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doc
《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中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为加强教学设计管理,完善教学设计评价,提高教学设计质量,结合县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课堂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制定本方案。一、评价内容(一)教学目标1.目标难度。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 2.目标内容。目标内容是否全面,能否涵盖三维目标;3.目标描述。描述是否规范,行为条件是否明确,行为动词是否准确,行为对象是否具体。(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重点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实际,重点有没有遗漏;2.难点。难点是否明确,能否依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预设,预设的难点是否是知识的衔接结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三)教学过程 1.自学学习 自学任务能否依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否明确,能否说明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要求,能否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内容认知前提。即学习本节内容所用到的旧知识。能否依据本节内容设计认知前提,认知前提是否是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能否帮助学生做好学习铺垫;内容编排是否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衔接过度是否自然,有没有存在较大的跨度。新知认知。即本节学习的新内容。按照“把目标转化为问题,把问题转化为活动”的思路,能否依据课标(或考纲)的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否涵盖所有基础知识,能否揭示知识要点;学习问题排列是否合理,能否符合知识间
3、的逻辑关系或递进关系;能否依据学习问题整合感知素材,丰富学生感知的内容,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学习诊断。即学习效果检测。能否依据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诊断,诊断内容能否涵盖学习知识,诊断难度是否符合学习任务的要求,诊断题型是否合理。2.讨论展示能否设计自学交流、展示活动,有没有设计组织方式、组织程序以及实施的明确要求。自学交流可以采取集中组织或按学习任务分块组织,学习展示可以采取板演、实物投影、口头解说、演示等,展示人员可以是小组代表,也可以是小组集体。3.精讲点拨能否针对预设的难点设计讲解内容,讲解内容是否具体、细致;能否针对重点设计探究活动,探究程序设计是否清晰、具体,教学手段是否科学、合
4、理。4.反思拓展能否围绕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有没有针对知识内涵、研究历程、研究方法等设计反思问题,有没有拓展前后知识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否体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或情感态度的设计;反思拓展难度是否适当,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 11.自主学习(35 分) 自学任务(5 分)自学任务明确,有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要求,能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评定等级为“优秀”;自学任务有做什么、如何做的要求,能体现学习方法指导,但做到什么程度(目标)要求不明确,评定等级为“良好”;自学任务有做什么的要求,学习方法和预习目标不明确,评定等级为“合 格”;自学任务不明确,仅仅是目标
5、的描述,或仅仅是笼统的学习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自学内容(30 分)认知前提(5 分)。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内容编排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衔接过度自然,能达到以旧引新的作用,评价等级为“优秀”。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内容编排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但衔接过度存在一定的跨度,评价等级为“良好”。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内容单一,仅仅是为了回顾,新旧知识之间过度没体现,评价等级为“合格”。认知前提与本节内容没有联系,评定等级为“不合格”。新知认知(20 分)。能依据课标(或考纲)的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涵盖
6、所有基础知识,问题之间的排列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合理设计或整合预习素材,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评定等级为“优秀”。能依据课标(或考纲)的基础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涵盖所有基础知识,问题 之间的排列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合理设计或整合预习素材,丰富学生的认知内容,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不明显,评定等级为“良好”。能依据课标(或考纲)的要求设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能涵盖所有基础知识,但问题排列与知- 3能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反思全面,能针对知识内涵、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设计反思问题;拓展到位,能针对前后知识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设计拓展内容,体现了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
7、的设计;反思和拓展难度适当,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能针对 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能针对知识内涵进行反思,注重了前后知识之间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但反思欠全面,忽视了研究过程或方法的回顾,评定等级为“良好”。能针对重点知识设计反思问题或训练题组,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设计反思拓展活动,或反思拓 展内容不符合课标(考纲)要求,评定为“不合格”。5.系统总结(5 分)能设计系统总结活动,活动要求明确,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有对知识和方法的总结要求,但缺少
8、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良好”。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仅有对知识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或仅有条目没有总结 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6.达标检测(15 分)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能涵盖所有知识点,题型合理,具有层次性,基础性和拓展性内容比例符合 4:1 的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能涵盖所有知识点,基础性和拓展性内容比例符合 4:1 的要求,但考查层次性欠缺,评定等级为“良好”;难度符合课标 要求,内容能涵盖重要知识点,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设计限时作业,或难度不符合课标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9、。- 56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案)评价标准一教学目标设计(10分)1.明确(目标清楚明白,具体,便于师生操作)(3分) 2.恰当(符合大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3分) 3.全面(体现知识、能力、思想等几个方面)(4分) 二教学方法设计(9分)4.教法选择得当(结合教材特点,学生、教师实际,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5分)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恰当(根据实际需要,教具、学具、软硬件并举)(4分) 三教学程序设计(10分)6.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层次,结构合理,过渡自然)(4分)7.教学环节中小步骤设计具体(根据实际需要有些教学环节中有小步骤设计,教学环节或小步骤时间分配合理)(3分)8
10、.教学程序设计巧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方法运用上新颖独特,有艺术性)(3分) 四教材处理设计(20分)9.教学思路清(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4分)10.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3分) 11.突出重点(体现在目标制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之中)(5分)12.突破难点(体现在教材处理从具体到抽象,化难为易,以繁架简等方面)(5分) 13.抓住关键(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3分) 五师生活动设计(22分)14.精讲巧练(体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落实“双基”)15.教为学服务(体现在教师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
