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肢端坏疽.(2)学习资料.ppt
《第四讲-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肢端坏疽.(2)学习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肢端坏疽.(2)学习资料.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讲-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肢端坏疽.(2)糖尿病性肢端坏疽(diabetic gangrenous exlremitie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的特殊病变,以肢体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为主要临床特征。因多发于下肢、足趾、足底部,所以又称其为“糖尿病足”(diabeticfoot)。本病属糖尿病常见严重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残主要原因之一。在糖尿病病人中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病人高17倍,在欧美国家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率占住院糖尿病病人数的20。国内糖尿病病人并发足坏疽的约占09一17,而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病人并发足坏疽的约占28一145。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
2、消渴病”、“脉痹”、“脱疽”等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因而治疗上采用补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等方法,辨证治疗,收到了显著的疗效,显示了较大优势,受到当今医学界极大关注。二、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二、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一)代谢紊乱(一)代谢紊乱(二)胰岛素失调(二)胰岛素失调(三)血管病变(三)血管病变(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五)感染因素(五)感染因素(一)代谢紊乱(一)代谢紊乱1.1.高血糖症高血糖症高血糖产生的糖毒性,可使蛋白质
3、的非酶糖高血糖产生的糖毒性,可使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增加,山梨醇旁路代谢活化,炎性因子的产基化增加,山梨醇旁路代谢活化,炎性因子的产生增多,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多而造成对血管内皮生增多,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多而造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细胞的损害。2.2.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 糖尿病常合并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糖尿病常合并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HDLHDL、HDL2HDL2减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减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些改变均可促进动脉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些改变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糖机体非酶糖极化山梨醇旁路代谢活化各种细胞
4、因子B 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生长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内皮素一氧化氮引起或加重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肢端坏疽的发生发展和加重高血脂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刺激系膜细胞增生促进动脉硬化得发生发展(二)胰岛素失调(二)胰岛素失调1.1.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超生理剂量胰岛素可刺激动脉壁中层平滑肌增生。加超生理剂量胰岛素可刺激动脉壁中层平滑肌增生。加强胆固醇、胆醇酯及脂肪合成而沉积于动脉管壁,且抑制强胆固醇、胆醇酯及脂肪合成而沉积于动脉管壁,且抑制脂肪及胆醇酯分解,形成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促进脂肪及胆醇酯分解,形成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5、。2.2.胰岛素缺乏胰岛素缺乏 由于胰岛素缺乏,脂蛋白脂酶活力降低,低密度脂蛋由于胰岛素缺乏,脂蛋白脂酶活力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白(LDL)(LDL)受体减少,使血浆脂蛋白清除减少,造成血浆脂受体减少,使血浆脂蛋白清除减少,造成血浆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乳糜微粒在血中堆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乳糜微粒在血中堆积,使脂质进入血管壁增多,促进动脉硬化。积,使脂质进入血管壁增多,促进动脉硬化。(三)血管病变(三)血管病变 糖尿病人易发生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糖尿病人易发生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缺氧及营养障碍,而发生坏疽。缺氧及营养障碍,而发生坏疽。血管病变包括大动脉血管阻塞
