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教学大纲2014修订(共11页).doc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教学大纲2014修订(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教学大纲2014修订(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Accuracy Theory and Data Analyses)课程编号:(根据选课系统中编号填写)学 分:3学 时:45 (其中:讲课学时:39 实验学时:6 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测试技术、信号分析和处理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教 材: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费业泰,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高等学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机械类专业、信息类专业和其它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测试与实验数据处理的
2、基本理论与方法,正确估计被测量的值,科学客观地评价测量结果,并根据测试对象的精度要求,对测试与实验方法进行合理设计,为后续专业课程及实验环节奠定理论基础。二、课程对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支撑1.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5和毕业要求6;2.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5中的指标点1: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法律基础知识,占该指标点达成度的30%;3.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5中的指标点3: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把握国内外测量控制与仪器相关的标准、规范和技术变化,占该指标点达成度的20%;4.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6中的指标点3:能够对测控
3、系统和仪器工程的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占该指标点达成度的30%。三、课程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1. 教学内容(1)研究误差的意义(2)误差的基本概念A. 误差的定义及表示法B. 误差来源C. 误差分类(3)精度 A. 精度的基本概念 B量值的传递、标准与准确度等级(4)有效数字与数据运算A. 有效数字B. 数字舍入规则C. 数据运算规则2. 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了解并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包括误差的定义、来源及分类等;(2)了解精度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的表示方法,了解量值传递、标准与准确度等级的概念及相关法规等方面的知识;(3)掌握有效数字含义、数字的舍入准则与数据运算规则,能
4、根据精度要求准确表达测量数据3. 重难点 (1)能正确分析误差来源;(2)测量误差按误差性质的分类处理;(3)能准确表示有效数字;(4)了解量值传递、标准与准确度等级的概念及相关法规第二章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1. 教学内容(1)随机误差 A随机误差的产生原因 B正态分布 C算术平均值及测量标准差 D测量的极限误差 E不等精度测量 F随机误差的其他分布(2)系统误差 A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 B系统误差的特征 C系统误差的发现 D系统误差的减小和消除(3)粗大误差 A粗大误差的产生原因 B防止与消除粗大误差的方法 C判别粗大误差的准则(4)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实例 A等精度直接测量列测量结果的数据处
5、理实例 B不等精度直接测量列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实例2. 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掌握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了解并掌握三种误差的性质及其处理方法;(3)掌握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达方法;(4)具有根据相关标准合理地处理测量数据并正确地表达测量结果的能力3. 重难点 (1)三大类误差的特征、性质以及减小各类误差对测量精度影响的措施;(2)等精度与不等精度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3)测量数据的处理与结果的正确表达第三章 误差的合成与分配1. 教学内容(1)函数误差 A函数系统误差计算 B函数随机误差计算 C误差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系数(2)随机
6、误差的合成 A标准差的合成 B极限误差的合成(3)系统误差的合成 A已定系统误差的合成 B未定系统误差的合成(4)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合成 A按极限误差合成 B按标准差合成(5)误差分配 A按等作用原则分配误差 B按可能性调整误差 C验算调整后的总误差(6)微小误差的取舍准则(7)最佳测量方案的确定 A选择最佳函数误差公式 B使误差传递系数等于零或为最小2. 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了解函数误差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误差合成的概念及方法,能正确分析测量结果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并进行有效的合成,给出最终的测量总误差;(3)掌握误差分配的原则及方法,能根据设计给定精度合理地分配各单
7、项误差,保证整个测量仪器或系统达到设计所要求的精度;(4)能合理地开展误差分析,据此选择最佳测量方案,并指导仪器的设计。3. 重难点 (1)函数系统误差、函数随机误差的计算(2)未定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合成及相关系数的计算;(2)误差的合理分配;(3)最佳测量方案的分析确定第四章 测量不确定度1. 教学内容(1)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A测量不确定度定义 B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 C测量不确定度的由来、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2)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A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B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C自由度及其确定(3)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 A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B展伸不确定度 C不确定度的报告(4)测
8、量不确定度应用实例2. 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测量误差的关系;(2)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由来、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3)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与B类评定方法;(4)掌握自由度的计算方法;(5)掌握合成不确定度、展伸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6)能正确分析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分量,用合成不确定度或展伸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并能正确撰写不确定度报告。3.重难点 (1)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尤其是B类评定的正确运用;(2)能进行实际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分析并计算各不确定度分量;(3)能进行不确定度的合成,并根据置信概率计算展伸不确定度,撰写不确定度报告第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误差 理论 数据处理 教学大纲 2014 修订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