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季九上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
《2022秋季九上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秋季九上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上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1 .开篇用语,寄寓情思。“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文章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颇似史家笔法,在庄重中寄寓着情思。 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说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 大雪和湖上看雪之事。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西湖罕有大雪,而“大雪三日”更是少之又少, 以“人鸟声俱绝”来描写雪后西湖的寂寥而空旷,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这种高 度写意的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角度描画出了大雪的威严。然而充满寒意 的冰雪世界,或许可以阻挡俗人的脚步,但却不能熄灭作者赏雪的热情。2 .夜半赏雪,美景
2、如画。“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竟有人夜晚单独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示作者不畏严寒的 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 如此生动、形象。“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中写景,寥寥数语,却令人拍案叫绝。“雾淞沆扬”点明了气候特点。这毕竟是 南国的雪,也有它温情的一面。水汽弥漫,冰花皎然,天地一白,令人浮想联翩。这里 作者用了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读起来毫无赘述之感,反而觉 得流畅自然。“上下一白”中的“一”
3、字写出了天空、云层、远山、湖水之间白茫茫、 浑然难辨的景象。接着作者变换视角,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展现出来:“长堤一 痕” “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的诗,给人一 种似有假设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 这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生动,让人顿时产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内涵丰富, 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作者写景使用白描的手法,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这样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3 .湖心小亭,意外相逢。【明确】开心。从“大喜”的神态和“拉”这个动作,以及作者“强饮三大白”, 都
4、可以看出“酒逢知己千杯少”。此处写法独特,从对方视角看自己,写对方惊讶,就 是自己惊讶;写对方大喜,就是自己大喜。不开心。作者在大雪天气,夜半乘舟出行,单独一人看雪,追求一种纯粹的审美意 境。而金陵客的出现,扰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即便是作者难以推辞金陵客的好意“强饮 三大白”,但其实内心也是不快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问其姓氏,不答姓名只答籍贯。是张岱记错 写错了,还是另有深意?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代表回答)【链接材料】材料一 作者“看雪”在崇祯五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清军入关。张岱避隐著 述,后写了湖心亭看雪。材料二“金
5、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确】亭子中“金陵人”含蓄地道明籍贯,可见作者是另有深意的。在改朝换代 的关键时刻,“金陵”刚好戳中了张岱内心的伤口,所以他牢牢地记了这么多年。活在 清朝的张岱看当年的旧事,内心是充满悲哀的。当然我们从开篇的“崇祯”也可以看出, 已经改朝换代了,而张岱依然写下“崇祯”二字,可见他内心对亡国的哀痛、怀念等复 杂的感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 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交融,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 情怀,颇让我们感叹。对西湖雪景的情有独钟,对亡国的念念不忘,多少年后那如梦
6、一 般的旧游仍挥之不去,这也许就是张岱以“梦忆”来命名其书、其文的原因吧。如此形 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 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1 .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放在PPT上,让学生分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上台总结发言)江雪柳宗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释】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 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孑(jie)立,激愤感伤,遂写下江雪。【交流】(表格可由老师随意设置空白,由学生讨论填写完整)比拟阅读描写手法表达感情湖心亭看
7、雪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2 .积累描写雪的名句。(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练笔:请以 看雪为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要求:1.尝试采用白描的手法。2.借景抒情、多角度(视觉、听觉等;由远及近、 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等)写景。【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词语,积 累文言知识。2
8、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写法,进行写作实践。【教学重难点】1 .欣赏西湖奇景,掌握白描的写法。2 .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教学过程】导入一:(PPT展示春夏秋冬西湖风景图)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 的风光吗?(学生回答)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西湖的诗句?(学生回答)很好,看来大家都积累了不少关于西湖美景的诗句,善于积累确实是学习语文的一 大法宝。有人说,西湖观景,晴不如雨,雨不如雾,雾不如月,月不如雪。那么西湖的雪景 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领略雪夜西湖的摇曳多 姿。导入二:苏轼说:“欲把西
9、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美景之摇曳、变 幻。那么,在寒冷的、万物寂静的冬季,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展示西湖雪景) 看完下面的几幅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举手回答)是的,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 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装素裹的童话般的雪世界。今天我们跟随张岱的步伐去湖心亭看 雪。导入三:提到冬天,我们会想到什么?寒冷、寂寥、萧瑟(PPT展示下雪图片) 对,下雪。雪景美不美?是的,在我们眼中,雪景是浪漫的、美丽的,充满着想象力的。 可是,假设是在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怀念故国的文学家心中呢?这雪景又会有哪般风韵 呢?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展示题目和作者)1 .了
