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评价.doc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评价.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开展史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开展的分期一、奴隶社会的伦理思想1周公的伦理思想制礼作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周公制定了“礼,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同时制定了“乐,包括吉乐、凶乐、宾乐、军乐、嘉乐。同时,周公提出了孝、爱、友、恭、信、惠等一系列道德标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敬德保民。这是周公的德治思想。于是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的天人观。在敬德中包含保民和慎罚两个方面。保民就要体察民意民情,关心民的疾苦。2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奠定了早期儒学的理论根底,其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它是最高的道德准那么和道德境界,既是现实的要求,
2、又是理想的追求。为了阐发这一原那么,他从“仁者,爱人;忠恕之道,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孝悌,中庸,为政以德等诸方面作了论述。在孔子那里,就“仁与“礼的关系来说,“仁是处于统帅和指导的地位。“仁者爱人是其仁学思想的根本原那么。它的出发点是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之情;由此通过“忠恕的环节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扩充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在此根底上提倡“仁政“仁德,成为根本的伦理政治主张。而“礼那么是为实现“仁政、“仁德效劳的。所以,孔子是把“仁作为“礼的内容的。孟子的伦理思想孟子继承和开展了孔子的“仁学。孟子一面把“仁心作为“仁政的来源,把道德放在政治之上,另一方面,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
3、准那么,以“仁来统帅各种道德标准。但除“仁外,孟子还重“义,他常常把“仁义连用,孟子先把仁、义和孝于亲忠于君结合起来,再把智、礼看成是对仁、义的了解和实践,从而阐发了他的伦理观。荀子的伦理思想荀子以“性恶论为指导,认为“礼起源于人的“好利“有欲“好争的本性。荀子的思想有五:其一,把“礼作为治国强国之根本。他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其二,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了发挥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其三,在人际关系上提出了“礼者,人道之极和“法者,治之端两个重要命题,加强了外在标准对人的约束性。其四,把“礼作为修身齐家之根本。“礼者,所以正身也。其五,把“礼作为养民富民之根本。“礼者,养也
4、。“节用以礼,裕民以政。需要说明的是苟子并没有因为强调“礼而否认“仁政“仁德,他说:“在仁而后礼,天施然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儒学开展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的地位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民间的一个学派,百家中的一家,一变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说,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以后经魏晋、隋唐,到宋代又有了重要的开展。宋儒取佛、道之长使儒学进一步哲理化,从而使儒学进一步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的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状况延续到“五四运动才开始被打破。道家的伦理思想道家对道
5、德采取疑心和否认的态度,认为道德对国家和社会生活是有害的,只有废除了道德,社会生活才会正常。他们主张把无知无欲无为作为人生的目标,要求到达对现实的一切都不动心的境界,宣扬一种悲观厌世的人生观。道家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颓废的精神状态。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予的伦理思想子在他的思想中提出无欲,无为,无争的思想。老子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返璞归真,重新回到婴儿状态中去,自然观上,老子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并决定着万物的存在开展。在认识论上,老子首倡直觉主义的认识方法,主张“不出户,知天下,显然是夸大了直觉的认识作用,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老子有很丰富的辨证法学说。
6、庄子的伦理思想庄子的思想比拟复杂,既有悲观主义,又有理想主义;既讲安然顺命,又讲绝对自由;既有辩证法,又有狡辩论;既有与人不争,安时处顺的一面,又有傲视权贵,放纵不羁的一面;既有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又有对现实的冷漠与超脱。墨家伦理思想墨子虽早年学儒学,但认为儒学礼烦扰,厚葬靡财而贫民,他提倡节俭五德反对儒家守丧三年之礼,认为是违逆性情。于是自创新学派。墨家学派在整个战国时期都十分活泼。墨子所宣传的思想有:兼爱、尚同、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墨子讲“爱是无差异无贵贱,无厚薄之分。在墨子看来,爱人,利人和爱己,利己并不矛盾,墨子崇尚功利,这是他兼爱思想的落脚点。儒家认为
