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技术规范14509.docx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技术规范1450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技术规范14509.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条 文 说 明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规划3.3.1.3 水利工程项目规划主要包括排灌工程系统规划、喷滴灌工程规划、竖井工程规划和排灌电气工程规划四部分。 A)排灌工程系统规划 1)骨干沟渠是指干、支级灌排沟渠。 灌溉干渠尽可能布置在灌区的最高地段,其他各级主要渠道应沿地形较高地段布置,以便控制最大的自流灌溉面积。排水干沟应布置在地形最低的地段,或利用天然的沟道,以便承泄上一级沟道来水时,不发生壅水现象,并能自流泄入承泄区。但运用这一原则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地形条件有时必须放弃高地的高地的自流灌溉面积而改为提水灌溉,或是适
2、当提高排水沟的位置,局部低地咳采用机电抽排。 渠系布置要求总的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并且工程安全可靠。例如当渠线遇到沟谷时,可采用绕行与直穿两种方式。绕行即渠道沿等高线随弯就弯;直穿就是做填方渠道或虹吸管、渡槽等建筑物横过沟谷。采用何种措施,要从各方案的工程量、水头和水量损失等方面进行比较确定。 为了减少渠道输水损失,防止渠道坍塌,保证工程安全,选择渠线时,还要充分注意渠道沿线的地质情况,尽量避免通过风化岩层和节理发育的破碎带一以及透水性较强的地带。 为了防止渠道由于超过允许最高水位而酿成决堤事故,保证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的安全,灌溉渠系上必须修建泄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一般修在容易发生事故和需要特
3、别加以保护的关键渠段,如渠首闸下游、引水渠末端、有大量坡地径流汇入渠段的下端以及渡槽、倒虹吸、大填方渠段等重要工程的上游。具体位置最好设在能够利用天然河沟洼谷作为泄水道的地方,以减少开挖泄水道的工程量。 对于灌溉渠系,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创造条件较好的分水点位置,应注意利用灌区内原有的小型排灌系统和水井以及塘堰、水库和抽水站,组成井渠结合,蓄、引、提结合的灌溉系统。 对于排水沟道,则下级沟道的规划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不发生壅水。特别要选好承泄区,使之满足以下要求:在设计情况下,承泄区的水位不应使排水系统造成壅水或淹没现象;承泄区的输水能力或容量应能及时排泄或容纳由排水区排
4、出的全部水量;在汛期,承泄区的洪水位若对排水地区产生壅水,引起淹没,则其淹没历时不应超过设计中所规定的时间。对于排水沟出口与承泄区之间连接段的布置,要考虑水流及泥沙条件。一般要求干沟与承泄区连接处的交角,最好成4560。干沟出口处,承泄区应具有稳定和平顺的岸边,以防止河道演变后对排水不利。另外,因河道凸岸泥沙容易淤积,所以出口不宜选择在河道弯曲的凸岸。 2)田间排灌沟渠布置因地貌类型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平原地区的排灌沟渠可根据其相对位置和不同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布置形式:灌排相邻布置。浇灌渠道与排水沟相邻布置,单向灌溉,单向排水。这种形式适用于地形有单一坡向,灌排方向一致的地区。灌排相间布
5、置。渠道向两侧灌水,排水沟承泄两侧的排水。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地形平坦或有一定波浪状、起伏不大的地形,灌渠布置在高处,排水沟布置在低处。灌排兼用布置。排灌合渠的布置形式,只有在地势较高、地面有相当坡度的地区或地下水位较低的平原地区才适用,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不需要控制地下水位,灌排矛盾小。 丘陵山区的农田,按其地形部位不同,可分为岗、土旁、冲、畈四种类型。岗田是位于岗岭上的田块;土旁田为山冲两侧的坡上梯田;冲田在两岗之间地势最低处;畈田在冲沟下游和河流两岸。平缓岗地,以岭定向,岗顶分水;山田之间要沿等高线开挖截水沟,使山水归槽不满田,达到山田分开,促使实现岭顶平原化。灌溉干渠一般沿岗岭脊线布置,或
