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寻找散落的红色记忆找寻散落的红色记忆,让那份暖和与感动流传。前往高山窝的道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山中溪流不断,环境幽静。山中山货多,罗镜如顺手就挖了两个竹笋。龙门县龙潭镇石莲村的黄牛田村民小组,曾住在一个叫高山窝的山沟沟里,这个在一般地图上都难找到的小山村,在解放斗争时期却因其交通四通八达,成为当时的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下属团队(下简称江北支队)的驻扎地,江北支队的队员们在这操练、开会、休整。小山村的村民担起了交通员、炊事员的责任,给江北支队的队员送信、煮饭、放哨。近70年的风雨过去了,随着1998年该村民小组的村民从高山窝搬走后,这个曾经的革命活动地点,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近日,当年江北支
2、队在高山窝革命活动的见证者、75岁的罗镜如,及当年江北支队交通员的后人、60岁的罗月朋,带着记者翻山越岭来到了高山窝,找寻当年江北支队的活动轨迹。地方偏远高山窝有五难,后来村民集体搬迁从名字上可以想象,高山窝就是一个在高山上的窝。不远。只是最近下雨了,不然越野车能开到高山窝。罗月朋说。车开不上去,只能步行。这是一条牵强能行四驱越野车的山道。这是在1980年时,一家采育公司为便利运输林木特地开拓的,之后,公司没运营了,道路也没修理。此前,村民走的都是羊肠小道。播种季节挑化肥上山,收获季节挑稻谷去当时的左潭圩镇送公粮,都要步行走很远的山路。罗月朋说。因为高山窝太过偏僻,存在行车难、用电难、读书难、
3、看病难及通信难五大难题。1998年初,该村民小组5户人家37人,集体告辞高山窝,搬到在石莲村由省、市、县老建办和镇共同扶持建的新村定居。耕地不多留有2200多亩山林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来到风门坳。从前,我们村民下山走到这里,都要歇歇脚。罗镜如说,在风门坳旁边有一个小山包,当时江北支队队员驻扎在高山窝,就有队员在这放哨。这里居高临下,四周有动静都能察觉到。一旦有人从山下上来,很快就会被发觉。风门坳的确位置很好,就算是站在路边,也能看到远处龙潭圩镇的一些楼房,山下和沿途的状况,一目了然。穿过风门坳,再行走近一公里,最终来到了高山窝。高山窝,四周都是山,山林茂密。山窝中有一水潭,四周山上流淌下来的溪
4、水,汇聚水潭中。溪水很浅,在沙滩上蜿蜒,与两边的山林,形成一幅幽静山水画。山里空气很好,深呼吸一下,好像带有一丝甜味。据说,曾经有部门来测试过这里的负离子,数量与南昆山差不多。这里目前有一户水电站的人员住,屋内已通电,山溪水煮开后泡茶,特殊芳香。罗月朋说,原来的黄牛田村民小组,耕地不多,只有约60亩,但山林许多,有2200多亩。村民搬迁出去后,山窝口筑坝形成了一个可发电的水潭。水潭边,就是原来罗镜如、罗月朋的家。当年岁月两兄弟一个当交通员,一个帮江北支队做饭据罗月朋和罗镜如回忆,当时高山窝房屋不多,是一个方形类似围屋式的建筑群。四周都建有房屋,中间一个大天井。房屋分上洞、下洞两排,两侧还有走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寻找 散落 红色 记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