11、过程)(5分) 16.体现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学生自悟与发现,总结出规律和体会)(5分) 17.学法指导得当(学生课堂上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教师指导有方)(4分) 18.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六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训练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4分) 六板书设计19.紧扣教材,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有启发性(3分) 20.言简意赅,图文并用,有美感(3分) 21.设计巧妙,有艺术性(3分) 七教案创新与个性特点(6分)22.遵循常规(使用统一新教案模式)但不拘泥,根据个人差异和特点,有创新,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教案。八书写要求(5分) 23.详略得当(3分)24.
12、字迹清楚,文通词达(2分) 九教学思路设计说明(9分) 25.教材分析p 与处理说明(5分)26.教学方法设计说明(设计依据和策略等)(4分)泸西县中学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评价标准(试行稿)(20_年9月23日)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广大教师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造就一批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做出贡献,泸西县教育局教研室特组织全县中学教师举行优秀教学设计交流与评比活动。本项活动的宗旨是:重在参
13、与,重在过程,重在交流, 重在研究,提高中学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为了更好地贯彻活动宗旨,顺利开展本项活动,特制定本优秀教学设计评价标准。高中为单元教学设计,初中为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1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为“课标”)为基本依据,要把“学科育人”作为根本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的规律设计教学过程。要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切实学好学科知识,提高学科能力。要引导学生的创新
14、思考,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学习。要注重教育技术的使用,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注重使用评价-反馈手段,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教学内容分析p 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学科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分析p 的目的是在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使教学做到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15、教学内容分析p 要做到:1正确表述教学内容以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并阐明其核心;1 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下位知识及其关系,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角度分析p 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和价值观教育资;5通过分析p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关键。二、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科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16、”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2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p 、解决什么问题等等。三、问题诊断分析p 问题诊断分析p 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条件的分析p 。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p 是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1分析p 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
17、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等);2分析p 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3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p 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教师的帮助;4在上述分析p 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或障碍,并分析p 突破问题、困难或障碍的策略。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p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问题诊断分析p 和学习行为 2 特点,重点分析p 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本标准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从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加以分析
18、p ,充分体现使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主要分析p 如下三个方面:1说明具体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要具体指出用计算机或其他信息技术设备的什么软件工具或功能;2说明将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具体用在哪个教学环节或哪个具体内容上,以及如何通过使用该信息技术来帮助完成哪些具体的教学任务;3具体说明使用该信息技术会给教学或学习具体带来什么好处。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科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操作的层面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学习的活动步骤。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1注意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
19、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的归纳、概括活动以促进知识的理解,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供应用性情境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等;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应的学科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3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4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0、以便于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采取有效策略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5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的作用,并在帮助学生领悟学科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学科活动经验,发展学科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6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3 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以更好地揭示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知识,发展学科思维。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对所使用教学策略的分析p 。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标后
21、,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分析p 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p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具体且针对性强:(1)对如何选择、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材料的分析p ; (2)对如何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组织教材,将已学知识自然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p ;(3)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p ; (4)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设计“问题串”,用以引导学生的学科思维活动的分析p ;(5)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p ; (6)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设计 评价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