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微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微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微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微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多媒体和网络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如何科学、合理、高效的进行多媒体视频资源的制作和开发,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众多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视频的交互功能,使教学视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成了学习资源研发的新方向。 【关键词】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内化;教学设计 人类正处在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社会转型期。 “信息”已成为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为灵活的财富和权利基础,是
2、当今时代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浪潮冲着社会各个领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基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信息素养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在信息化社会,“微课程”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开发,“微课程”具有针对性,抓住具体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组织和建设。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案例和知识体系不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技能。虽然教育部早有规定,信息技术课程是当代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教育观念不同,应试教育的驱使,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不同学校、班级
3、、家庭和个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导致高中阶段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有很大差异。现有教材中的案例和知识体系不能同时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些案例对部分学生来说是老生常谈,他们希望在有效的时间内接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对那些知识掌握相对滞后的学生来说,接受能力和学习进度就会稍微逊色点。根据传统的教學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很难兼顾到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就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统一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成为了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2.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没有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实施过程,
4、将很难实现有效的教学。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增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水平等教师培训活动,这样也间接导致了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缺少专门为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学习能力的设计,个性化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也不足。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也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瓶颈。 3.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常对学生评价是以学生完成一套计算机等级考试测试题的卷面成绩来评定,也不能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来决定。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5、的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处理问题的能力考虑进去。如在制作PPT幻灯片,基本要求达到后,有没有注意到版面的布局、颜色的搭配、色调的处理以及背景制作、音乐搭配等等因素;再比如电脑硬件故障的排除,不能只看结果,要注重排除过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二、“微课程”的概述和特点 1.概述 “微课程”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微视频为核心,根据教学大纲分成若干个教学任务,将每个教学任务做成视频上传至公共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下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 “微课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教学、技术和社会。教学是课程的目标、策略和评价;技术主要指课程整体
6、安排、资源整合和开发;社会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将复杂的课程分解为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微型课程。改变了传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灌输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特点 (1)“微”的特色:短小、高效。即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短时间的块内容,易于学习者接收和记忆,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零碎时间完成一次次的学习和思考。满足了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要求。 (2)内容精简、充实。“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层层剖析,主题突出。关注细节,以独特的视角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计算机应用
7、基础实践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好处 1.学习形式的移动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不再受传统教学场所、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任何零碎时间来进行处自主学习。简言之,学习场所、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者和学习者都是可以移动的。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微课程”综合使用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媒介,将其融为一体,从多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从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出发,发现学生需要加强哪些技能,选择一些具有教育附加值的技能训练项目,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学习,充
8、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3.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 独立学习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从个体发展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就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采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来选择观看相应的视频,遇到一时不能理解的复杂的知识点不会显得束手无策,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内化理解,直到最终掌握。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 4.可进行成果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掌握知识后,可通过网络公共平台进行任务的练习,并将自己的作品在公共平台上展示,让同学之间相互都能看到彼此的作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
9、文字编辑部分制作图文混排作品,同样的主题,作品定会是百花齐放,每个学生的构思和作品布局别具一格。 四、积极构建“微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职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课,为更好的服务教学,积极构建“微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的教学方式。 1.角色转变 教师主要负责细分教学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微教案设计、微练习设计及微课件制作,同时设计微教学活动和微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并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反思,形成学习资源并上传到微课
10、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学生学习、评论反馈及教师教研等功能。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的课堂,还可以自由选择空余时间对教师设计的课前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 2.时间分配调整 “微课程”的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学习活动时间,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任务。将原先课堂中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知识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内化。 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模块: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学习视频、PPT等学习资源,并且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提供多种不同层次的教
11、学要求和实施目标,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和教学任务,选择学习资源,并借助交流平台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沟通。 课中,课堂是师生交流的最佳平台,完成知识的进一步内化。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任務情况和平台交流信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于共性问题,统一解答;个性问题,个别解答,促进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内化,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得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通过平台进行分享,并对作品进行测试评价,包括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间的评价。通过评价学生更加客观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讲述、学习汇报、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等活动中的综合能力表现,科学评定学生最终成绩。 结束语 由于职校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要花足心思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和内在的学习动力,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评定学生成绩,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