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教学目标1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2 .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3 .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 识。思维开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 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教学重难点重点: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难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课前
2、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壮举,没有商鞅、范蠡的谋略,没有富可敌国的财杂草,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他的父 兄,在外敬重他的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棍棒抗击盔甲坚硬、刀枪锐利 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那些国家阻碍老百姓适时进行生产,使百姓不能耕作、锄 草来奉养他们的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 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 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富,没有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没有指点江山的霸气,但他却演绎出了 他的不平凡。
3、他以宽广的胸怀,悟透了天道,看破了红尘。他所为的,只是保持 本心。二、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 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 社会经济进一步开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 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三、作者介绍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 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
4、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 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 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 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那么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 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 罚,薄税效。”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那么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 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开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
5、在 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 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那么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 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 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四、题目解读“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
6、掌上第二局部:“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第三局部:“四端”:仁、义、礼、智六、全文分析1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明确:“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 “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 端”。2 .如何理解“四心” ?明确: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 以安定天下。3 .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第一局部: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 中心观点,认为以“不忍人之心
7、”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第二局部: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比喻论证、比照论证), 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第三局部: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比喻论证、比照论证), 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4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孺子入井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比照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缺乏以事父母5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 者是否矛盾
8、?明确: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 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 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6 .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就具备的“仁义礼智”? 明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说, 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的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思想,所谓“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看到头发斑 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 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
9、并 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平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 到悲哀吗?七、中心思想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 “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 作用。八、写作特点1 .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 应为依据,论证了 “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 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 层层推进。2 .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论证和举
10、例论证等论 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 举的“孺子将入于并”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假设”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 有力,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九、补充资料孟子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 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 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 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 治。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布置作业写一篇孟子小传,不少于300字。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 不忍 教案 高中语文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