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敷文华以纬国典.docx
《张舜徽:敷文华以纬国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舜徽:敷文华以纬国典.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张舜徽:敷文华以纬国典张舜徽著说文解字约注发愿循双声之理,作一部简约易学的注本。当时.,社会上政治运 动不断,缺乏安静的学术环境,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然而,他深 信疾风骤雨不会久长,中华文化不会中断,因而不忧不惧,住在 破旧浴室中照常进行研究。今夜考明一字,明日证说数文,这样 日积月累,从1961年到1971年,先生写秃了 50多支毛笔,终 于完成了 300万字的说文解字约注,这是他一生中篇幅最大 的一部著作。说文解字约注在注解说文的同时,还用唯物主义观 点,以古文字证说远古史迹。在稍早撰写的广文字蒙求的理 论说明中,他征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从猿到人”一章的论 述,认为语言是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
2、起产生出来的,文字也是 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自然也反映了劳动和社会生活。因此,他 对说文解字中9000多个汉字的解说,都渗透了社会生活的 观点,尤其是一些关键字的解说是独具匠心的。如“人” “民” 二字,他在对甲骨文、金文以来的字形变化以及读音加以分析后 指出:“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者,以其能直立耳。有生之初, 人与兽固无异也,榛榛狂狂,亦伏地而爬行耳。其后经历劳动, 攫取食物,前两足变而伸长以成为手,渐能直立步行,而后有人 之形。其后逐步进化,日臻文明,人与兽乃截然区分。此无他, 人能劳动以编为直立,而他物不能耳。”张舜徽先生的这类解说, 强调“人”“民”取义于直立,抓住了人与动物在形体上的
3、最大 区别,明显受到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认识的启发。这在古文字解说上是别开生面的,在继承前人 成果基础上这样大量充满探索性的解说,使约注成为20世 纪说文研究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壮心未已夙愿得偿进入新时期,先生已年届古稀,思想却没有丝毫松劲。在 1981年70周岁时,他撰写自强不息 壮心未已一文,以清 人唐甄的事迹激励自己。唐甄70岁时说:“我发虽变,我心不 变;我齿虽堕,我心不堕。岂惟不变不堕,将反其心于发长齿生 之时。人谓老过学时,我谓老正学时。今者七十,乃我用力之时 也。”先生说,每读这段话,志气为之一振,把它作为座右铭提 醒自己,“争取晚年在学术研究方面,努
4、力做些有益的工作”。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表态,而是发自肺腑的决心,他说到做到了。 从1980年到1992年,他几乎每年都有一部甚至两部著作出版。 而且某部著作选择在何地出版,也是有讲究的,如说文解字约 注在河南出版,郑学丛著在山东出版,就考虑了许学、郑 学的诞生地这一因素。他的著作,多数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像1982 年出版的周秦道论发微,是对古代道家人君南面之术的探讨。 这一工作,在1944年至1945年间就已开始。1945年元月,已 完成理论局部道论通说,当年4月完成史实局部道论足征 记。其后,又对管子的心术篇、白心篇、内业 篇分别疏证,并完成太史公论六家要旨述义一卷。1976年
5、, 对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加以校读,完成老子疏 证。1979年,又完成叙录一篇。这样,当中华书局同意 出版该书时,先生就只需稍微整理,再写一篇前言就可交稿了。 又如1983年出版了史学三书平议,史通平议已于1948 年完成初稿,通志总序平议文史通义平议那么在1952年 的四五月完成初稿。这反映出他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对自己关注 的课题孜孜不倦地追求,厚积薄发。也有一些著作,是适应形势开展的需要而撰写的。1979年3 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先生被推举为会长。学会除了出 版研究会集刊,还急需文献学理论专著,加之他牵头的历史文献 学学科成为硕士、博士授权点,理论上的阐发更有迫切性。他从
6、“文献”二字的原意出发,确定文献学的研究范围,着手编纂中 国文献学。举凡有关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书籍与其散亡等方 面,以及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历代校雕学家、清代考证学家、 近代学者整理文献的业绩,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等等,此书 都一一做出系统介绍和阐发。他又将从前撰写的中国校懒学概 论加以充实,作为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编入此书。这样, 一部将近30万字的中国文献学裒然成帙,于1982年出版, 成为符合客观需要的本子。与此同时,他还广泛汇集历代重要的 文献学名篇,编为文献学论著辑要,与中国文献学相辅 而行。当然,让先生念兹在兹的还是中国通史的编纂。1980年, 先生拟出编写大纲,在中国历史文
