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现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文考研网编辑部整理现代文学名作阅读指导鲁迅小说散文五篇1.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呐喊。全文由文言小序和13节正文组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署笔名“鲁迅”。作品通过一位“迫害狂”患者的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形象。通过狂人的自述,向人们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 狂人日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用现实主义来表现写实成
2、分,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而用象征主义来表现潜藏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我以为,除了要注意鲁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即对“吃人”(包括“被吃”)这个循环的食物链的发现之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结构上的反讽性。这种反讽性表现为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不再疯狂,重新回到“大众”的队伍中了,因此,“到某地候补”去了。这意味着狂人反抗的失败和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吃人的人”正夹道欢迎狂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这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联想到鲁
3、迅在呐喊自序中谈到的钱玄同来规劝自己从绍兴会馆里走出,寄托于醒转来的人们起来打破“铁屋子”,和自己答应“听将令”,并“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的“对希望的承诺”,鲁迅这篇小说乃至于他整个人文精神的起点和创作姿态实际上是“绝望”的。但绝望并没有使鲁迅走向虚无,而是更加绝决地战斗,表现出鲁迅式的韧性精神。联系到当代小说的创作,不妨可以读点残雪和余华。鲁迅关于“吃人”的主题仍在继续,鲁迅的血脉仍在流淌。2.阿Q正传阿Q正传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于北京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目,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1923年8月编入呐喊。全文共
4、9章。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跨越时空的不朽典型。小说通过对阿Q姓名、籍贯、行状的考察、描摹,和他恋爱的悲剧与引起的生计的危机,和在辛亥革命的风潮中从“革命”到“不准革命”的命运,以及之后被当权者作为杀一儆百的牺牲品的经历,反映了阿Q受压迫、受剥削、受愚弄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命运。作者用喜剧的形式来揭示悲剧的实质,成功地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和富有特征的心理描绘来显示人物性格和精神状态。小说中的阿Q和未庄的贫苦农民,虽然有改变自身生活处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觉悟,严重的精神胜利病,典型地揭示了这个历史阶段中
5、国人的精神面貌,写下了一段中国人的心灵史,说明了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节选部分主要侧重精神胜利法和由此导致的悲剧性命运。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对中国国民性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呐喊自序中所提及的“幻灯片”事件,使鲁迅进一步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家,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因此阿Q正传可以看成是鲁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国民弱点和病根的最突出和最深刻的艺术体现。所选部分主要是突出那些能够体现阿Q精神胜利病的种种场景,一个失去了内心自我的
