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论语》中的孔子形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跃在《论语》中的孔子形象.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活跃在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摘要:不同的历史时期,孔子在人们的心中的地位存在着天壤之别。人们多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改造甚至重塑孔子形象来为自己服务,从而使孔子形象发生了一系列变异。天然的孔子已无从寻觅,幸好还有论语。论语所记孔子言行历来被认为是有关孔子的最可信的资料。孔子的形象通过其零星而鲜活的语言以及栩栩如生的行动而活跃在论语中,这篇论文中,我凭借论语中孔子的言和行的碎片解读出一个自强不息却无甚建树的政治家、一个与时俱进却生不逢时的平民思想家、一个成就斐然、泽被万世的业余教育家。关键词:孔子 形象 政治家 思想家 教育家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有谁比孔子更卓尔不群的呢?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孔子在人们的
2、心中的地位存在着天壤之别。无论是帝王还是草民,官吏抑或隐者,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解读孔子,人们眼里的孔子便神秘起来。要想对林林总总、千差万别的孔子形象正本清源,论语无疑是最初、最本真的源头。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探究,来解读孔子形象。一、多角度的描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上,孔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当孔子带着些许遗憾从历史的舞台上谢幕之后,其弟子们为谢恩师建造了另一个永远的舞台论语,让孔子在舞台上深邃地思考、不停地奔走、深情地宣讲。也让我们有幸从多角度看到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孔子形象。1、直录言事对于论语为何要采用直录的方式成书,文学界历来有所论述。鲁迅等人认为是由早期儒
3、家的思想家主张决定的,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从“儒者崇实”的思想特征出发,指出论语“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直录风格;也有学者认为,直录是孔子死后,弟子们在编纂时各种倾向折中妥协的结果。不论是何种原因,总之,我们从论语中看到的孔子是一个比较原生态的孔子。书中不仅记录了文质彬彬、意气风发的孔子,也记录了“累累若丧家之犬”的落魄的孔子;不仅记录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温和敦厚的孔子,也记录了小题大做斥昼寝的学生为“朽木、粪土”的粗暴、苛刻的孔子。正是由于编者没有过多地根据自己的主观好好恶对原始素材进行剪裁删改,坚持直录其言、直录其事的成书风格,我们才有机会发现立体多棱的孔子形象。2、编者的视角应该
4、说,论语的编纂者并没有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自觉意识,但由于他们十分熟悉所写人物的一切,又设身处地地写人物言行,不经意间塑造出了一个生动饱满、具体可感的形象。作为与孔子形影相随的弟子,他们毕竟处于前台,看得更清楚,有时就直截了当地将看到的告诉了我们。如论语 乡党: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些表现孔子个人生活场景的内容由编者以旁白的方式呈现出来。3、同时代人的视角如果说站在孔门弟
5、子的角度看孔子有可能会因“身在此山中”而失真的话,那么孔子同时代的其他人则应该会旁观者清,论语也提供了这样的视角: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描绘的是自己的恩师,作者还是做到了不粉饰、不隐恶,把时人对孔子正面、负面的评价统统照实收录,这样,阅读论语就有了多角度的视觉。二、活跃在论语中的孔子论语作为孔子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辑录,从书名可以看出,是一本以记言的书。纵观整部论语,书中所录,大多是简短的语言片断,一般每章仅数十字,或直陈己见、或互动讨论、或席地闲聊,书中孔子的语言大体
6、上可作如下分类:1、饱含哲理的语言孔子的很多言语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概括出哲理,凝练隽永、耐人寻味,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由水之东流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万物的变化,后者由松柏常青象征坚贞的品质,都在具体的形象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和诗意;再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用山、水类比描写仁、智,有说不尽之意,人人都能从中读出一个乐山、乐水的人生感悟;又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多么深刻、奇巧的比喻,把宣扬“为政以德”这样严肃的话题情趣化了,讲述了深刻的哲理而不失审美趣味。孔子没有宏篇大论,多为
7、片言只语,但往往言约意丰,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其中很多看似漫不经心、有意无意中道出的话今天已经凝练为成语、熟语,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本是孔子点评诗经的话语,对于诗经是不是真的“思无邪”暂不讨论,但“一言以蔽之”确实成为了很多人的口头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是孔子自述的个人履历,但在以后的汉语语汇中,“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很快成为路人皆知的词语;“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想不到“见义勇为”这句至理名训也源于孔子。类似这等生动传神,至今还散发出无尽生命力的词语在论语中可谓比比皆是,“是
8、可忍,孰不可忍?”、“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过犹不及”、“举一反三”、“无欲则刚”、“当仁不让”、“文质彬彬”等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都 源于论语,源于孔子。2、诗情画意的语言论语中,还有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子,长短参差、错综变化,造成纡徐婉转,抑扬唱叹、诗情画意的效果。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前一段给人以循循善诱之感,后一段表达了无限崇敬之情;前一段语气舒缓流畅,后一段节奏跃宕顿挫。如此文采斐然、华美绚丽的
9、语句,显然不仅是在说明观点,而是情之所动地作诗了。再看雍也第六里面的一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本来要把这件事讲清楚可以节约很多笔墨,只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就足够了,而论语硬是用了两个“贤哉”,三个“回也”。可谓一唱三叹,同时,还插入“人不堪其忧”,这表明作者不惜用文学的手法,把孔子的语言渲染得诗意盎然,有如春风化雨。3、直白浅近的语言并不是孔子每句话都那么深邃而有哲理,也不是每句话都富有诗意,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一些平易浅近的话语,其中一些反映孔子日常生活琐事或与弟子闲聊的句子,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孔子打开另一扇窗口
