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弋阳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木兰诗拓展素材新人教版.docx
《江西省弋阳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木兰诗拓展素材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弋阳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木兰诗拓展素材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0课木兰诗一、关于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 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 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公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 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 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 强维持而
2、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 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瘦,观纳风谣”,和帝那么派 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气,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 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 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 亦即但凡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 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北朝于战乱间隙
3、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 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那么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 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暴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 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 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 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 诗的新领域,
4、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二、古人评点木兰诗 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 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 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参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 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 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
5、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参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局部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 了 “关山度假设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 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 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 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 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 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
6、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这一段写木兰的参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 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参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第三局部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 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 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巧合。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百 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 人团聚。明驼指能行
7、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 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依 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 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 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 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 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
8、,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 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比喻奇特,作为全 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 结最着题,又出奇语,假设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表达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 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那么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 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参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局部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 她是个女子
9、,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缺乏为怪,女子出征那么不同寻常了。第二局部提到“不闻爷 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局部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 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 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 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表达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表达 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 古质有逼汉魏处。”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
10、后人产生过不小的 影响。1 .诗薮: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看火伴” 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2 .谢榛四溟诗话:木兰诗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北市买长 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假设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那么简而 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等绝似李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耳。“雄 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假设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三、木兰诗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1 .起
11、兴手法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 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 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 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 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 嗨” “呀唯子哟” 一样,是表声的字。(石声淮关于木兰诗,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2 . “可汗”与“天子”“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
12、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 首诗中“可汗”却成了 “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 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那么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 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3 . “十二”是虚数“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 “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
13、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 等虚数的用法法那么,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 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4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蟒,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 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 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 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 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那么。(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
14、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5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 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 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 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假设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6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5、(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参军,“将 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 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 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 刺。(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假设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
16、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 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假设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 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 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 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 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 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
17、主题。(钱文辉木兰诗主题刍议,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四、木兰诗(曹道衡)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 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 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 话那么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 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 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 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弋阳县 第一 中学 年级 语文 下册 10 木兰 拓展 素材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