6、阿Q,怎样依靠着本能在生活着,甚至死到临头,还在想着如何去扮演看客们所要求的角色,生命对于“文化”的要求竟然是那样的毫无意义。尤其是最后一幕关于庸众的群体的集体表演,似乎更值得我们注视。3.肥皂肥皂发表于1924年3月27、28日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彷徨。全篇约九千字,表现了鲁迅在面对他所描写的人物时所呈现的讽刺态度。作品讽刺之深,真是刺刀见红。在这个短篇小说中,作者讲述的是一个叫“四铭”的封建卫道者,因为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女乞丐,认为这是“孝女”,听到流氓说“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一洗”后,他忍不住买一块肥皂回家,希望自己的太太也“咯支咯支”搓一搓;恰巧在药房里买肥皂时,遭到
7、店员和洋学生的讪笑,骂了他一句“恶毒妇”;回到家逼着儿子查字典,吃饭时看准一块菜心想去伸筷,却被儿子夹去了。于是就教训儿子不孝鲁迅的肥皂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讽刺小说。整篇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细写四铭的行状,“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暴露出了他龌龊的灵魂。四铭是“昌明国粹”、力挽颓风的伪道学,是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阅读这篇小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他。一是作为封建卫道者的四铭,曾经也“奉旨维新”,提倡过学堂,现在又和何道统、卜薇园一类的封建遗老结成同党,同流合污了,他们反对新文化、咒骂新学堂,成立“移风文社”,上文“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表现出公开的反动性;而另一方
8、面,他又将自己的儿子送进学堂,家里也有金边的英汉词典,还责怪儿子读英语不能“口耳并重”奇怪的组合,使这个怪胎的形象分外鲜明,而作者的讽刺也由此表现得分外深刻;二是作品并没有正面展开四铭的反动行为,却用讽刺的放大镜来透视他灵魂深处的丑陋。作品的主要成分是写四铭买肥皂回来后,在家里的一系列表演,写出了他的虚伪和肮脏内心。两个层面由肥皂孝女而关联起来,把前者四铭的道貌岸然和后者四铭的男盗女娼并举描写,起到了强烈的而又漫画化的效果,突出了讽刺意味。4.影的告别影的告别1924年12月8日发表于语丝周刊第4期,后收入野草。它是一则鲁迅先生自我心灵剖析的记录,主要借助“影”的独白来直接抒发自己在明暗之间彷
9、徨的思想情绪,通过影的生存的两难,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人的影子向人来告别了,因为影子不愿意存在不明不暗的境地,尽管它十分明白离开了人,自己势必是无法生存的,光明和黑暗都将把它消灭,但是它依然还是不愿意彷徨在光明和黑暗之间。执着于现实,为别人换得光明,这是鲁迅绝望后的抗争姿态,也是鲁迅人文精神的起点。同时我们对光明的理解,似乎不应该用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光明”,而应该理解为对于将来的一种承诺式的希望,鲁迅从写狂人日记里的“救救孩子”开始,到药里的花环,都有一种“听将令”的对于将来的承诺,但这种承诺逐渐被鲁迅认识到其中的虚妄,因此在这里,影子自然是要告别了。通过影的告别,我们深入到鲁迅的
10、内心深处了解了鲁迅,认识了一个内心矛盾着的、执着于现实的鲁迅。5.示众示众发表于1925年4月13日北京雨丝周刊第22期,后收入彷徨。这是一篇独具异彩的小说。写一个十一、二岁的胖孩子馒头店的小伙计,还有陆续出场的18个人物他们都没有姓名、没有性格特征,只有外貌和行动举止,这群萍聚云散的陌路人成为首善之区西城马路上来去匆匆的“过客”,他们汇集到一起看“示众”,可他们也被鲁迅“示众”于大庭广众之中。通过这次“集体示众”,鲁迅为我们揭示了国民麻木的劣根性。鲁迅的绝望是他人文精神的起点和支点。对家族、血缘,特别是对传统和现实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体验,构成了他的绝望的姿态。这里就又集中到鲁迅长期关注
11、的一个核心“国民性”。因此贯穿在鲁迅几乎所有作品中的形象系列麻木、愚昧的庸众的形象系列,读这些段落,我们如果联系狂人日记中的赵贵翁、路人、青年人包括孩子,以及那狗;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以及未庄和城里的闪动着狼一般眼神的看客;药中的看客和茶客们等等,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都成为迫使狂人“狂”而又“病愈”的根源,都是中国长期以来难以前行的根源了。这篇小说可以说是鲁迅小说中比较特殊的一篇,它没有完整的故事,人物的性格也不是分明的,甚至人物连姓名也故意隐去,作者就是在塑造一个群像,就是在故意消解一切可能引起看客兴趣的动因,因此看客们的举动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纯粹是在无聊中寻找刺激的行为了,这样一来就
12、使这个“示众”的场面本身具有了典型性,使得全体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那么疗救和启蒙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执笔:江苏电大副教授 钱旭初)郭沫若诗四首6.地球,我的母亲地球,我的母亲!创作于1919年12月末,发表于1920年1月6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最初发表时共24节,收入女神时删去最后两节。这两节诗是:“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要报答你的深恩,/我要把我自己的血液来,/养我自己,养我的兄弟姊妹们。/地球,我的母亲!/那天上的太阳你镜中的虚影,/正在天空中大放光明,/从今后我也要把我内在的光明来照照四表纵横。”地球,我的母亲!写得浪漫纯真、情深意切,是女神中比较优美别致