7、献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上公布出 来,希望得到学会同人的修正和参与。1981年,他在一篇文章 中指出,目前尚无一部内容丰富、首尾完整、面向普通群众的中 国通史,而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全部光辉灿烂的文化介绍给大 家,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责任。“我虽年已七十,却还有余勇可 贾,积极想编述一部中华人民通史,来弥补这一缺陷。编述 此书,以广大人民为历史的主人,着重阐述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的 作用。把过去旧史家轻视少数民族,轻视妇女的思想、积习,纠 正过来。打破以历代王朝为表达中心的体系,而以崭新的义例出 现。” 1982年,他在中国文献学中,把编述通史确立为整 理文献后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1984年,他在大量旧稿
8、整理 结束之后,唯恐无力完成通史之作,“忽下决心挤出时间,偿此 夙愿 o于是日课有程,开始撰述。为了激励自己,他摘取范晔后汉书中评论班彪“敷文华 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之语,书为楹帖,悬挂在书房墙壁 上,表达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好在有之前充分的积累,仅 用三年多时间,他就分地理、社会、创造、制度、学艺、人物六 编,完成了一部100万字的简明中国通史。全书以事物为记载中 心,将过去史书记载的重点,即历代蝉联相贯的次第以及治乱兴 衰的大事总括为“统治阶级的改朝换代”,列入社会编,看 成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现象,借以打破旧的正统观念。这与以往通 史类著作的体例都有所不同,是一个大变化。通史完成后
9、,先生为夙愿得偿而兴奋。他在自序中表达成书 经过,感触良多,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序文以龚自珍语“灭 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开头,与40年前立志撰写通史的认识相 呼应。又引申说:“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对本国的地理环境、 历史演变,以及制度文物、创造创造的成就,千百年来的优良传 统,亿万众中的英杰人物,茫然无知,或者早已淡忘了,便自然 没有爱国思想,并且不知国之可爱者何在,更谈不上关心国家的 兴亡了。甚至国家被人征服以后,也就晚颜事仇,不以为耻。这 样的民族,便永远不得翻身。此种事实,在中外历史上是很多的。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历史记载,实关系到民族的成败兴衰,必 须鼓励人民学习它,精熟它,以发挥
10、很大的作用。这段话将历 史记载同国家的治乱兴衰联系起来,是先生完成通史撰述的思想 根源。二是先生一再强调,这部书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不是写 给专家学者看的。“广大人民需要易于消化的精神食粮,所以本 书力求叙事浅明,通俗易懂,使他们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 趁休息时了解一下本国历史,油然而生爱国之心,以激励其奋起 向上、努力报国之志。”这又表现出先生在学术研究中兼顾提高 与普及,有着将知识交给人民,适应群众期望的情怀。早年,在阅读周秦至汉魏六朝经传诸子的过程中,他撮录精 彩的议论之文,分为修己、治人两大类,有意将其编纂为经子 粹语。“纂录既竟,置之案头以备观省。或拈出一言以检束身 心,或综合群语
11、以会通理道,悠然有得,益我良多。”这种选文, 自然也可以成为年轻学子进德修业的读本。到了晚年,此书依然 萦绕在他心头,虽“衰颓日甚”,“犹强起写定是书”,给后世 留下经传诸子语选这部纂辑之作。不出所料,这部书在他去 世后经过简单注释,已屡次印刷,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给后世留下了 1000多万字的学术著作。 而在著述之外,他也给学术界留下了珍贵的启示。他追求有体有 用的学问,心中总是装着国家和人民,从来不把学问作为孤芳自 赏的技艺,而是希望以自己的成果报效社会,服务群众。这正是 他一生刻苦治学的动力。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始终不曾 动摇。在晚年的一次演讲中,他强调:“必以
12、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统率一切,然后研究文学、哲学,不致放滥无归。”这一夫子自 道,是他毕生心血的总结。( 周国林,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2021 年)专靠的悻桂晶娜X蕙宓触嚏病港左希里JI -奉偿然肆去X有大帝七之枝茏为强啰44逸奇初一 ,械而含曹科/丸立情盒WA废女提案秦黑一 a兼也既我离於凌谪相关谯&相濡1解不倍左t* 索焦不tl笑之尊X涵遇在於舞啮节有春取JL丝不俣亲自 为凌2M南端寿毒捌擘朱钺找T承衡褥焉系霍丽也生工僖囱畲能罄沈幽呆笈有禅加溜役4M徜会令一 坐道谿M*亦3未能立箕田布黑松同关戮力定麻4 噂茅苴装加施篇大冷舞机费M已方姿血上R去器 * nV I - HV-LV *nnv 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舜徽 文华 国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