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道观(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孝道观(共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浅谈论语中孝道观中国一直有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为人之本,百善之首,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的,是儒家思想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中出现“孝”字18次,谈到“亲”但没有谈到“孝”,但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有出现“孝”或“亲”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这些内容涉及了论语全书20章中的10章。本文将以“孝”为核心内容,从什么是孝、孝的表现与要求以及孝在君臣关系中的运用三个方面,浅谈论语中的孝道观。孝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晚辈对长辈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在学而篇中孔子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年轻人在家里就要孝敬父母
2、,离开父母(外出拜师学习)就要用敬爱师长以及比自己年长的人。将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解释和现代社会人们对孝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孝的内涵基本上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此外,在上述句子的后面还接着“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概括起来就是:践行孝悌、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和爱众亲人。古人在写文作诗的时候都会讲究以顺序以示其重要性,上述的概括应该都是孔子对一个人的期望,而这些基本上都是为人应该具有的根本的良好品德,而且孔子将“践行孝悌”放在首位,可以推测出他对“孝”的重视,所以可以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孝应该是为人最重要的品质。对于如何尽孝,论语中也做了一定的要求。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大很
3、多子女眼里尽孝最根本的就是:赡养父母,给予父母温饱,他们大多从经济层面和物质层面满足父母的要求,但是在为政篇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狗马之类的畜生都能得到人们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那么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没有区别;再者,他在子夏问孝中也说道:“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馔,曾是以为孝乎?”因此,在孝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孝的进一步要求:敬爱父母。子游问孝时,孔子提出要“敬”;子夏问孝时,孔子用了“色难”二字,子女使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是最难得,深究此话,为什么父母会难以保持和颜悦色?反观现代社会,新闻事件上经常出现的“子女顶撞父
4、母”之类的事件之所以会频频出现,正是因为子女对父母缺乏敬意,虽然说不能将父母置于如神一般崇高得要自己崇拜的位置,但是给予父母足够的敬意,这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因此子女在对父母尽孝的时候不仅仅是解决父母的温饱问题,还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对父母保持爱心和敬意。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他们犯错了,子女该如何对他们保持敬意?孔子也给出了答案: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为,劳而不怨。即使子女再不解父母的行为,他们可以在心里保留自己正确的意见,但是行为上依然是要恭敬与和气。保持敬意的同时,不盲目听从,不愚孝,孔子认为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的孝是远远高于粮食的奉养的,这些都是孔子
5、超时空孝道的教化精神。孝经中写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子就应该是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在论语中亦有类似的教导,泰伯篇中写道: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而且要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这样父母不必为子女多操心。为政篇孟武伯问孝中,孔子说道: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深爱子女,不仅担心子女生病,而且担心他们会染上不良习气,走上歪门邪道。上天赋予孔子悲悯天下父母心的情怀,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孔子进一步提出:子女要体谅到父母担心孩子的这种心情,爱惜身体,正直上进,才能算的上是尽孝。简而言之便是:子女自己的行为能够使父母安心,也是尽孝的一个表现,而且
6、是在孝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自春秋时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来,君臣之间也是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的,孝悌之义也因此顺理成章构成了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础,是当时约束臣民最高的道德规范。学而篇中有子提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一个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必能遵循长幼尊卑,不会犯上作乱,由此国家也就实现了长治久安,所以春秋战国后历代君王都喜欢孔子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至此,一个疑惑油然而生:君主与其大臣存在血缘关系,可以运用孝悌说,那么普通的百姓并没有参政,与君主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孝”在何处?为政篇中孔子被问及为何不参政时,回答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期为为政
7、?”此回答印证的是前文学而篇提到的国家政治以孝为本的思想主张。孔子认为君臣关系若能和父子关系一样运用到孝悌之义,国家也就会繁荣富强。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孝”这个满含道德蕴藉的概念,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并且一直流传至现代社会。就论语而言,概括孔子的思想可以总结出关于孝道的以下的内容:“孝”表现在家庭中就是在赡养父母的基础上,做到敬爱父母和让父母安心,将经济和物质层面的孝顺延到精神层面上;在家庭外,社会中就要做到关爱与尊敬其他的长辈。国家,从字面意思上可以分解为“国”“家”,简而言之:国与家是相辅相成的,有国才有家,同理,当一个个小家庭都能尽孝道、讲孝义,那么再此家庭中成长的人品行大致也不会差,具有这般良好品行的人投身到社会与国家中,社会自然能和谐发展,国家亦能富强。所以,孔子的在论语中提倡的孝道观,是物质赡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体,并且赋予了孝以“敬”与“安”等的特定内涵,不仅将提倡上升到人文关怀的层面,而且几千年流传下来亦适用,体现了其跨时代的历史意义。孔子提倡将孝道观运用到君臣关系中,更使“孝”的内涵更加丰富、运用范围更加广。 论语中的孝道观,不仅没有如同其他学说的主张一般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被摒弃,而是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过去,启迪着未来。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