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共8篇).docx
《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共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共8篇).docx(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植树牧羊人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课,属于教读课。这是一篇长篇虚构作品,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全篇散打,不如选点扭打。”考虑到这一点,本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梳理行文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选好解读文本的切入角度,“挈领而顿,百毛皆顺”,使课堂教学各环节浑然一体;并突出学法指导,随文讲解必要的语文知识,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同时要指出的是,这篇课文传递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启发意义,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材编写理念;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点点滴滴
2、地渗透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揣摩、体悟、“抵达”,切不能说教、强加、游离。 此外,本教材是在2022年秋投入使用的“部编”本,所以教师在备教时还应格外关注课文的这一重大语境,调整教学策略,以彰显贯彻“部编”本的主要特色和主张,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智慧;要努力使学生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广博阅读,学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培养高雅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养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语文学
3、习能力,但仍有很大的训练必要与提升空间。这篇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性,语言文字也比较浅易,所以学生对学习本课很有兴趣。但学生也许会对阅读这类长文心生畏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授之以渔”,“以简驭繁”,还要适时引导点拨,与学生平等对话,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创意 1主问题,板块式,诗意手法。 2长文短教,整体处理。 教学目标 学会以“我”为切入角度整体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学会以“我”为切入角度梳理行文结构。 教法分析 利用主问题构建“板块式”课堂教学,牵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 学法指导 独立研读,交流分享,聆听记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4、 这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比较长的课文,一篇外国的虚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 二、一句话概说课文 1让学生用“一句话概说课文”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屏幕显示) 一句话概说课文: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2师生对话。 涉及的内容可能有:环保、信念、理想、意志、毅力、执着、创造、给予、奉献、博爱、守望、希望、“化悲痛为力量”、“杰作”、“奇迹”、“宁静致远”、“人定胜天”、“天道酬勤”、“世外桃源”、“隐者” 3教师小结: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富有魅力的作品。 三、递给学生一把钥匙 教师指出本课的学法创意:拿起一把解读作品的钥匙“我”,并顺势板书。 (屏幕显示) 一把解读作品的钥匙“我” 通过“我”认
5、识课文 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教师简单讲解(注意指出“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小说中的人物)。 四、通过“我”认识课文 1让我们通过“我”认识课文。 (屏幕显示) 通过“我”认识课文 (屏幕显示) 思考:“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 先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含有“我”的地方,然后想想“我”在那里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 2学生默读课文,按照要求思考批注。 3师生交流。 4教师小结。 (屏幕显示) “我”的旅行是故事的缘起。 “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奇迹的见证者,这篇故事基本上就是“我”的游历见闻。 “我”对牧羊人的观察以及与牧羊人逐步深入的交往,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
6、展。 “我”的心生好奇和恍然大悟,为故事设置悬念,增添波澜。 “我”的“刨根问底”和“应征入伍”,引出故事背景。 “我”的缺席,为故事留下空白,也使故事自然分层、对比鲜明。 “我”的评议,可以烘托牧羊人形象,传递故事主题。 教师穿插讲解: “我”的旅行是故事的缘起。 第2段:那是在1913年旅行。 “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奇迹的见证者,这篇故事基本上就是“我”的游历见闻。 “我”对牧羊人的观察以及与牧羊人逐步深入的交往,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我”的心生好奇和恍然大悟,为故事设置悬念,增添波澜。 第3段:我看见山地上。 第8段:第二天事情。 第10段:他是在
7、种橡树! 第13段:从昨天树林了吧! “我”的“刨根问底”和“应征入伍”,引出故事背景。 第11段:趁这个机会一些事。 第13段:这样酬劳。 “我”的缺席,为故事留下空白,也使故事自然分层、对比鲜明。 第1213段:第三天爆发了。 “我”的评议,可以烘托牧羊人形象,传递故事主题。 第1段。 第15段:当我创造。 第18段:从1920年这有多难! 第21段。 五、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1让我们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屏幕显示) 通过“我”认识牧羊人 (屏幕显示) “我”在观察 “我”在倾听 “我”在感慨 任选一种角度、一处语言,分析其表现出的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教师简单讲解:“我在观察”需要学