13、的一类诗。如果说,凤凰涅槃是从泛神论的地心中爆发出的火山,那么就应该说,地球,我的母亲!是从泛神论的温床里滋生出的奇花;天狗代表女神气势雄伟的一面,地球,我的母亲!展示女神风景秀丽的一角。 对母爱的歌颂、向往,是冰心小诗的特色之一。她在春水一0五中咏叹:“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在繁星一五九中,她再次歌唱:“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精美,“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地球,我的母亲!也歌颂母爱:“地球,我的母亲!/天已黎明了,/
14、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地球,我的母亲!/你背负着我在这乐园中逍遥,/你还在那海洋里面,/奏出些音乐来,安慰我的灵魂。”笔调汪洋恣肆,新鲜、净朗、祥和、博大的母爱时空使人感到“体之周遭,随处都是乐园,随时都是天国,永恒之乐,溢满灵台。”(序) 地球,我的母亲!是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五四”圣母图:玉立于诗行之上的地母沐浴在曙光初照之中,晨风吹拂之下,那么崇高温柔,那么仪容动人。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是一个呼唤巨人的时代,“地球,我的母亲”可以视为这个时代献出“卡冈都亚”的圣母。 现代德国最优秀的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创作的单幅石版画面包塑造了一个“震动了艺术界”的母亲形象:饥
15、饿的孩子急切地拉着妈妈要东西吃,而贫穷的母亲两手空空,毫无办法满足孩子们最起码的要求,揪心的母亲只能背人饮泣。诚然,这种“再现”的艺术,这个感染力很强的受难的圣母像,具有鲁迅先生所说的“愈看,而愈觉得美,愈觉得有动人之力”的艺术境界,对于揭露现实的黑暗,表现旧世界的水深火热,无疑是极有审美价值的。然而,它毕竟是个现实而沉重的“画题”。地球,我的母亲!则是“表现”的艺术,诗情画意完全是由诗人“抛舍自己”而生,是个理想而轻松的“画题”。它属于“五四”时代精神:清新、明朗,乐观、进取。 泛神论的自然观使诗人将“地球/母亲”推崇到至尊至圣的地位,所产生的美学效应令人击节:它既揉进了“五四”反封建的时代
16、内容,又创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童话世界。走进女神,这种秀丽风景常使人流连忘返。7.凤凰涅槃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1月20日,发表于同年2月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凤凰涅槃为6章,即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可分成三个段落:一是序曲,写凤凰采集香木、准备自焚的情景;二是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写凤凰自焚前的歌唱,倾诉了长期郁积在胸中的辛酸、羞辱和愤懑,表达了与旧世界同归于尽的决心。同时,还通过一群凡鸟的丑恶、滑稽的表演,来反衬出凤凰高尚的灵魂,其中,凤歌和凰歌是全诗的重心;三是凤凰更生歌,表现了新生命的诞生,也象征着祖国新生,是全诗的高潮。凤凰更生歌分为“鸡鸣”
17、和“凤凰和鸣”两个部分,本书节选后者。凤凰涅槃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主要流行的有两个,一是学灯上的初版本,一是收入女神后,于1928年的修改版。本书选用的后者。 五百岁的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凤凰涅槃采用这一传说,表现希望古老中国新生的理想。其中,凤凰的涅槃,是抒情主人公个人的涅槃,也是中华民族的涅槃。用郭沫若自己的话来说,它“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这里所说的“我”,既是诗人自己,也代表了当时无数进步的青年。追求新生,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共同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是和整个民族解放的要求完全一致的。可见,诗中凤凰形象的内涵极为丰富。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郭沫若
18、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郭沫若自己也说过:“我在年青时候,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倾向于实业救国。那时对宇宙人生观问题搞不通,曾有一个时期相信过泛神论。在我的初期作品中,泛神论的思想是浓厚的。”的确,“从思想、感情来看,女神是从泛神论中爆发出的火山”(楼栖论郭沫若的诗)。换句话说,泛神论是郭沫若“五四”时期世界观的哲学基础,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得心应手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或者说,正是泛神论酿成了女神的独特底色。在凤凰涅槃中,我、你、他、我们、他们、火、凤凰的和谐一致,翱翔欢唱,即为泛神论的功劳或美学效应。人们“把郭沫若的名字位置在英雄上,