6、和微血管基底血管病变包括大动脉血管阻塞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膜增厚。1 1大动脉血管阻塞 糖尿病病人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有以下糖尿病病人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几点:(1 1)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2 2)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 (3 3)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损伤2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可引起体液和蛋白渗出,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可引起体液和蛋白渗出,造成足肿,同时阻止白细胞进入组织间,降低造成足肿,同时阻止白细胞进入组织间,降低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因而组织易于缺血坏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因而组织易于缺血坏死和并发感染。死和并发感染。局部组织缺氧是导致糖尿病
7、微血管病变的直接原因。在糖尿病中导致局部组织缺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全血粘度增加(2)凝血因子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3)糖化血红蛋白增多(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增高(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时,常伴发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时,常伴发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在糖尿病状态下,神经受损的机和植物神经病变。在糖尿病状态下,神经受损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制有以下几个方面:高血糖高血糖山梨醇旁路活性增加山梨醇旁路活性增加非酶性糖基化异常非酶性糖基化异常自由基与氧化应激自由基与氧化应激必需脂肪酸代谢异常必需脂肪酸代谢异常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糖尿
8、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神经内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增生、基底膜增厚;弥散距离增大;神经外膜动静脉短路血小板功能亢进,红细胞变僵、粘附性增强以及血粘度增加神经滋养血管血流量减少神经内膜缺氧神经代谢异常和结构受损其它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反应自由基生成增加山梨醇旁路增强肌醇水平降低蛋白非酶糖基化增多蛋白激酶C活性改变(五)感染因素(五)感染因素 1 1、血糖未控制好的糖尿病病人机体防御机、血糖未控制好的糖尿病病人机体防御机制减弱,极易感染;制减弱,极易感染;2 2、糖尿病神经病变时肢端感觉障碍,造成机、糖尿病神经病变时肢端感觉障碍,造成机体易遭受损伤感染。体易遭受损伤感染。3 3、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
9、局部组织缺氧,有利、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局部组织缺氧,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也改变了白细胞依赖氧的杀菌于厌氧菌的生长,也改变了白细胞依赖氧的杀菌作用。作用。4 4、糖尿病病人一旦发生感染,血小板粘附力、糖尿病病人一旦发生感染,血小板粘附力增强,纤维蛋白活力增高,溶纤维蛋白活力降低,增强,纤维蛋白活力增高,溶纤维蛋白活力降低,极易形成微血栓并加重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极易形成微血栓并加重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三、临床表现三、临床表现(一)年龄特点:本病大多发于50岁以后,60-70岁者更为常见。多见于肥胖成年型且病程长的糖尿病病人(平均约10年)。(二)症状体征(二)症状体征(二)症状体征(二)症状体征
10、1 1、症状、症状、症状、症状()间歇性破行:()间歇性破行:为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现之一。由于下肢缺血使肌为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现之一。由于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肉供血不足,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排肠肌木。重者有小腿排肠肌(也有少数为股或臀部也有少数为股或臀部)疼痛,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停止行走或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如发生间歇性破行,应高度怀疑由老年糖尿病患者如发生间歇性破行,应高度怀疑由动脉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动脉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休息痛:又称静息痛,是病变的中期表现之一。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加重时,
11、不行走也发生疼痛,称为静息痛。这种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远端,夜间尤重,卧位时疼痛加剧,下肢垂下可稍有缓解,故又称夜间静息痛或休息痛。()肢端溃疡及坏疽:坏疽可突然发生,疼痛剧烈。但多数患者坏疽的发生是缓慢的,若伴有严重的神经损害,疼痛可较轻或不疼痛。病初局部轻度损伤,发生皮肤局限性小水泡,以后皮下组织变成暗红色或黑色,严重者四肢手足指趾发生溃烂坏死,干枯变黑,化脓感染等。2、体征:体征:()动脉阻塞和微循环障碍体征:()动脉阻塞和微循环障碍体征: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干性坏疽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干性坏疽因动脉阻塞多为搏动消失,湿性坏疽因以微循环障因动脉阻塞多为搏动消失,湿性坏
12、疽因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虽搏动减弱但尚可触及。局部皮肤营养不碍为主,虽搏动减弱但尚可触及。局部皮肤营养不良,蜡样、弹性差、毛发脱落、皮温降低、色泽异良,蜡样、弹性差、毛发脱落、皮温降低、色泽异常,足抬高时苍白、下垂时红紫。常,足抬高时苍白、下垂时红紫。()神经营养障碍体征:()神经营养障碍体征:皮肤干燥、角化、变脆,常有裂隙,温热觉及皮肤干燥、角化、变脆,常有裂隙,温热觉及痛觉障碍或消失。植物神经障碍则出汗减少,皮肤痛觉障碍或消失。植物神经障碍则出汗减少,皮肤干燥裂缝;感觉神经障碍则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而易干燥裂缝;感觉神经障碍则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而易于损伤感染;运动神经障碍则肌肉萎缩。以上改变于损伤