6、沿骨干道路布置,斗渠垂直等高线。排水沟道则布置在岗、土旁之间,将田块按地形高低分片平整,形成梯田。土旁田的田间渠系布置以解决灌溉为主,适当考虑排水防渍要求。农渠沿等高线布置,毛渠垂直于等高线,沿梯田短边布置,在上、下层梯田间的分界处,灌溉渠道用跌水衔接,消能防冲。每层梯田里坎设置导渗沟,以降低梯田地下水位。农渠水进入毛渠后向两边田间灌水,毛渠可以灌排两用。在土旁、冲分界处(土旁脚)开挖排水沟,使排水时田面水经导渗沟进入灌排两用毛渠再进入土旁脚排水沟。冲田的渠道布置形式视冲洼的宽窄而定。当冲垅的宽度小于100M时,可在山坡来水面积较大的一侧布置。 3)地下排灌系统规划布设区应具备良好的地面排涝系
7、统和灌溉系统与其配套,以保证排水暗管出流通畅。 地下排水系统应与田间灌排明渠网相适应,必要时可对已有的田间灌排渠沟系进行局部调整或改进,以有利于管理运用。在规划布置地下渠道时,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根据灌区地形、水源等情况,取水建筑物(如抽水站、引水涵洞)最好设置在灌区地势高的一边的适中部位,以缩短渠线和降低各分水井的高度,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渠线平直,避免水平弯道和垂直起伏。弯道会增加管长和连接难度,同时水流阻力大;垂直起伏除了存在上述缺陷外,还会于管道弓起处形成汽泡,显著缩小过水断面,产生对地下渠道非常有害的影响。地下渠道系统的布置应适合机耕和农业技术的要求。根据实践经验,以地下渠道灌溉的旱
8、地作物区,农渠采用双向控制灌溉,布置成农渠间距200300M,农渠长度为400600M。渠线布置应做到路渠合一,即地面是道路,地下是暗渠。地下渠道的平面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两边分水式,适用于没有明显坡度的平坦地区,主管道可以布置在灌区中间,在主干管道上每隔一定距离(60200M左右)建筑一个配水井,在配水井两边布置分支管道。在分支管道上再每隔一定距离修建一个用水井和放水井。其二是一边分水式,适用于一定坡度的地段。主干管道沿高地一边布置,并向一侧布置分支管道。 4)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全面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灌溉渠系上若缺乏配套工程设施,就不能按需要控制水位
9、,分配流量,这不但浪费水量,而且影响有效灌溉面积和工程效益。因此,必须按本条所规定的有关要求进行水库、抽水站以及其他水工建筑物等工程的规划。 小型水库主要由蓄水坝、溢洪道、放水涵管三部分组成。蓄水坝的作用是拦断水流,抬高水位,积蓄水量。溢洪道的作用是当水库水位超过控制蓄水位时,宣泄洪水,防止洪水从坝顶漫溢,引起溃坝事故。放水涵管的作用是把水库中的水引出,供灌溉、发电等使用。小型水库的选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选择谷口狭窄、谷内宽广,坝址附近有利于布置溢洪道和放水涵管的地形;要有足够的集水面积(指水库坝址以上的流域范围);地质条件好,有不透水或透水性很小的坚实地基;水库应靠近灌区;坝址附近有适用的土
10、料及沙石材料。小型水库规划必须确定库容,包括有效库容(在放水涵管以上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库容,供农田灌溉、人畜用水、发电等用)和死库容(放水涵管进口底槛高程以下无法自流放出的库容,相应水位为死水位,其确定主要应能满足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所要求的引水位高程)。确定蓄水坝、溢洪道、放水涵管等建筑物的位置,选择其建筑形式并估算工程量。 抽水站是由机电抽水设备及一系列水工建筑物组成,又叫泵站。其作用是将低处的水抽送到高处,可用于农田的灌溉和排涝(渍)。在以下几种情况可建立泵站进行排灌:以地下水、水库、湖泊为灌溉水源,以及洼地涝水不能自行排除时;引河水灌溉,采用自流方式不可能或不经济时;需要机电抽水自流引水相互
11、补充时;采用机压喷灌时;翻越分水岭的跨流域引水时。确定抽水站的站址应注意以下几点:灌溉站应设在灌区地形较高的地段,既方便输水入田,又可扩大灌溉面积;机房尽量设在较好的地基上,避免建在流沙或淤泥层里,以减少地基处理和加固的费用;站址应设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和居民点的地段,节省输电耗费和提高对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抽水站的设计流量,与抽水站的抽水目的有关,通常多按灌溉与排涝分别计算:灌溉抽水站的设计流量,与灌溉面积和用水量有关;排涝泵站设计流量与降雨量、河网调蓄能力、作物布局等有关。灌排结合泵站则分别计算出灌排流量,采用其中大者作为泵站设计流量。抽水站的扬程通常指总扬程,又叫水头。总扬程是由进水池水