10、解作者。2 .了解背景。L读熟,读通,读顺。自由朗读,派代表朗读,学生和老师分别朗读。3 .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展示在PPT上,或者学生直接标记在书上)4 .字正腔圆,注意节奏。好,下面老师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但是这次我的要求会高一点,我们不仅要读顺、 读对,还要注音文章的节奏。(找学生读)5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PPT展示)1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作者当时的状态?【明确】痴。2 .齐读第1段,思考:(1)作者在什么天气去往湖心亭?去干什么?【明确】大雪三日,看雪。(2)冬天看雪,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明确】人鸟声俱绝。(3)作者是哪个时间
11、去看雪的?【明确】更定(晚上八时左右)。(4)这个时间段作者单独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里感受到什么?【明确】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情趣,是个孤独的人。1 .在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到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翻译 给大家听。【明确】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翻译: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 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 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2 .把这句改成下面的句子好不好?为什么?(多媒体展示)改句:雾淞沆扬,
12、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 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明确】不好。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一种天地之间茫 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一痕” 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 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 人物的渺小。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在茫茫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受。如果换成“条” “座” “艘” “个”四个寻常
13、的量词那么没有了这种效果。3 .“雾淞沆物而已”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属于什么描写手法?【明确】属于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 勾勒物象的画法。后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 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 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 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背诵全文。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读了文章,赏了美景,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张岱的脚步去体 会作者的情感。下面请大家齐读第
14、2段内容,思考:1 .本段为我们引出了另外两位“痴人”一一金陵客,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两个人 的呢?我们一起找一找。【明确】铺毡对坐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 .作者“问其姓氏”,为什么回答“是金陵人,客此”?这不是答非所问吗?你怎 么看待这个回答?【明确】外表上看是答非所问,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 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 趣,有同样的境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金陵人”“客”, 点明作者在他乡遇到了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3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找是哪一句?这
15、句话是如何表达作者的 故国之思的?【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有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等。当时 已是清朝,作者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4 .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明确】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实那么也是作 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而从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而“余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 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 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此处有“酒逢知
16、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 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 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 令人惆怅!文章最后,一个“痴”字,由舟子之口,道出“痴”情。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 “莫说相公痴”中的“痴”呢?他的“痴”表现在何处?【明确】:“痴”于行:“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鑫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一一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痴” 于景:“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一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17、,人在天地间如沧海一粟, 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一他乡遇知己,天 涯遇知音。是啊,“痴行” “痴景”“痴情”,这也许就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对 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痴迷。背诵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以读湖心亭看雪,致敬张岱为题,写一篇文早。【例如】西湖,大雪三日,琼花落尽,天地苍茫一片,人无影,鸟声绝,长长苏堤 隐露面。只见湖心一点,一叶孤舟去看雪,华裳好似湖上月,怜我此刻寻梅过,心中 风月书不完。谁家玉笛忽飞升,惊起梅花落满亭。红叶煮酒言未尽,扫雪烹茶夜三更。张岱举樽 略作停,眸深好似天上星,喃喃自语听不明,吾乃问其何所忆。石公长吁望苏堤,心
18、间 自有无限情。(注: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携吾袖,拂吾肩,又顿少顷方开口。自云本是大明人,家中无一不富贵,自幼便识 诗与画,惊才绝艳世人夸,放浪江湖欢与乐,求取功名荣与华。只惜生在明末世,国破 家亡不胜哀,眼见故朝摇欲坠,长恨世事成沧桑。悲极恨尽难挽回,坐看满旗入故都。长久默默入夜色,眼前徒生梦中画。如见尔杏花微雨泛舟上,如见尔风花雪月鸣玉 笛,如见尔万籁俱寂卧亭上,如见尔山色湖光引诗兴。吾遥念大明王朝十里繁华,今思 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君可还独饮人间风露,大醉卧于西湖亭上?吾问日:“大明既已亡,满清既已立,何不得过且过,求一个现世安稳? ”石公良 久方摇头长叹:“历史长河流不息,怀乡之情永难
19、却,缘来缘去终归散,花开花落总归 尘,任凭世态变无常,遗世独立莫能忘”话未尽,人已去,吾卧榻上梦方醒,张开双眼顾四周,灯火通明天将晓,梦中既知 石公意,收敛行囊返杭城。千年西湖今犹在,长长苏堤媚依旧。又是一年春将至,残雪未融芽已绽。天色将晚 月未央,西湖静影映山河。山河远阔人如织,梦里故人已不在。舟行碧波寻古亭,遥望 飞花轻似梦,亭中无人冷清清,惟有石案孤寂寂。忽闻远处玉箫声,惊觉回首却无人,四面环顾疑出处,新柳树下一少年,遥遥岸上 人影散,举楫摇桨悠悠去。白衣纵马真风流,锦衣华彩好倜傥,一曲终了徐举樽,半壶 清酒疾饮尽,如假设昔日故人归,久别重逢难自己。曲终人散心不散,国破家亡心不亡, 家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心亭看雪 2022 秋季 语文 13 湖心亭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