13、感染;运动神经障碍则肌肉萎缩。以上改变均易受外伤感染,形成神经损害性顽固性溃疡。均易受外伤感染,形成神经损害性顽固性溃疡。(三)实验室检查:(三)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糖、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检查等。特殊检查:(1)超声多普勒(2)双下肢肌电图(3)足背静脉血气分析(1 1)超声多普勒)超声多普勒 用超声多普勒对患侧胫后动脉用超声多普勒对患侧胫后动脉(PT)(PT)、足背动、足背动脉脉(DP)(DP)、股动脉、股动脉(F)(F)和腘动脉和腘动脉(P)(P)检测,可见到以检测,可见到以下表现:下表现:脉搏波传导时间脉搏波传导时间(RD)(RD)明显缩短,提示血明显缩短,提示血管
14、退行性变所致的血管弹性低,管壁紧张度增加;管退行性变所致的血管弹性低,管壁紧张度增加;血管搏动波上升时间血管搏动波上升时间(RT)(RT)明显延长,说明显延长,说明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内径缩小,或血管壁僵硬。明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内径缩小,或血管壁僵硬。(2 2)双下肢肌电图)双下肢肌电图 一般在糖尿病足早期发生溃疡或坏疽之前,一般在糖尿病足早期发生溃疡或坏疽之前,肌电图即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神经损害的肌电图即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神经损害的表现,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出现动作电位振幅的降表现,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出现动作电位振幅的降低等表现。低等表现。(3 3)足背静脉血气分析)足背静脉血气分析 可见静
15、脉血氧分压明显增高。说明组织摄氧可见静脉血氧分压明显增高。说明组织摄氧减少,末稍组织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可能是糖尿减少,末稍组织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可能是糖尿病并发微循环障碍时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形成短病并发微循环障碍时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形成短路所致。路所致。3、相关检查:、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尿常规、早期肾功能、颈动脉多普勒甚或脑多普勒、眼底检查等,可完善病人的并发症的诊断,以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四、诊断标准:四、诊断标准:(一)早期诊断:(一)早期诊断:有糖尿病病史,并出现下肢的麻、胀等感觉,皮肤凉,颜色紫褐,感觉迟钝或丧失,或出现间歇性跛行等坏疽前表现(无坏疽),双下肢动脉多普勒提示有
16、早期下肢动脉病变。即可做出早期糖尿病足的诊断。(二)临床期诊断:(二)临床期诊断:1、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2、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典型的肢端溃疡、坏疽等缺血缺氧感染的临床表现。3、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三)糖尿病足的临床分型(三)糖尿病足的临床分型湿性坏疽干性坏疽混合性坏疽湿性坏疽肢端体表局部软组织皮肤糜烂,开始形成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层,甚至烂断肌腱,破坏骨质,大量组织坏死,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的分泌物。常见肢端水肿。此为糖尿病肢端坏疽的主要类型,约占725766。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微循环障碍。干性坏疽受累肢端末稍因缺血导致感觉迟钝或消失,
17、局部皮肤呈暗褐色。继之则出现缺血坏死、肢端局部皮肤肌肉肌腱干枯、变黑,并尸干化,发展至一定阶段会自行脱落。病变部分与健康皮肤之间界限清楚,多无分泌物,一般肢端无水肿。此型约占糖尿病肢端坏疽的59一75。其主要病理基础为中小动脉闭塞所致血流缓慢或中断。混合性坏疽混合性坏疽与干性坏疽的临床特点同时存在,既有肢端的(多在指趾末端)缺血干性坏死,又有足背底小腿部的湿性坏疽。此型约占糖尿病坏疽的18.120。其病理基础是微循环障碍和小动脉阻塞同时并存,且动、静脉阻塞及感染严重。(四)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四)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根据病变程度并参照国外标准,糖尿病足分为根据病变程度并参照国外标准,糖尿病足分为
18、0505级:级:0 0级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常表现肢端供血不足,皮皮肤无开放性病灶。常表现肢端供血不足,皮肤凉,颜色紫褐,麻木,刺疼灼疼,感觉迟钝或丧肤凉,颜色紫褐,麻木,刺疼灼疼,感觉迟钝或丧失,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失,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I I级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血疱、鸡眼或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血疱、鸡眼或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皮肤浅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皮肤浅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II II级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蜂窝织炎、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
