,草率) 善非兵不利,战不善(或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良的,美好的) 积
10、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亲善,对好)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友善地) 衡少善属文(善于,擅长) 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更加) 夜雪初霁,养麦弥望(满,遍)病日臻。既弥留(弥留:多指病重将死)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容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换,交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换)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地势平坦,平易) 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动词)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和,同,表示并列,连词) 与战胜而得者(跟,同,表示比较,介词)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11、?(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侍奉;礼待) 名词作状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按道理,从道理上讲)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在之后) 并力西向(向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形容词用作动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文言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夫六
12、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论点,并做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初步论证,巩固论点。第二部分(第2-3段),扣住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皆引用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证。第三部分(第4-5段),点出写作目的,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告北宋统治者要采取正确方针,坚决抵御外来侵扰。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初步探究1 .文章第一殳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明确:第一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 方面加以简要论证,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正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6.2 六国论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 统编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