7、利是指私利,私欲,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必然会阻碍对义的实行,而墨子那么既贵义又尚利,他认为,义是天下之可贵的良宝,而利那么利人,利天下,这是仁者的最高目标。墨子的伦理思想的重要特点是讲兼爱,重功利,反映了小生产者在当时兼并四起,天下大乱的社会环境中,要求保护和开展自己利益的愿望,墨子是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的奠基人。史称墨子为“历史上第一位替劳动者阶级呐喊的思想家。他死后,墨家分三派,称“后期墨家。二、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1中国封建伦理思想确实立和开展时期董仲舒的伦理思想董仲舒建立了以“三纲五常为根本内容的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学体系。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是董仲舒伦理学说的理论根底和根本特征。董仲舒
8、按封建专制君主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宇宙主宰,说“天是“群物之祖,又按封建等级秩序的模式,塑造了天意所安排的世界图式。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于是给“三纲五常罩上了神秘的灵光圈。这样一来,董仲舒就以权威主义,等级主义的“三纲,代替了具有双向义务性质的孟子的“五伦,他的“三纲五常的道德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伦理与政治的完全同一。玄学的产生一方面是汉代以经学为形式的神学目的论在王充等唯物主义者批判和汉末农民起义的冲击下走向衰微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当时社会动乱不安,统治者内部篡权频繁,升降不已状态的反映。2中国封建的伦理思想的定型与凝固化时期从北宋到明中叶是封建伦理思想开展的顶峰,建立起了极为严格的封建礼教
9、。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连年混战的局面。社会的分裂和混乱,造成了伦常的破坏和道德的败坏。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代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思想家们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重新树立封建主义原那么的圣观念,建立了一种新的伦理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道学或理学。也称义理之学或新儒学。其中分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王夫之的气一元论。这是封建伦理思想的鼎盛时期。宋明理学的伦理思想宋明理学发端于中唐的韩愈,开创于北宋的周敦颐,形成于北宋的二程程颢,程颐二兄弟集大成于南宋的朱熹。所以也叫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进一步开展了董仲舒的伦理思想,认为“三纲五常不仅是道德的来源,而且
10、是万物的本原。程朱认为“理又叫“天理或“道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主宰,万物包括人在内虽然都是由“气聚而成,但“理生气,气不过是理借以产生万物的工具。,程朱的理,实质上不过是把三纲五常的封建统治原那么无限扩充为宇宙本体的结果。同时程朱理学强调等级差异的不可“凌犯。“存天理,天人欲是程朱理学全部道德学说的纲领,也是他们道德修养的最高宗旨,他们将性、理、心一体化;将儒家伦理为主干,以道、佛为补充,确立了完整的与成熟的中国封建后期道德体系。陆王心学在伦理思想上,陆王与程朱“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在天理与人欲问题上有不同认识,陆九渊讲“天人合一,明心见性而不赞成分别天理人欲;王守仁
11、讲“心外天物,心外无理与“致良知,然而,他们在“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上与程朱理学一致。李贽的伦理思想在人性问题上,李贽认为人的自然欲望是人性的重要内容。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假设无私那么无心奂。也就是说,自私是人的本性。反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在欲中。此外李贽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宋明理学家们把人区分为君子与小:人,圣贤与不肖,天子与臣民的等级,以维护几千年的尊卑贵贱的圭。建等级秩序。而李贽反其道而行之,提出“致一之理的平等观。王夫之的伦理思想他在伦理思想方面对北宋以来的“理欲之辩问题做出了批判的总结。他强调天理与人欲的统一,天理就在人欲之中。王夫之认
12、为,正当的个人欲望和和利益是符合自然的,也是合理的,否认人欲是违背人性的,小那么祸患个人,大那么祸患国家,否认人欲,是为统治阶级残害百姓的正当物质欲望效劳的。人性论第一节 传统人性论的产生与开展一、人性论的产生“性字在原始意义上与“生字同义。具体说,“生有两种涵义,一指出生;二指生命。后来“生字的意义发生变化,逐步演化为“性。二、人性论的开展1先秦时期人性论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揭开了中国伦理史上人性讨论的序幕。孔子提出“仁者,人也的命题,“仁即人,这就揭示了人的道德本质。其一,“仁是人固有的本质属性,其他物类如马牛等禽兽不具备“仁,因此,“仁是划分人和其他生物的标准。其二,“仁所表现的是一
