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论教养-【同步备课】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与练习.docx
《第9课:论教养-【同步备课】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论教养-【同步备课】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与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9课:论教养(-)说课稿一、学情分析:1 .初三学生有过初二演讲稿的读写演讲基础,再加上本文为自读课文,观点材料与行文思路都有旁批 导引。而本单元写作实践是要让学生写作600字议论文,所以,可充分利用文本学习,训练学生思考,(口 头)提出观点,并简单论证。2 .议论文是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最正确文本,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强的思考力,适当加以引导,培养学生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批判思维。既是学生兴趣所在,也是培养正常公民之职责。二、说教学目标L知识: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3 .能力: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4 .德育: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5
2、.重点目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6 .目标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比照论证的作用。三、说教材本文虽为大家之作,但上世纪的苏联,人生观与价值观与今日的世界与中国已有诸多差异。也许还 有译者缘由,细读观点与论证,有一些值得商榷恰当之处。比方13自然段,作者说“我认为原因在于 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第 14段隐约有解说,但不明晰。作者最后的结点:“只需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我 们今天的时代,早已为“教养和风度”注入了更鲜活和人性的内涵。人怎样才能有教养?(即尊重别人) 真正的教养是
3、对这个世界持有的长期的稳定的爱;在爱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生发的对世界的宽容与悲 悯。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养”即“美好”!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及过程(4次活动支撑)(-)如果你来“谈教养”L教养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如果叫你来谈教养,你会怎么说?(学生可能会回答教养就是尊重,会列举什么样的行为是有教养,什么行为是无教养,会说出自己 遇到过的一些经历)无论学生怎么答,老师都不用否认,因为他们的回答一定会在“教养”这个大 范围内。让学生板书他们的重点词,如尊重,有修养,优雅(二)比照作家论教养2 .读读利哈乔夫的文章,看看哪些观点你和他一样,把句子勾画出来,哪些现象你也谈到了。(总结)议论文并不
4、复杂,其实作者说的那些观点和现象,我们自己也有思考和观察,但为什么我们 写不好呢?问题在哪里?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区分观点和材料,并引出下一环节:梳理文本的写作思路。3 .本文的两个板块是“教养”和“风度”,能不能先谈了 “优雅风度”再谈“教养”?结合旁批梳 理作家的论证思路:引入一一什么是真教养(举例,比照论证)一一风度与教养一一(举例,比照论证)一一 总结。重点引导学生辨析“优雅风度”和“有教养”二者互为表里,本质一致的关系。(三)思辨重构论教养4 .文章最后结尾处总结说“只需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本文写于上世纪六七十年 代的苏联,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思想不断向前开展,人类追
5、求美好生活的意志越来越强烈。”关于“教 养”,你有什么比“尊重”更新的观点吗?(让学生自由表达,比方从中华传统美德的角度说也可以; 老师最后可以谈自己的观点。)说明:此环节为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深度思维设计,并希望以此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与热爱。“有教养与风度”和“尊重别人”的背后,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长持的爱与慈悲。人类的心灵 世界因此而变得大不同:它脱离低等动物的本能和低俗,走向诗意和美好。五、设计感言未经凝视的世界毫无意义。没有思维活动的议论文教学会是一潭死水。尤其面对学生如此熟悉的人 生话题。但是语文终究是语文,我们带着学生走进文字,思考社会人生,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们感 受
6、分辨这个世界的丰富性,持思考之力,怀一颗爱与悲悯之心,更好地过自己的人生。“教养”即“美 好”!不是吗?(二)课堂实录一、趣味导入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 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 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 课文谈创造性思维。二、知识卡片L作者档案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
7、、创造学家。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 头棒喝等著作。“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局部人”是他的名言。2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拟死,不 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创造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 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创造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3 .语基积累(1)生难字蒂(di)、汲(i)、渊(yun)、恒(heng)、榨(zha)、锲(qie)(2)重点词语探求:探索追求。汲取:吸取。
8、渊博:(学识)深而且广。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第二课时一、初步感知1.文题探讨“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4 .分层解读第一局部(第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
9、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第二局部(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 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第三局部(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 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二、深层领悟1 .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说?从社会开展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
10、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 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 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 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开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2 .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说明这一道理 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有所进步。(2)作者运用了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
11、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比照,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3)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登堡创造印刷机、排版 术的事例以及罗兰8226;布歇内尔创造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 地说明了事理。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结束语】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 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板书设计】提出问题:不满足于
12、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层层深入。(三)练习精编一、课内基础练习1、A.1、A.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尴尬(gan)涵养(hdn)贸然(mao)箴言(jidn)C.D.愚蠢(chtin)积淀(diGn)允诺(ytin) 阻碍(Gi) 恪守(gi)典范(didn) 谦让(qiGn) 遗憾(hdn)自吹自擂(IE) 矫揉造作(jiGo)絮絮叨叨(ddo)大发雷霆(ting)A.贸然风雅疲惫不堪一意孤行B.缺陷汲取杉杉有礼扭捏作态C.遵循扭捏莫不关心疲惫不堪以下词语中
13、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2.D.喧哗D.喧哗不懈 轻而易举待人处世3 .解释以下词语:漠不关心:。随心所欲:。一意孤行:。自吹自擂:。矫揉造作:。附庸风雅:。随机应变:。4 .以下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5.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B.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4、不但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可缺少,而且在研究学术中也是不 可缺少的。C.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D.新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几乎都选录了国内外许多名作,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知识面。读利哈乔夫论教养一文,回答下面问题: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7、文章第八至十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8. “一个有教养的人,一生总是在不停的学习,把不断充实自己作为人生信条,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这句话可以放在第12段后作为本文的论据吗?说明理由。答:.9.文章标题是论“教养”,为什么文中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答:【答案】1、D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步备课 教养 同步 备课 学年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练习
限制150内