8、生寻找“我”看到的关于高原、牧羊人的情况。“我在倾听”需要学生寻找牧羊人说的话(尽管牧羊人常常沉默寡言)。“我在感慨”需要学生寻找“我”对牧羊人的评议。也就是说,学生要以“我”之眼、以“我”之耳、以“我”之心认识牧羊人。 2学生默读课文,按照要求思考批注。 3师生交流。 涉及的内容可能有: “我”在观察: 第2段:这里海拔薰衣草。像马蜂窝一样、一间埃一间的房子。我确实坍塌了。 如今吼叫。 第3段: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环境特点:死气沉沉、残败、颓圮、破旧、荒芜、不适宜人类居住。后来这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观,衬托出牧羊人的“伟大的神力”。) 第3段:我看见山地上。(在如此恶劣、严酷的环
9、境里,牧羊人的出场使“我”惊喜,仿佛预示着这个人的不同凡响。) 第4段:他从一口深井里甜丝丝的。(“深井”一词,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极端严酷,衬托出牧羊人顽强的生命力。)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简简单单的生活条件。) 第4段: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是极精妙的一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与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第5段:他不住石房子里。(长期居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
10、点样子的。(认真、严谨、坚毅,日积月累。)房顶看不出来。(虽然独居,但有认真的生活态度、过硬的生存本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子过得有条不紊。后来牧羊人还和“我”分享了他的“热汤”,说明牧羊人还是很友善、和气的。) 第6段:他的那条大狗不张扬。(大狗可以替牧羊人看羊,他是牧羊人的好帮手、好伴侣。这句话“一笔两写”,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和主人的脾气秉性相近的大狗。) 第7段。(层层挑选,优中择优。认认真真,心无旁骛。从“拣”字看出牧羊人经验丰富,手法老到。从数量词看出牧羊人做事有计划、有习惯,可以推测他是常常做这件事的。) 第8段:出发前铁棍。(从牧羊人在出发前泡橡子和带铁棍,看出他心思缜密,经验丰富,
11、工具齐备。“铁棍”一词,反映了自然条件之恶劣和牧羊人克服困难之决心。) 第10段:他停了下来泥土。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经验丰富,技法纯熟,小心仔细,专心致志,办事周到。) 第11段:吃过午饭橡子。(把植树当成一项事业时时记挂,刻不容缓。) 第13段:这一带高原上。(这显示了牧羊人植树的成效:植被给这里带来了水汽。牧羊人是令人叹服的。) 第14段:牧羊人硬朗。(不仅活着,而且活的还很好。) 第15段:1910年相信。这片11公里宽。 第16段:这片龙卷风了。这些一样。 第17段:路过溪水。(这是牧羊人的丰功伟绩。) 第19段:1945年87岁了。我完全路了。 第20段:昔日
12、改变了。 (好一派焕然一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这是一种深刻的变化。这是当地物质条件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双重变化。这是牧羊人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的最真实的写照。这表现了牧羊人的奇伟之处。) “我”在倾听: 第6段:可是不吸烟。(健康、简淡的生活习惯。) 第7段: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独立做事,不受外界干扰。) 第8段:他痛快地答应了。 第9段:我以为一起去。(爽快,大方,坦荡,友好。) 第10段:我问他不知道。(把劳动、创造、奉献看作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完全不求功名利禄,可见牧羊人人格之纯粹、崇高、朴实、大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恶畏人知,恶中尤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13、。”) 第11段。(家境悲惨,坚持不懈,独立维持,坚强淡定,心态平和,旷达超脱,博爱之心,志向笃定。成活率低,工作艰辛。“既然就吧”的句式表现了牧羊人的率性、坦然。“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辞。有的人一生被命所运,而有的人是可以运命的。”牧羊人在原本灰暗的人生底色上,创造了壮丽的华彩!) 第14段:他说白桦树。(坚持植树。为了植树,他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扩大了植树的规模。在植树这件事情上,牧羊人坚定不移,想方设法,倾尽心血。) 第16段:他还那里。(科学种植。) “我”在感慨: 比较集中的段落有:第1段、第15段、第18
14、段、第21段。 3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 (屏幕显示) 我们心目里的牧羊人是犹如神秘泉水一般的独居者,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人间奇迹的创造者,更是爱和生命的传播者。 六、总结 教师指出:欣赏一篇作品,一定要选好角度,多角度阅读作品。因为“角度决定深度”。 (屏幕显示) 角度决定深度 七、推荐阅读 课后自读链接资料,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我” 第2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种植希望与幸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选点说明】 一篇课文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单元教学目标、文本内容,教师要明确教什么? 植树的牧羊人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第四单元。该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精神上的熏陶已在单
15、元说明中有明确定位,即:“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诠释,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与思考”。 植树的牧羊人作为享誉世界的绘本,故事情节清晰明了,无需讲解;人物形象交待明确,学生很容易把握,更无需分析。牧羊人只是一个普通人,若抛开“种树”的事件,一味对人物的美好品质、崇高伟大进行剖析,既没有解读文本的深度,也没有关照生命的温度,更没有教育学生的力度。我们在看到牧羊人“伟大”(伟大是因为他让荒地变沃土,让人们获得幸福。)的同时,更应看到“伟大”的背后是什么?更应思考: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会由普通走向伟大?是如何由普通走向伟大的?于是,我将课文的解读定位于:在种树的过程中去关照人物。全文解读聚焦“