19、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与同情。”(沈从文论郭沫若)。 凤凰更生歌是凤凰涅槃的火山爆发式的结尾,也是该诗中泛神论特色最明显突出的本文所在。文本中那些想象丰富、热情横溢、具有无限艺术魅力的诗行原是泛神论催生出来的。8.炉中煤 炉中煤创作于1920年1、2月间,与凤凰涅槃同时发表于1920年2月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五四运动爆发时,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恨不得插翅西飞,立即投入祖国的怀里。诗人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创造十年,沫若文集第七卷第64页)。诗人以煤自况,使这一情感得到充分体现。 爱国主义是“五四”运
20、动的根源或基本内容,是女神的诗魂。对于“五四”以后的祖国的歌颂,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的殷切期望,是郭沫若呈献给“五四”运动的最美好的诗情,也是贯串女神全书的基本精神。炉中煤象征“眷念祖国的情绪”,为“她”“燃到了这般模样”。燃烧的感情、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抒写得非常现代,十分动人,是一首既冷静又热烈、既婉约又豪放的“五四”情诗,是女神中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得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 思乡爱国的诗作,炉中煤不是第一篇,也不是最后一篇,但却是最具特色的一篇。首先,它是用情歌、恋歌方式来表现眷念祖国的情绪。在我国的新诗创作中,一般都把祖国审美为“母亲”。因而写得很“理智”,很庄重,表达的是一种敬爱之情。炉中
21、煤中的祖国则是“年青的女郎”、“我心爱的人儿”,因而写得很“冲动”,很亲昵,传递的是一种“燃烧”之情。其次,是煤的意象新鲜、生动、恰切,颇具现代感。煤的颜色是黑的,来自“地底”,与受迫害的“黑奴”形似且意似。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燃烧发出光和热的功能,能浑然熔物、情、理于一炉。郭沫若用以上富于独创性的艺术手法把“五四”青年的爱国激情抒写得既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缱绻,又有“乱石崩云,惊涛拍啊岸,卷起千堆雪”的壮怀激烈,使诗“雄”“丽”并存。 20世纪20年代,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在美国写了不少思念祖国的诗篇,不无脍炙人口。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22、,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闻一多追求诗歌的精巧性,艺术的网编织得十分细密,把爱国主义激情蕴含在谨严的格律里。忆菊、太阳吟等诗,抒写身在异域有无家可归之感的憔悴游子思乡的九曲回肠,整饬凝练,含蓄深沉。郭沫若则“只想当个饥则啼、寒则号的赤子”,追求“黄河扬子江一样的文学”,“滚滚而流,流出全部之自我。”主张诗要“直写”,主张直抒胸臆的“裸体诗”。“作起诗来”,“任我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让感情的岩浆自由奔突。其炉中煤就是在感情异常冲动的状态下写成的,内心丰富强烈的情感完全以直接呼喊的方式来表达,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此后,集新诗艺术之大成者艾青写了一首感人至深
23、的我爱这土地,饱蘸忧郁和泪水抒发爱国之情,更属不同美学形态范畴。 “慧眼识英雄”,宗白华一见到炉中煤,当即指出:“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致郭沫若,三叶集第26-27页)。 在爱国主义诗歌的园地里,炉中煤具有着一种不可重复的艺术美。9.天狗天狗创作于1920年2月初,发表于1920年2月7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在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是郭沫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 “在1919年与1920年之交的几个月间,我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象生了热病一样,使我作寒作冷,使我提起笔来战颤着有时候写不成字。我曾经说过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便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学 名作 阅读 指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