10、,从中让我们看到孔子朴实、从容的一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中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屋建瓴、高深莫测吗?恐怕大多数读者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平易如邻居的长辈在教育自家的孩子吧。当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短短十字也确实奠定了学问中做人的根基,其深刻性不用怀疑,也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再伟大的理论也能用明白如话家常的语言来表达。“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从这些话语里,让我们读出了一个平民化的孔子。4、严厉怨怒的语言孔
11、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儒者,这一点无疑是人们的共识,他一生温和敦厚地追求自己的政治思想,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正因为如此,论语中记载的几处孔子愤怒的语言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其中的一次是因为“宰予昼寝”,其余大多是当时一些越礼行为惹恼了孔子: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想不到一向和颜悦色的孔子,也有大发雷霆的时候,这一论语中极其难觅的记录,让我们了解到孔子严厉的一面。其它几次愤怒,倒真是孔子所“一以贯之”的,现在还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他对越礼行为的深恶痛绝: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
12、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明目张胆的僭越行为,孔子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滿;“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哪怕对方为一国之君,无耻无聊到看不下去的地步,孔子也会不留情面地鄙视;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无序,孔子痛心疾首,已经愤怒到当面斥责当权者的地步;“道不行,乘桴于海”,面对年岁有加,宏图难展的困厄,孔子终于发出了一声揪心的叹息。5、细致的描摹论语中虽为语录体,但它在记言的同时,也写人叙事。“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升车,必立正,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等等。透过这些片言只语,仿佛看到一个思想深沉、举止端庄、恪守礼法、
13、固执得几近迂腐的儒者形象。三、论语中孔子形象的文学化不读论语,就无以真正地理解孔子,读了论语,了解的必然是文学的孔子。论语里孔子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是自强不息。年轻时,他好学上进:“十五而志于学”、“入太庙,每事问”,不断进修德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说,“自强不息”是孔子性格特征的主线。另外,还可以用“温文尔雅”、“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谦和宽厚
14、”、“恭善仁爱”等词语来描述孔子的性格。但孔子也有个性、有脾气、有缺点,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史书上的孔子形象要比论语完美得多,司马迁对孔子有高山仰止的崇敬,史记不仅将孔子尊为“世家”,而且司马迁直接将孔子推上了“至圣”的殿堂。史记 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负面形象及孔子的私人生活细节基本上只字不提,这样做实际上就屏蔽了孔子形象的部分侧面。相比之下,论语中的孔子显得最活跃、最丰满,也最真实。我们通过阅读论语,透过论语,把一个不同侧面的孔子拼成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形象。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说论语中孔子的职业是教育家可能不会有人反对,他教育思想的精髓比如“因材施教”、
15、“有教无类”、“不愤不启”、“教学相长”等等,至今仍然是教育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显然,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成就最高、最炫目,称之为“万世师表”并不为过分,但从论语中可以看不出,孔子的学和教通常是在奔走政事的间隙进行的,尽管成就辉煌,但只能算一位成功的业余教育家。大多数人论及孔子总是先教育后政治,甚至只讲教育不谈政治,我想抛开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物观,比较一下孔子。经过笔者粗略统计,发现论语中,孔子谈政治的条目远超过谈教学,而且分布最广,如今流传的论语,凡20篇,篇篇皆有谈政治的章节,加上个人修养中涉及政治的章节,近全书的一半。由此可见,政治才是孔子一生事业的主轴,也是孔子一生难以却怀的心结。孔子几次戏言
16、,一会儿要“乘桴于海”,一会儿要“居九夷”,还有“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的心声吐露,都是内心底处政治家实践渴望的强烈折射。为了实现心中如火一般的从政理想,孔子明明知道卫灵公“无道”,还是在卫国呆了最长时间,期间为了去见卫驜公的夫人南子,又被子路疑心,只好狼狈地对天发誓。说到底,都是政治上惹的祸。当然,由于不肯放弃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孔子并没得到多少一展宏图的机会,终生徘徊在春秋末期的政坛边缘,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不成功的政治家仍然是政治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尽管从政的欲望像火山一样澎湃热烈,但“天下无道”,热情最终慢慢冷却,孔子生前不受重视的思想却成为历代帝王、士大夫的必修课。在漫长的封建
17、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有的从孔子那里学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的则学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思想中,一些矛盾对立的成份都在后世有了生长的土壤,孔子成为思想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论语以富于文学性的经典成为后世探究孔子的重要源头,孔子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文学形象的某些性质。至此,我用论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大致勾勒出一个历史尘埃掩盖下真实、鲜活的孔子:一个业绩平平的职业政治家,一个生不逢时的思想家,一个泽被万世的业余教育家。参考文献:1 李泽厚 论语今读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2王月光孔子的人格,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2007年第3-4期3杜莹论语中孔子的形象,陇东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4林存光旷世大儒孔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5伍晓明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6陈金文孔子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5月7孟庆祥 孟繁红孔子集语译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