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怎样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怎样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阅读教学中怎样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地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也失去了阅读兴趣,从而大大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有效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就得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不断地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阅历,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一、激发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其积极思考,提高阅读效果,高效益的阅读总是跟强烈的阅读兴趣联系在一起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过程总是从兴趣开始的,教师的全部教学技巧都要服务于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否则,即使“落花”再有意,“流水”也无情。教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自己的语文水平
3、、教学水平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示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若是自己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懂,写不通,没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去教会学生?大凡在语文教学中有突出成绩的老师,他们都有广博的知识,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那种厚重的知识底蕴,才能把一篇篇课文上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深受感染和影响。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因地制宜。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围绕“金钱的魅力展开讨论,学生兴趣盎然,说出了金钱在很多方面的魅力,然后我再让学生去读书,看课文中的金钱具有怎样的魅力。这样,学生都能专心地去读书,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
4、人的诱惑力。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准备一只盛满水的大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把塑料匙、一碟食盐和一个鸡蛋,课堂上先让学生做实验,想办法让鸡蛋浮起来。语文课做实验本身就调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不断加盐使鸡蛋漂浮的过程更是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理的极大兴趣。通过做实验还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知,让学生亲自领略到发现真理的乐趣,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较轻松的获取新知识,也就不觉得学习语文枯燥乏味了。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威尼斯商人,然后让学生讨论、评
5、价电影中的人物,梳理电影中的矛盾冲突,再去读书。学生看完电影后,对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已经兴趣盎然,急于在书中找到答案,于是读书时的注意力就非常集中,阅读效果非常明显。 总之,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学生阅读兴趣的不断提高,必将促进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最终对语文的学习也将兴趣很高,有效读书就可以轻松地实现。 二、民主集中,挖掘阅读教学潜能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灌进去的,学生的能力、品德也是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主体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最忌讳强行灌输和包办代替,教育最需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而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
6、普遍存在的最大毛病,恰恰就是强行灌输。有些老师非要把那点知识掰开揉碎了“喂给”学生,这让许多学生在听课时几乎用不着主动思考,于是就出现注意涣散、感到无聊和厌倦的现象。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再给予批评指责,就很容易让一些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就是过度教育引起的负效应。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学生的地位有了一点改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可学生还是在老师划定的圈子中活动,没有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参与的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从工厂走到学校时,是不会教中学的,但一年多时间,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一个
7、重要原因,就是他经常与同学们商量,教什么,怎样教。在一些心里没有底的问题上,他总让同学们举手或投票表决,确定怎么办,这就避免了脱离学生实际的较大的失误。同时又获得了学生的自觉、热情的支持,因为学生都有维护自己选定的方案的心理。比如:作业究竟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还是由老师统一?单元或平时测验是进行,还是不进行?作文是同学互批,还是由教师批?日记是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教材分析是假期写,还是开学写?这些较大的问题,他都和同学们一起商量,需同学们举手或投票表决后,再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办。这样时间一长,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魏书生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
8、惯。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在于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究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在教学课文藤野先生时,我提供了两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即:1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2鲁迅为什么要离别藤野先生?这两个问题只是一个引子,我没有囿于问题的解决。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时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就是在这种任务驱动式的质疑与合作探究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的。 有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把
9、对上课内容的选择权都交给了学生,或者让学生排出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 三、走出课堂,开拓阅读教学空间 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解说中规定,学生应该经常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
10、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一开始往往比较盲目,读些什么书、怎样去读,读时要做些什么工作一切都无从下手,这时语文教师就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他们逐渐提高,指导的角度有以下几点: (1)选择性。指导学生读书的范围尽量拓宽一些,不能只读文学书,凡对自己有益的书都应该读,从多方面吸收营养,还要让他们懂得所选的书不但思想内容要好,适合青少年独立阅读,而且语言文字也要好,经得起推敲和品味。 (2)计划性。课外阅读配合课内语文学习,可以从课文体裁、题材、内容及写作方法等方面考虑,也可以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考虑,如初一学生年龄小,可以向他们推荐童话、寓言等;初二着重进行志趣、
11、理想等教育,可以多读些名人传记、青少年修养、政治和科普读物;初三学生可以读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选本,还可以读些评论性文章和书籍。(3)有方法。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将终身享用不尽。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扩大阅读中去,举一反三,提高能力。还要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做摘要、做卡片,写内容提要、写读书心得和进行专题评论等。当然,还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书中的目录、序和跋、注释、提示等。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中,老师如能给予他们这些指点,无疑是给他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能使他们的阅读循序渐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我经常在班级组织召开故事
12、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心得体会、编辑班级手抄报等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此,我在班级还成立了读书角,把同学们的课外书都收集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交给学生网上阅读的方法,成立网上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交流网上阅读的体会。由于有了阅读兴趣,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得到了保障。 四、学以致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读是从外到内的吸收,写是从内到外的表达。它们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互逆过程。没有吸收,也就没有表达。为使学生更好地吸收写作的“营养”,我们一是努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读写结合;二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作
13、文内容。课堂教学中,老师把讲读分析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基本模式为:审题揭示中心分析材料列出提纲讨论写法。课内尽量减少繁琐分析,节省时间用于探讨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用语言表达的。至于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的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在课外借助工具书解决。但对教材中的精彩段落,老师则是紧抓不放:一是朗读品赏,二是指导背诵,三是进行仿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将教材中学到的观察和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篇的基本功迁移到习作中去;二是要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 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走出重选文教学,轻写作训练的误区,是构建学生语文素质合理化的基础性、全局性的工程。
14、减少选文篇目教学的课时,增加学生写作训练的时间和写作训练的量,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我的教学宗旨是,一篇文章的教学时间大致要求2课时完成,较长且难度大的文章不超过3课时,将剩余的课时用于写作教学,使学生每学完一篇选文,按指导要求仿写一篇自作文章。每学期共完成作文训练量在30篇左右,字数达到2万字左右,确保学生语文核心综合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研究性学习,我们可以对“读写结合”作新的尝试。(1)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阅读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展开研究性学习。如学完济南的冬天后,布置写作(济南的冬天)和(宿迁的冬天)之比较
15、。(2)评价鉴赏。即对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或课文,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品头论足、评价鉴赏,阐明自己的观点,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浅析(背影)中的人情美。 (3)观点争鸣。即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学习。如(孔乙己)主题之我见。 (4)专题研讨。即让学生就某方面问题大量查阅资料充分准备,撰写专题小论文。如古代诗人笔下的“蝉”。 (5)社会调查,即采用“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研讨。如广告词使用规范状况的调查。 (6)学科融合。即抓准本学科与其它各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阅读其它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撰写研究小论文。 确立有效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任务。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从实效性、实惠性、实在性等角度着眼,扎扎实实地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这样学生才会具有爱读、会读、善读、乐读的情感倾向,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