12、面到出水池水面的高差(净扬程)再加上水流通过管道的水头损失(损失扬程)。灌溉与排水的要求不同,计算设计的方法也不一样,但都从分析出水池与进水池水为来确定。选择机组就是选择水泵和动力机,水泵选择一般根据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来确定水泵型号和需要台数,然后再校核扬程,检验电动机是否超载和是泵是否有汽蚀问题;动力机要根据水泵所要求的配套动力功率选择,所需动力机的功率,应和水泵轴功率相配合,但应比水泵轴功率大(具体可参照机电排灌设计手册,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1月)。 B)喷滴灌工程规划 1)喷灌系统类型的选择如下:在蔬菜区及经济作物区,以及地形复杂、坡度较陡或利用自然水头喷灌的小区,可采用固定或半固
13、定管道式喷灌系统;在地形复杂、地块零碎或有障碍物地区,可采用轻小型定喷机组式或绞盘牵引式喷灌系统;对于在平原、草原、牧场及缓坡地区的较大地块,可采用大型喷灌机组,如自走式喷灌系统。 滴灌系统按毛管是否移动,可分为固定式(多用于果树滴灌)和移动式(多用于大田作物滴灌);按滴灌系统的加压方式,可分为自压式(适用于有自然水头可利用的丘陵山区)和机压式。 2)喷灌系统的管道布置应尽量使水源位于喷灌系统中心。干管沿主坡方向布置,尽量通过地块中间;支管与主风向或干管垂直,与等高线及耕作方向平行。对于定喷机组式喷灌系统的输水明(暗)渠,要顺风布置,逆风行走;对单移自走式喷灌系统的输水明渠,应与等高线及地块长
14、边平行,尽量与排水沟结合。地块宽度应与支管长度相等或成整数倍。 滴灌系统的管道在丘陵山区一般沿山脊或较高处布设,支管垂直等高线或依地形条件沿山脊布置,毛管垂直支管,并与等高线平行;在平原地区一般根据地块的形状布设干、支管,将支管与毛管布置成“丰”字形,毛管在支管两侧成对称布置,特殊地块也可单向布置。 C)竖井工程规划 1)地下水资源的估算及地下水资源补给量的计算可参照实用水利技术手册(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1月)。 2)竖井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在地下水水力坡度较陡的地区,应沿等水位线交错布井;在地下水水力坡度平缓的地区,应按梅花形或方格形布井。地下水量丰富的地区,可集中布井;地下水量较贫
15、乏的地区,可分散布井。地面坡度较陡或起伏不平的地区,井位应布设在高处;地面坡度较平缓的地区,井位宜居中布置。沿河地带,可平行河流布井;湖塘地带,可沿湖塘周边布井。应与灌排渠沟或管道系统、道路、林带、输电线路的布置相协调。井型应根据含水层分布情况及凿井机具、施工条件等优先选用管井、筒井或筒管井。含水层埋藏浅、厚度薄的黄土含水层地区,还可选用辐射井。确定井数的方法有单井控制面积法(适用于需水量小于或等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和允许开采模数法(适用于需水量大于允许开采量,即需要按允许开采模数进行地下水开采的情况) D)排灌站是根据排灌站设备容量或排灌流量及扬程计算,在井灌区由井数及设备容量计算负荷量。输
16、、配电和低压线路布设,要与排灌、道路等工程物相结合,按机电井布局选定电力线路路径;设计中,要进行输配电线路输送容量、供电半径和导线截面选择计算,其标准要满足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规程,保证电能质量和安全;确定配电变压器。3.3.1.4 道路规划农村道路规划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道路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适应,尤其要充分考虑地区土地利用规划远景发展要求。2尽量缩短道路修筑长度、节省投资及节约用地。3各级道路要做好衔接设计,统一协调规划,使各级道路形成系统网络。农村道路与沟渠结合布局常见的形式有“沟-渠-路”、“路-沟-渠”和“沟-路-渠”三种。“沟-渠-路”是将道路布置在田块上端,仅次于灌溉的一侧
17、,这对农机下田耕作有利,且有拓宽余地,可兼作管理道路,但道路跨过下级渠道需修建桥梁,路面起伏较大。“路-沟-渠”是道路布置在田块下端,仅次于排水沟一侧,路面较平坦,便于农机下田和运输,但与下级排水沟相交需修建桥梁等交叉建筑物,如孔径不足,影响排水,且雨季田块和道路易积水或受淹。“沟-路-渠”是将道路布置在灌水田块下端,介于渠道和排水沟之间,便于渠沟维修管理,但农机下田必须跨越渠沟,需修建较多的桥梁,且今后拓宽道路也有困难。以上三种结合形式,究竟采用哪一种为好,应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确定。3.3.1.5 田块规划 A)耕作田块(或方田、条田或田区)是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所围成的地块,是
18、田间作业、轮作和工程建设的基本单元。它的规模、长度、宽度、方向、形状等要素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田间灌排渠系、护田林带、田间道路等作用的发挥以及机耕的效率和田间管理的方便与否。 B)田块的长边方向,一般是耕作方向,也是末及固定渠道等田间工程设施的布置方向。田块方向的设计可按照以下条件进行:1要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一般认为南北行种植作物较好。2要有利于机械作业、灌溉排水和水土保持,因此坡耕地一般应横坡(即沿着等高线)配置田块。3要有利于排水和防风,因此在盐碱地灌区,为了降低地下水位,设计田块方向时,应注意使末级固定排水沟能垂直于地下水的流向,以利截排地下水。4注意田块方向与居民点