19、有蜂窝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脓性分泌物较多,但肌健韧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脓性分泌物较多,但肌健韧带尚无破坏。带尚无破坏。IIIIII级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但骨质破坏尚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不明显。IVIV级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缺损、骨髓炎及骨关节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缺损、骨髓炎及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指趾或部分手足发生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指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
20、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V V级级:足的大部或足的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足的大部或足的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死,肢端变黑、尸干,常波及踝的湿性或干性坏死,肢端变黑、尸干,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关节及小腿。五、糖尿病肢端坏疽的治疗五、糖尿病肢端坏疽的治疗(一)西医西药治疗:(一)西医西药治疗:1内科保守治疗(1)合理应用降糖药物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随着坏疽病变的逐渐好转,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以免发生低血糖。病情轻者可用口服降糖药,病情重者,如湿性坏疽伴有严重感染则必须用胰岛素治疗。(2)降低血液凝固性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潘生丁 肠溶阿斯匹林 藻
21、酸双脂钠(PSS)培达(西洛他唑)怡开(胰激肽释放酶片)低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40)潘生丁(双嘧达莫)潘生丁(双嘧达莫)潘生丁(双嘧达莫)潘生丁(双嘧达莫):药理作用: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理作用: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用,可引起出血倾向及促进抗凝作用。可引起出血倾向及促进抗凝作用。规格:规格:片剂:每片片剂:每片25mg25mg。针剂:每支针剂:每支10mg10mg(2ml2ml)。)。用法用量:口服:用法用量:口服:1 1日日3 3次,每次次,每次252550mg50mg,饭前,饭前小时服。在症状改善后,可改为每日小时服。在症状改善后,可改为每日50100mg5
22、0100mg,2 2次次分服。深部肌注:每次分服。深部肌注:每次10mg10mg,6 6小时小时1 1次。次。肠溶阿斯匹林:肠溶阿斯匹林:肠溶阿斯匹林:肠溶阿斯匹林:药理作用:具有软化脑血管、稀释血液黏稠度药理作用:具有软化脑血管、稀释血液黏稠度,以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或梗塞的作用。防止心脑血管硬化或梗塞的作用。规格:肠溶片规格:肠溶片 25 mg x 100 25 mg x 100片。片。50mg100 50mg100 片片.用法用量:口服,用法用量:口服,25 2550 mg qd50 mg qd。藻酸双脂钠藻酸双脂钠藻酸双脂钠藻酸双脂钠(PSS)(PSS):药理作用:本品为酸性多糖类药物,
23、是以藻酸为基础药理作用:本品为酸性多糖类药物,是以藻酸为基础原料,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粘弹性作用,抗血栓、降血原料,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粘弹性作用,抗血栓、降血粘度、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此外,本品对外周血管粘度、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此外,本品对外周血管具有明显的扩张作用,能有效的改善微循环,抑制静脉内具有明显的扩张作用,能有效的改善微循环,抑制静脉内血栓的形成,不仅具有治疗作用,同时有可靠的预防作用。血栓的形成,不仅具有治疗作用,同时有可靠的预防作用。规格:规格:50mg x10050mg x100片片 用法用量:口服用法用量:口服0.1g,0.1g,每日每日3 3次次,三个月为三个月
24、为1 1疗程。疗程。低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4040):):):):药理作用:可使已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抑制药理作用:可使已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抑制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激活,防止血栓形成。的激活,防止血栓形成。规格:右旋糖酐规格:右旋糖酐-葡萄糖葡萄糖(5%)(5%)注射液及右旋糖酐注射液及右旋糖酐-4040氯化钠氯化钠(0.9%)(0.9%)注射液各有注射液各有10%,6%10%,6%的的100ml,250ml,500ml.100ml,250ml,500ml.用法用量:静滴:每次用法用量:静滴:每次250250
25、500500,每日每千克,每日每千克体重不超过体重不超过2020 培达(西洛他唑):培达(西洛他唑):培达(西洛他唑):培达(西洛他唑):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及平滑肌上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及平滑肌上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作用;抑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作用;抑制TXA2TXA2引起的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但不影响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对各种血小板聚集,但不影响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对各种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强大抑制作用;可使小板聚集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强大抑制作用;可使血浆血浆-血栓球蛋白(血栓球蛋白(-TG-TG,血小板特异蛋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中西医结合 防治 糖尿病 坏疽 学习 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