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翰一对一》粤教版必修一(上邪,饮马长城窟行)教案.doc
《《京翰一对一》粤教版必修一(上邪,饮马长城窟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翰一对一》粤教版必修一(上邪,饮马长城窟行)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汉乐府两首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 了解关于“乐府”的知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来鉴赏诗歌。意象的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一、 写作背景上邪,亦“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这是一篇女子自誓之辞,连用五件不可能有的事为誓,用以表示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叙写五事,或用三言,或用四言,语句跌宕,毫不露排比的痕迹,生动而深刻地展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饮马长城窟行,又名饮马行,最早见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瑟调曲。这是一首闺妇思夫的诗,上半写闺妇因丈夫久出不归,日夜怀念的孤凄之情;下半写闺妇接读丈夫来信时的惊喜情状。本诗情切
2、语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二、作家作品“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
3、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解题上邪:犹言“天啊”。 这是一篇女子自誓之辞。饮马长城窟行,又名饮马行。本篇未涉及在长城下窟泉饮马之事,应是用原曲调填写的歌辞,内容是写妇女思念征夫。识记要点“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三、重点字词1字音 雨(y
4、) 饮(yn) 2字形 展转:亦作“辗转”3字义 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尺素:指书信。古人写信是用帛或木板,其长皆不过尺,故称“尺素”或“尺牍”。 双鲤鱼:指信函。古人寄信是藏于木函中,函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
5、,一盖一底,所以称之为“双鲤鱼”。按以鱼象征书信,是我国古代习用的比喻。字词巩固“雨”在这里作动词,降下,落下。读y。教材优化全析整合感悟一、 内容详解上邪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 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
6、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已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
7、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结构网络主人公的愿望: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上半写闺妇因丈夫久出不归,日夜怀念的孤凄之情;下半写闺妇接读丈夫来信时的惊喜情状。二、技巧鉴赏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现存的汉乐府民
8、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如:上邪是热恋中的情人对于爱情的誓言。这首诗写得很简单,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诗中主人公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示
9、爱对方一直要爱到世界的末日。诗经中即使最强烈的表达,如唐风葛生所说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比较之下,也显得平静而理智了。 第五,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如枯鱼过河泣中的枯鱼(鱼干)竟然会哭泣懊悔,并会写信给其他鱼类,告诫它们出入当心;战城南中的死者,竟会对乌鸦说话,要求乌鸦为他嚎丧;上邪所设想的一连串不可能之事,都有“异想天开”之妙。它的比喻也常常出人意表。这种生动活泼的想象力,是先秦诗歌和汉代文人诗中较少出现的。第六,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言体越来越占优势。 杂言体诗在诗经中已有,如式微、伐檀等篇。但诗经中这种诗为数甚少
10、,在大量的四言体诗中,显得很不起眼,而且就是杂言体的诗,句式的变化也较小。楚辞中的多数作品,句式也不是整齐划一的,但总是有些规则,大体上以五、六、七言句为主。汉乐府民歌则不然,它的杂言体诗完全是自由灵活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字的都有。应该说,民歌的作者,只是按照内容的需要写诗,并不是有意要写成这样,也就是说,并不是有意要创造一种新的诗型。但它的杂言形式,确实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和艺术表现上的灵活生动之便。所以到了鲍照等诗人,就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乐府的杂言体,以追求一定的效果;到了李白手中、更把杂言体的妙处发挥到极致。于是,杂言也就成为中国古诗的一种常见类型。 技巧拾零古典诗词
11、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菊花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以表达爱情。 鹧鸪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京翰一对一 一对一 粤教版 必修 饮马 长城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