13、种普遍的道德精神。其三,“仁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需培养和扩张。“爱人的内驱力来自人本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揭示了人生来所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善恶素质。人生来平等,人所以后来具有不同的善恶品质是由于后天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性善论是他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的理论根底。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在于有“理义,也就是有道德意识。在他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理性,也就是人有伦常秩序,即“五伦之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同时,孟子提出人生来的“善端。他认为,人性善是天生就有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侧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14、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以“生释性,把人生来具有的生理资质和本能看成是人性。因而无所谓善恶。荀子的性恶说,提出了不同于孔孟的“人性恶的人性理论。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他运用“天人之分的思想分析人性,提出“化伪之分,他先从区分“性本性与“伪人为人手,进而论述“性恶的特征和伪的作用,最后落脚到通过“化性起伪的途径而到达“涂之人可以为禹的目标。在苟子看来,君子的善性和小人的恶性都是后天形成的。墨子“赖其力而生的人性论墨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赖其力而生,人那么是靠其自身努力改造世界而生活,因此劳动是人类的本性。道家的人性超善恶论道家从自己的独特的理论视角,首先
15、对社会中伦理道德标准持一种否认态度,从自然天道出发来研究人性。认为万物产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也认为人性来自天道,是自由的,韩非“好利恶害的人性论韩非通过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冷静观察,把人性看成自私自利,安利而避害的。2,汉唐时期人性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对“性善论和“性恶说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较为完备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人生来具有的自然资质。董仲舒认为人天生有仁质,这与孟子性善论相近;但不认为人有天生的仁性,这不同于性善论。他说人天生有贪质、与荀子性恶论相近,又不认为人天生具有恶性,又不同于性恶论。O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把人性分为所谓不教而
16、善的“圣人之性,可教而善的“中民之,性和教而不善的“斗筲之性。王充的性有善恶说王充的人性论包含三个内容:其一,人之善恶由气而定。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的和决定的。他说:“廪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他批评以往的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错误,指出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都是“未为得实,“亦有所缘,他们的认识并不符合实际,但也有一定根据。提出“性有善有恶,犹人有高有下也其二,人性是可是人性的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后天素,决定的因素是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的。其三,习而达善。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恶,他强调,一般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韩愈“性
17、三品说韩愈的“性三品说有两个内容:其一,性分三品,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三。上品的性是善的,中品的性是可善可恶的。下品的性是恶的,人性之所以为三品差异在于人性中存在的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不同。其二,性与情的关系,韩愈认为人除了具有先天的仁、义、礼、智、信五性德之外,还存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七情的范围比拟广,但就其对人事的态度而言,主要讲的是道德感情问题。其三,人性是与生俱生的。三品性中,除中品之外,上品和下品的性是生而不移的。此外韩愈还提出圣贤同普通人一样有情欲,道德修养不是要消灭情欲,而是要使情欲符合中道。李翱的性善情恶论李翱是韩愈的学生,他在人性论上的主张
18、有四,其一,人性是善的。人的善性是天赋的。性善人人都有。这个天生的所有人平等的善性就是道德之性,就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之点。其二,情属于道德情感的问题。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七情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治乱和夭寿福祸。其三,性与情是体用关系。李翱认为情由性而生,而性由情来表达。其四,性与情虽人人皆有,但只有圣贤的性与情是统一的。王安石性无善恶说王安石的人性论有三个意思:其一,人性无所谓善恶。他认为人的自然生命是人性的本质,而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那么是人性的内容,O其二,善恶与情有关。他认为情“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时就是性。其三,习而成性。王安石认为学习修养可以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伦理 思想 评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