16、变”字,通过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知晓变化的过程,探寻变化的原因牧羊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渴盼,对希望与幸福的不懈追寻。这才是引领变化的力量源泉,也是让牧羊人走向伟大的根源。牧羊人是通过改变了自己(幸福了自己),才带来了土地及他人生活的改变,从而改变世界(幸福世界)。 探寻牧羊人美好品质的形成根源,才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 引领孩子们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知晓对希望、幸福的不懈追寻才是幸福的起点,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领孩子们从美好的生命个体中汲取营养,润泽自身生命,对自身生命意义与价值展开思考。这样的教学才关注了孩子核心素养的形成,有了关照生命成长的温度和引领生命
17、向上的力度。 基于以上几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采用默读方法学习边默读边勾画、批注关键语句的方法,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感受变化的原因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希望与幸福的不懈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种植希望与幸福才能收获希望与幸福。教学重难点: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的是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策略说明】 明确了教什么,进而要明确如何教? 部编版教材第四单元,是在第三单元训练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的基础上,要求边默读边勾画、批注。这是对默读的进一步要求和训练。本课的教学,在默读方法的指导上依然立足于此。 落实默读方法的训练,不意味着整节课只能默读
18、,语文课的阅读形态应是多元丰富的,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恰当的阅读方式,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我在默读训练的基础上还借助朗读、赏读、想象式阅读的方式,运用生生读、师生读、齐读、互读等多种形式展开阅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有所获。 【课型课时】教读课 一课时 【过程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 教师在音乐声中谈自己阅读的初步感受,进而引出课题。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 采用默读方法,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画关键,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经过),最
19、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三、走进文本,发现种树之变 1、小组合作,感受种树前后的变化,探讨感受变化的原因。 研讨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合作研讨成果,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语段,分析探讨变化。在分析中,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抓手,调动情感,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土地之变、人们生活之变及牧羊人生活之变,知晓所有变化源于牧羊人生活的变化,进而探寻变化的原因:即牧羊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渴盼,对希望幸福的追寻,引导学生明白幸福的真谛。 关键语段预设:第2段、第4段、第7段、第10段、第11段、第16段、第20段里的关键语句。 2、画面想象,知晓种植希望与幸福,便是收获希望与幸福。 情境创设:看35年后,荒村重获生机
20、,欢声笑语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围绕在牧羊人的身边 此时牧羊人的脸上会有怎样的神情,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一下牧羊人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四、链接作者,探寻种树之义 补充作者资料,探寻种树故事的意义。并请同学们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种树前 种树后 变 种植希望与幸福 第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 3、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领悟幸福之道,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 教学难点: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领
21、悟幸福之道,探究主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2022年中央电视台调查节目你幸福吗?,并采访学生“你幸福吗?”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拉近学生距离的谈话法,与学生交谈,并现场采访学生,学生的话匣一下子被打开,打开幸福之门的旅程由此开启。 二、启幸福之旅: (一)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明确: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几十年在荒野上种树,将荒野变成了绿洲,人们过上了幸福舒适的生活。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通过抓关键语句理清情节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在轻松的气氛中拉开序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树 牧羊人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