19、的相互位置,一般要尽量使田块与居民点的距离最短,以便缩短往返田间时间消耗。 C)田块长度要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合理地组织田间生产,有利于组织灌水和平整土地。如为了提高拖拉机组的工作效率,要求耕作田块具有一定的长度,田块愈长,则拖拉机在地头空行转弯的次数相对愈少,效率提高,耗油量少,机件磨损也随之减少。其次要考虑灌溉的要求,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及控制的面积来确定田块的长度。如农渠愈长,流量必须相应加大,才能提高田间灌水利用系数,而流量加大,就要扩大渠道断面,改变渠道级别,渠线过长,既增加渗漏损失,也不便于输水,所以不能过长,据试验,一般在400600M左右。田块的长度可在5008
20、00或更长一些,在平原地区田块可长些,而丘陵地区要短些;在旱作地区可长些,而在灌区则短些。 D)在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条件下,田块的宽度要便于机组顺利作业,在划分作业小区进行耕作时,田块宽度最好为作业小区整数,由于各种机组的工作幅宽不同,所以在具体确定田块宽度时,可以参照当地使用量最大的机组的工作幅宽的整数倍来定。灌区田块的宽度即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据试验以200M为宜,最大不超过300M。在需排水的地区,既要排地表水,又要降低地下水位的情况下,田块宽度要结合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以保证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排水沟间距可采用200M左右,因此灌溉排水要求为100300M。风害地区要
21、考虑护田林带的间距,主林带沿田块布置,其间距即为田块的宽度,一般为200300M。 E)为了给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创造良好条件,田块的外形要求规整,尽量做到:田块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田块的两个长边要呈平行直线;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得过斜;不能把田块设计成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在不规则外形的地段上划分耕作地块时,要力求外形规整。在自然边界(河流、沟谷、山坡等地)较多的地区,最好把自然边界设计成地块的短边,采用自然边界的实际曲线,这样既不影响机械作业又不浪费土地。耕作地块的边界应结合现有的沟、渠、路、林及其他自然界线,不能机械划分。 F)除本条规定外,在
22、规划田块时,要求耕作田块内土壤基本一致,坡向和坡位也一致,这样才能使同一田块内土壤耕性和土壤肥力一致,从而使作物生长整齐一致,便于同时进行作业和采用相同的耕作方法,并获得较稳定的产量。 G)耕作田块内部规划 1)稻田一般采用淹灌法灌溉,在水稻生长其间,田间要保持一定水层。这种灌溉方法要求田面水平,因此,必须将每一田块进一步规划成面积较小的格田,其水田格田田面高差应在3CM以内,旱地格田坡度应限在1:500以内。格田的面积和长宽应根据规划地区的地形条件、机械化水平和便于操作管理等要求而定。实践经验证明,格田规模过大,会给水田插秧前的整地工作造成困难,也不易达到质量要求,对插秧时稻秧的运送、施肥等
23、田间管理工作也不方便;格田规模过小,一方面田埂占地多,降低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影响作业效率。 2)在滨海滩涂区挖沟垒田要注意满足排水除盐的要求:不但要能排除地表水,还要能排除地下水,使耕层盐分降低到不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同时对高矿化的地下水,也能排除与淡化;田块力求规整,长宽度要恰当,排水流畅。长度要完全按照排沟系统的布置要求来确定,取决于上一级排水沟的间距的大小,保持在60120M为宜;宽度则依末级固定排水沟的间距而定,一般在2040M为宜。 3)丘陵山区 在原川缓坡地区,由于时大面积灌区,地形变化不大,因此梯田的设计可以以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每一耕作区基本上应为矩形或接近矩形;在丘陵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开发 整理 规划 设计 技术规范 1450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